在唐河县地名命名中,还有一些是以古迹、吉言和美好传说命名的。它记录着一个村子古代的历史,寄托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望,传承着农耕文明丰厚的历史文化。这类村庄全县共47个。
1. 平路头 位于县城西北1.5千米处,属滨河街道西谢庄行政村。明代,刘、仝两姓始住建村,取名刘仝村。后有一位镇台大人从西大岗经过,人困马乏,在刘仝村休息时发出感叹:“可到平路了”,意是到了平坦地区,从此村改现名。2个村民小组,265户,1010人,耕地1069亩。村处桐河南岸套湾内,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村南临上海大道(312国道)。乾隆《唐县志》载,村西桐河边有子陵台和汉王台。村西南隅1958年建有唐河县渔场,孵化鱼苗。
2. 刘双冢 位于县城西北6千米,属滨河街道朱庄行政村。清初,柳姓始住建村,柳姓长辈柳生坡死后,建一真一假两个大坟墓,当地习称柳双冢,沿为村名,后村讹为现名。1个村民小组,38 户,190人,耕地384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35平方千米。民居分散,南临水沟,村东临南北水泥主干道,北通312国道。
3. 杨双冢 位于县城西北6.5千米,属滨河街道朱庄行政村。汉代,杨姓始住,杨姓一代世祖死后,一真一假埋葬两个大坟墓,当地习称杨双冢,沿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15户,63人,耕地84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民居散状,周围多树木。
4. 教场庄 位于县城西部,属泗洲街道常花园社区。明代,白姓豪绅建寨,清后期鸦片输入,白家因吸食鸦片而败家,将寨子卖于谢氏。民国初年,唐河驻军在此练兵,村旁有军队设立的教场,遂用为村名,称教场庄。2个居民小组,431户,1481人,原有耕地668亩。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区西扩,该村被规划为城区,南临友兰大道,兴建有绿汀花园等商住小区和临街门店。
5. 香黄庄 位于县城西5千米,属滨河街道王庄行政村。清初,李姓从李宅迁此始住建村,因李家后代有人居官,习称乡官庄,后讹为现名。1个村民小组,70户,333人,耕地1023亩。村处平岗,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村东临G328国道,宁西铁路从村南通过。2018年打造为美丽乡村。村北原有汉光武帝刘秀喝麦仁汤故址雕龙碑一通,1958年被毁。
6. 十里埠 位于县城东北5千米,属东城街道八里岗行政村。明代,郭姓从桐河大郭庄分出在此始住建村,因村址临古代唐县至泌阳驿道,距县城十里,故名。5个村民小组,212户,778人,耕地1298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处于G328国道与沪陕高速的夹角之中。该村传统的民间狮子舞远近闻名。
7. 源潭 位于唐河县城东北13千米,地处唐河、毗河交汇的三角洲上。明代,此地是仝、王、薛、牛四姓的4个小村庄。当时的唐河西岸是兴起的名镇——青龙镇(原马湾),因频遭洪水侵扰,清康熙初年,商民陆续迁移到东岸,取“青龙回源归潭,以戡水患”之兆,定名源潭。清咸丰年间,周围筑寨,为清代著名河路码头和商贸重镇,民国20年(1931年)定名源潭镇。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近2.2平方千米。有居民社区和仓库街、源中街、北门街3个村委会,人口7810人,主要是汉族,少数回族。
8. 龙泉 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属桐河乡桐三行政村。相传,明代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村北有自流泉,泉水四季常流,习称“龙泉”,村以泉名,沿用至今。2个村民小组,111户,427人,耕地703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分布,南部集中,北部分散。村西临小河沟。此村特产“乌梅”,是主治喉症的特效药,名誉鄂、豫、蜀等省。该村是清道光(1821—1851年)年间任四川茂州州官的刘国珂故里,曾捐资主持修建桐河东门外大石桥,2019年春石桥拆除,另建新桥。
9. 柏树王 位于县城西北24千米,属桐河乡邱庄行政村。据传,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村中一棵大柏树,得村名柏树王。沿用至今。3个村民小组,191户,755人,耕地1266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分散,独家小院,村北、村南多树木,村西邻宛城区。
