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分享历代皇帝书法第二名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书法作品。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多才多艺,尤擅书法,隶书尤为出色。他深爱《兰亭序》,并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赞》。他曾展示真草书屏风于群臣,笔力雄健。他认为书法虽非急务,但留心学习仍有所得,关键在于专注与勤奋。他强调学习古人书法应重在骨力,骨力得则形势自现。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主要书法作品有:《枇杷帖》《两度帖》《怀让帖》《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草书屏风帖》《江叔帖》《艺韫帖》等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枇杷帖》赏析

李世民《枇杷帖》之一。李世民《枇杷帖》运笔矫健圆润,书风强劲且锋芒毕露。其书法潇洒飘逸,宛如神来之笔,尽显“书圣”风采。

李世民《枇杷帖》之二。虽不以书法家自居,但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帝皇之中鲜有能及。李世民的字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造诣,更彰显了一代帝王的非凡气度和卓越才华。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两度帖》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两度帖》为其出征高丽时写给皇太子李治的私信,展现了其作为父亲的细腻情感。此帖虽为随意之作,却点画顿挫,提按分明,布局映带,体现了太宗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清新意趣。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尤其是《兰亭序》,常半夜临写。故其行书自然流媚,深得王羲之妙处。

释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怀让帖》赏析

唐太宗 李世民 行书《怀让帖》展现其书法造诣。其统治时期,唐朝书法达到历史高峰,楷书、行书、草书均获长足发展与创新。后世书法深受唐朝书法家影响,众多碑刻亦采用行书,如李邕等名家之作。唐太宗的书法成就,不仅彰显个人艺术魅力,更推动唐朝文化艺术之繁荣。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赏析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此碑行书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碑额高106厘米,上刻“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飞白书九字。高宽厚实,飞白碑额仅九字传世。碑文雄浑有力,笔力为主,分间布白自然。

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之一

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之二

书法深受王羲之影响,浑然天成,爽利无做作。此碑不仅是文学与书法的杰作,更是唐太宗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后世赞其书法,誉其开行楷之先河,影响深远。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赏析

李世民《温泉铭》之一。是贞观年间行书碑文,原石已失,拓本曾藏于敦煌。书风奇特,似受王献之影响,与初唐四家风格迥异。唐太宗虽贬低王献之书法,却深受其影响。此举影响初唐书坛,使大王书风带有宫廷色彩。拓本今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是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

李世民《温泉铭》之二

李世民《温泉铭》之三

李世民《温泉铭》之四

李世民《温泉铭》之五

李世民《温泉铭》之六

李世民《温泉铭》之七

李世民《温泉铭》之八

李世民《温泉铭》之九

李世民《温泉铭》碑,纵30厘米横181厘米。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草书屏风帖》赏析

李世民《草书屏风帖》之一。拓本局部,为宋嘉泰四年王允初刻于余杭,后失传。现存拓本为周退密先生所藏,附有施蛰存先生长跋。此帖轻俊流便,深得王羲之草书意趣,但骨力稍弱。唐太宗习字注重骨力,形势自生,此为其独特书法之道。《屏风帖》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李世民《草书屏风帖》之二

李世民《草书屏风帖》之三。此册《唐太宗草书屏风帖》拓本为周退密先生所藏,后有施蛰存先生长跋,解放后未见出版。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江叔帖》赏析

李世民《江叔帖》版本一之一。乃历代帝王法帖之瑰宝,收录于淳化阁帖与懋勤殿本中,彰显其书法艺术之非凡造诣。此帖字迹流畅,气韵生动,既有王者之风范,又不失文人墨客之雅致。观之如沐春风,令人陶醉其中,实为书法爱好者之珍品,值得珍藏与研习。

李世民《江叔帖》版本一之二

李世民《江叔帖》版本二之一

李世民《江叔帖》版本二之二

释文:“不审夜来胸气何似,想当渐散。痢复断末?江叔所患,竟不痊除,奄然逝,闻问悲痛,哽咽何言。想叔同气之伤,故当难处,今故遣使往参,具无委。谘”。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艺韫帖》赏析

李世民书法《艺韫帖》之一。堪称书法艺术之瑰宝。此帖笔力雄健,气韵生动,展现了唐太宗深厚的书法造诣。字里行间流露出王者之风范,又不失文人墨客之雅致。观之令人陶醉,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此帖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珍藏,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

李世民书法《艺韫帖》之二。

欣赏唐代李世民书法,深感其对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贡献卓越,使王书广受推崇。太宗文韬武略非凡,对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其书法虽不能与二王比肩,但在帝王中独树一帜。书风承王羲之遗韵,但融入唐人风度,由自在飞逸转向庄严严谨,悄然引领初唐书坛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