10. 赵冢 位于县城西北17千米处,桐寨铺镇赵冢村委会驻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赵姓自郭滩镇大树赵迁此,先在本镇中门赵村落户,后又分居在此建村。因村南边有东汉名将景丹墓冢,以姓得村名赵冢。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迁来王姓,仍沿用此村名。7个村民小组,511户,2350人,耕地3120亩。地处平原,聚落呈不规则方形,面积0.11平方千米。民居多坐北朝南,独家小院。村内有古冢,土堆积成,高于树梢,占地10亩,由此,村名亦为冢子赵。1972年发掘,内有汉画像石和汉砖等,现存县博物馆。
11. 刘圪垱 位于县城西北23千米处,桐寨铺镇刘圪垱村委会驻地。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任二姓在一个大土冢南边始住建村,又因刘姓人多,以姓得村名刘疙瘩,习称刘圪垱。4个村民小组,240户,1096 人,耕地2171亩。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45平方千米。民居成排,现多为楼房。古时,桐寨铺至桐河街官路从其村西边通过。村北有一座高5米,直径20米大的土丘,当地村民俗称“大土疙瘩”。该冢为东汉墓冢,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挖出汉砖、小石羊、石马和陶器片,后多被损坏和流失。
12. 金鸡冢 位于县城西南11千米,属临港街道后孙岗行政村。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初名王庄。村中有一座古冢,名曰金鸡冢。1986年,因村庄重名即以冢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25户,121人,耕地349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村周多树木,西临小河沟。1956年,金鸡冢内曾挖出陶俑、陶鸡、陶像、陶狗等。
13. 双冢岗 位于县城西南10千米,属临港街道后孙岗行政村。清代,阎姓始住,建村岗上,初名阎岗,因村北有两个冢子,习称双冢岗。后马、周等姓迁入,仍沿用原村名。1个村民小组,19户,89人,耕地137亩。村处平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村周道路贯通,民居片状,居住集中。
14. 毛新庄 位于县城西南12千米,属临港街道马店行政村。原名王庄,村址紧靠唐河,为防水患,1955年村西北迁1.5千米,寓“在毛主席领导下建新庄”之意,定名毛新庄。1个村民小组,53户,214人,耕地229亩。村址西依土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村中道路贯通,民居片状,居住集中,村民有传统竹器编织手艺。
15. 红花店 位于县城西南22千米,属郭滩镇马庄行政村。清中期,此地乃湖北武汉至河南洛阳交通要道,道旁设有干店和饭铺,形成一过路店。房屋是红瓦盖成,故称之为红瓦店。后居民渐渐增多,形成村落,村亦被讹为红花店,沿用至今。1个村民小组,75户,300人,耕地 497 亩。村处小河东岸,聚落呈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规整,村中主干道丁字形。村东有明代泰山庙,民国时期设为学校。该村为唐河知名人士曲令铎的故乡。
16. 界牌杨 位于县城西南31.5千米,属郭滩镇李庄行政村。元末,杨姓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南边驿道旁立有唐县与新野的县界牌,故以界牌杨为村名,后有李庄李姓迁入,仍沿用此村名。1个村民小组,44户,214人,耕地192亩。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已与李庄连为一体。村南紧临唐(河)新(野)老公路,2012年改道村北,现已改为328国道。村北0.5千米为涧河,村址地势平坦,村庄南有水泥路东通李庄、郭滩。村民有制蜡烛、做鞭炮的传统手工艺。
17. 万金山 位于县城西南30千米,隔唐河与郭滩街相望,属郭滩镇南谢庄行政村。清初,丁姓船工从湖北孝感到此定居,建房于唐河故道的大沙丘上,后逐渐形成村落。历年洪水从没有淹没过该村,人们认为是块宝地,便称该村为万金山,沿用至今。2个村民小组,105户,370 人,耕地 377 亩。村址为唐河改道冲积而成的长形沙岗。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南北道路纵贯村中南北。
18. 前学 位于县城西南28千米,属郭滩镇前吕湾行政村。明代,吕姓在此建有庵堂,名吕庵,后来庵内设有学堂。清初,吕姓在庵前后各建一村,因靠近学堂,故名前学、后学。该村在前,名前学,沿用至今。3个村民小组,147 户,719 人,耕地 580 亩。村西靠近河堤,村周围旧时有寨河。聚落呈圆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
19. 后学 位于县城西南27千米,属郭滩镇后吕湾行政村。清代,吕光起从后吕湾分出在此建村,因村建在学堂之后,故名。1个村民小组,55 户,228 人,耕地 156 亩。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村南临水泥主干道,村西50米临防洪堤。
20. 鹁鸽刘 位于县城西南38千米,属苍台镇谢家庄行政村。《刘氏家谱》载:“其世居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撤湾磨岭,派分三门,曰智、曰慧、曰能。我祖讳能之裔孙。于洪武二年,偕来东卜居于南阳唐邑西南石河西部。因以河名其村云,河之上,禹王庙实吾祖所建也。后当祭扫时,神又失梦。吾祖日而之子孙后更盛,此处隘恐不能容吾。命鸽之卜而随往之,视其栖上而托处,得平原广阔之地,相度经营。随有石河村居,时正德八年,古自相传鹁鸽刘。”3个村民小组,183户,723人,耕地1226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面积排状,布局规整,村周环水。
21. 三皇镇 位于县城西南34千米,苍台镇三皇镇村委会驻地。清初,陈姓自陈排湾迁此建村,北有三皇庙,逢双日集,形成集镇,故名。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集市消失。1个村民小组,65户,260人,耕地257亩。村靠唐河东岸,西临防洪大堤,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
22. 十王殿 位于县城西南32千米,属龙潭镇严营行政村。据十王殿碑文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杨姓迁此建村,因东有十王殿庙而得名。3个村民小组,138户,470人,耕地1361亩。南临蓼阳河,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5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布局分散。村北临东西水泥主干道。该村是曾任四川省军校副校长杨鹤亭、河南省中医院主治医师杨子云的故乡。
23. 张官岭 位于县城南24.5千米,属黑龙镇王楼行政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李姓始住建村,称李庄。后张姓迁入,相传此处岗岭上是一块宝地,能出武官扰乱朝纲,并有从地下挖出“金人骑金马”之说。后此村出了两个名艺人,饰演皇帝和娘娘有特色。村人戏言为官岭,并将村名改为“张官岭”,沿用至今。3个村民小组,141户,559人,耕地1161亩。20世纪90年代曾种植西瓜。村址地处岗坡,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5平方千米,民居成排布局,多坐北朝南或以地势而建。村东北1958年建有水库,村南依发山。
24. 牌路 位于县城南40千米,属湖阳镇武岗行政村。宋代,马山南端建一牌坊,上下两层。上层雕有土地、山神图像,取名“牌楼”。明代,形成村庄,初称“八里牌楼”,后讹传为牌路,沿用至今。1个村民小组,59 户,280人,耕地605亩。村处马山南端,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北有堰塘。
25. 凤凰嘴 位于县城南36千米,属湖阳镇仝湾行政村。清末,张姓自黑龙镇迁此建村,面对凤凰山口,取村名凤凰嘴。1个村民小组,13户,45人,耕地46亩。村处岗坡南,聚落东西长方形,面积0.003平方千米。2亩竹园,湖阳至祁仪旅游公路穿过村中,
26.白云庄 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唐河西岸,属上屯镇赵基屯行政村。清初,三品提督王郡在此居住,称王官屯。王郡建宅院时正值盛夏,有白云遮日,投下浓荫,竣工云散,视为吉祥,将村名改为白云庄。4个村民小组,252户,1076人,耕地1112亩。村居唐河西岸,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0.1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中大坑塘3个,面积10亩。村东有机灌站,村民有种植蔬菜传统,生姜、大葱、蒜苗、豆角为特产,村中有中型超市。村西南原有“王三品墓”,村东南有“一里三座庙”,毁于唐河水患。河西岸设渡口有木船摆渡,为明清时唐县到新野的驿道渡口。2010年温基屯唐河大桥修通后渡口停止。
27. 幸福刘 位于县城西南15千米,属上屯镇茨园行政村。清初,刘姓始住建村,称刘庄。因地瘠民贫,当地人习称“可怜刘”。新中国建立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将村名改为幸福刘。1个村民小组,32户,160人,耕地230亩。村址地处黄土岗西坡,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25万平方米。村中坑塘1个,竹园4亩,村民有竹器编织传统手艺。西邻G328国道。2000年后,村民多沿公路建二层或三层楼房。
28. 红星庄 位于县城西南14千米,唐河左岸,属上屯镇三基屯行政村。明代,刘姓从湖北天门迁此始住,相传,当时天上有红色陨石落在此处,意为吉兆,得村名红星庄。3个村民小组,117户,461人,其中回族224人,耕地443亩。村址地势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多砖混结构二层楼房。村民习种红麻,萝卜、大葱为当地特产。村北设有唐河渡口,渡船运送过往行人。
29. 西冢 位于县城偏西南19千米,属上屯镇下屯行政村。明初,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和村南汉代墓冢,得村名冢张。又建东冢村后,此村改称西冢。1975年8月,唐河大洪水后东迁500米现址。3个村民小组,180户,600人,耕地80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房舍排列整齐,多为二层楼房。村中道路十字相交,1979年建成水塔和供水系统。
30. 东冢 位于县城西南18千米,属上屯镇高庄行政村。明代,张姓始住建村,后李、和二姓迁入。因建村在汉代墓冢之东,得村名东冢。1975年8月洪水后,东迁500米建新村。5个村民小组,240户,930人,耕地1590亩。村址地处平岗,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布局整齐,多为二层楼房。村民办有油坊、小超市。乡村公路东接G234国道。
31. 狮子庄 位于县城南10千米,属昝岗乡岗柳行政村。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因村北石牌坊有两尊石狮,得村名狮子庄。2个村民小组,115户,478人,耕地595亩。村址平坦,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集中。村民办面粉厂1个,日产2500千克。狮子庄历史上小磨油远近闻名,现有油坊7个。X008县道公路从村中南北穿过。
32. 戏台场 位于县城东南32千米,属祁仪镇王田行政村。清末,龚姓始住建村,每年三月初七晒山龙王庙盛会常在此搭台唱戏,以此得村名戏台场。与龙王庙、龚庄为1个村民小组,16户,76人。耕地166亩。聚落呈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祁仪至湖阳旅游公路在村东通过。2000年后,村民多搬迁公路旁建房。
33. 板仓 位于县城东南32千米,祁仪镇板仓村委会驻地。明末,桂、黄、吕、牛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丑河东岸出山口建村,设有店铺,称出山店。清代康熙年间设有监狱、粮仓,多为木板结构,习称板仓,沿为村名。清末,因吊保此地曾归属桐柏县管辖。2个村民小组,162户,625人,耕地900亩。地处山区,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6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古代唐县至湖北随县官道经过该村,沿路有酒店、饭铺等。明清曾设石店保;20世纪60年代,曾设小公社;X008县道(唐河至随州公路)穿村而过。
34. 大路白 位于县城东南32千米,属祁仪镇板仓行政村。明代,桂、路、白三姓始住建村,得村名桂路白。后桂姓迁往板仓,且有大路从村中穿过,又改称大路白。2个村民小组,95户,374人,耕地430亩,其中水田140亩。村东50米临丑河,村西依岗丘,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马振抚至湖阳旅游公路从村中通过。
35. 明坎 位于县城东南30千米,属祁仪镇老河行政村。清代,李姓始住建村,以村东南明龛石窟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31户,132人,耕地390亩。村后依山,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2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村西北有竹园。村西山头水库灌渠流经,村北道路通村委驻地。明坎石窟为明代开凿,内有佛像。
36. 绵羊山 位于县城东南19.5千米,马振抚镇绵羊山村委会驻地。清初,郝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东100米岗丘上有石雕绵羊,得村名绵羊山。2个村民小组,59户,387人,耕地823亩。村处平岗,村址东部偏高,聚落呈东西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南有生产路,村东、村北紧靠县道X014线。
37. 立新 位于县城东南25.5千米,属马振抚镇郭桥行政村。此村是虎山水库蓄水后由马湾南迁建立新村,得村名立新。1个村民小组,26户,86人,耕地150亩。村处山坡,西高东低,聚落呈长方形,面积0.005平方千米。房舍排列整齐,多为独家小院,村北靠蝎子山,村东100米邻丑河,村西近马振抚至祁仪板仓公路。
38. 建新 位于县城东南34.5千米,属马振抚镇前庄行政村。1972年虎山水库蓄水,杨河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新村,故名。1个村民小组,32户,100人,耕地82亩,龙宫河水库效益62亩。地处丘陵,村址在岗上,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民居布局规整,依岗势面向西南,独家小院,村内大小堰塘13个,村民擅长养牛。
39. 英岸 位于县城东南36千米,属马振抚镇前庄行政村。清代建村,村南500米悬崖上常有鹰栖息,得村名鹰岸,后讹为今名。属王棚村民小组。4户,16人,耕地26亩。房舍呈点状分布,独家小院,坡面瓦房,2户住山岭上,2户住山坡下,相隔100米。村周山上松林密布。村东近马振抚至石柱山旅游公路。
40. 万粮碑 位于县城东南18千米,马振抚镇万粮碑村委会驻地。明末,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始住建村,名小郭庄。后郭姓家业兴旺,想收万石(dan)粮,将村名改为万粮碑,沿用至今。2个村民小组,105户,422人,耕地1120亩。村处黄土岗,聚落呈方形,面积0.07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前紧邻虎山水库干渠,村东是党岗提灌站,村西临乡村公路。
41. 草场 位于县城东46千米,东王集乡草场村委会驻地。明末,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设有练兵场,村民习称操场,后讹为草场。4个村民小组,212户,840人,耕地1506亩。村处岗坡,北高南低,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14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村西一个堰塘,灌溉水田17亩。村民多有油漆、木工技术,常年从业。村有民间业余曲剧团,农闲巡回演出。草场村南头小草场组属泌阳县管辖。
42. 凤凰树 位于县城东南23千米,毕店镇凤凰树村委会驻地。明代,翟姓始住,名翟庄,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村,村东有大黄楝树,树冠形如凤凰,取村名凤凰树。2个村民小组,112户,442人,耕地812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椭圆形,面积0.1平方千米。村中道路,十字交叉,村南临宁西铁路。唐东红军游击队队长牛德胜家居此村。
43. 凤凰台 位于县城东北11千米,古城乡凤凰台村委会驻地。清初,陈姓始住建村,因村北有沙丘形似凤凰,得村名。原址在泌阳河南岸,1975年8月,大洪水后南迁400米重建新村。5个村民小组,194户,868人,耕地1192亩,机井效益200亩,农桐间作800亩。村址平坦,聚落呈方形,面积0.08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村民副业有米面加工、榨油作坊、水泥预制、养蜂、小鸡孵化。村北临G328国道公路,解放前曾设中共地下支部。
44. 鲁万车 位于县城东北9千米,属古城乡王惠行政村。明末,鲁姓姓始住建村,相传当时鲁姓兄弟4人,为人豪爽有膂力,在赴京运送皇粮回归时,勇斗豪强,使上万辆车通行,获得时人敬佩,习称鲁万车,并引为村名。1个村民小组,51户,213人,耕地440亩。村处平岗,东临深沟,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4平方千米。民居片状,居住分散,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
45. 仁义岗 位于县城东14千米,属古城乡倪河行政村。清初,杨姓始住建村。相传,杨姓祖先因获罪而发配在此受苦,忍饥挨饿,后得村名忍饥岗。为纪念此人为人仗义,新中国成立后改村名仁义岗。1个村民小组,55户,229人,耕地358亩。村处平岗,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03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此村有祖传喉科诊所。
46. 曹庄 位于县城东北18千米,属大河屯镇陈庄行政村。明代,曹姓始住建村,取名曹庄。该村有别名,谓“干净曹”。相传,清代有曹姓族人村西开一饭店,一位官员自泌阳去南阳,在此用饭落下官印,行至源潭想起此事,忙折回寻找,店主原样交还,官员感激,送横匾一块,上书“拾物不昧的干净曹”。自此“干净曹”成为曹庄的别名。2个村民小组,124户,524人,耕地1158亩。聚落呈东西长方形,面积0..15平方千米。民居排状,居住集中,多为独家小院。村中有小超市2处,村北有水坝1处。
47. 党建庄 位县城东23千米,属大河屯镇褚庄行政村。1964年,为方便群众种地生产,褚庄大队党支部动员冯庄、尚庄部分群众在此建庄,为感谢党的关怀,取名党建庄。1个村民小组,5户,35人,耕地151亩。村东临岗,西靠自然沟,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0.01平方千米。民居多为独家小院,二层楼房与坡面瓦房相间。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07年来,在《唐河文史资料》《石柱山》《唐州风》等刊物发表文章12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唐河党史画册》《唐河县地名志》《唐河县武术史》等书的编纂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