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州新地标

话说大业十三年(617年)李神通得知堂兄李渊在太原晋阳起兵,便跟随其一路南征北战,最终打进了长安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唐朝建立后授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后封为淮安郡王。唐朝当时下辖疆土很有限,只是在关中和河东一带。此时打败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为唐朝首要目标。因此从公元618年开始李世民便率兵出征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先破薛举再败宋金刚刘武周等,收复北方大片土地。但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两股大势力直接威胁着大唐江山。

李渊画像

公元620年,李世民征战两年得胜还朝,李渊为其大摆庆功宴。在庆功宴上,李渊表彰次子李世民的功劳,并说道:各位爱卿,我大唐虽有大片疆土,但寡人还有一块心病。洛阳的王世充兵强马壮,一天不把他铲除掉,我寝食难安,不知哪位爱卿前去领兵诛之?文武大臣们听后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因为他们知道王世充是隋末起兵群雄之一,自幼喜读兵书,足智多谋。但他专横跋扈,生性残暴,自立称帝后定国号为郑。为保住皇位,他重金招募瓦岗寨大将单雄信等英雄豪杰任命他为兵马大元帅单雄信骁勇善战,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大臣们无人敢率兵攻打洛阳,与单雄信交战。

这时,秦王李世民说道:启奏父王,请赐我十万兵马,孩儿我愿率兵踏平洛阳,活捉王世充。李世民刚把话说完。唐高祖还没发话,一旁的太子李建成问道:二弟,你若拿不下洛阳,不能活捉王世充,该当如何?李世民道:我若攻打不下洛阳,提头来见。李元赶紧说道:二哥,你可敢立下军令状?年轻气盛的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道:有何不敢?当即立下了军令状事如不效,愿服上刑。一谢欺罔虚费兵粮之罪。

李世民画像

庆功宴结束后,李渊下旨攻打洛阳的王世充。公元620年7月的一天李世民身穿铠甲,骑着高大威猛的战马,手持长枪,威风凛凛,率领唐兵十万,浩浩荡荡出潼关向洛阳进发。

王世充听探马来报,他立即下旨单雄信迎战,单雄信快速在城外设伏,李世民不幸中计,唐军大败。又经过几天的激烈鏖战,唐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李世民在侦查地形时,也不幸被郑军所俘。

李世民哪里是单雄信的对手?当年景陵之战,单雄信围攻李世民幸得尉迟恭敬德相救,才得以生还。这次又栽到了单雄信的手里。少林众生对郑军霸凌侵吞当年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柏谷坞庙田产百顷的行为十分不满。当听说李世民被囚在洛阳城的消息时,十三棍僧凭着浑身精湛的武艺深夜潜入洛阳城,成功救出了李世民。十三棍僧又从少林寺内带来500名僧兵抄后路,活捉了王世充侄子王仁则。李世民被解救后,在十三棍僧的护送下,平安的回到了长安,后留下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唐长安城

李世民出征前立下军令状,并在皇上和众臣面前夸下海口出征时是何等的威风,带领十万唐军惊天动地出长安城,如今独自一人狼狈不堪地回到长安,就连他自己也觉得无颜去见皇上。这天早朝时,他跪在皇宫对其父王说道:父皇,孩儿无能惨败单雄信之手,愿听候父皇赐罪。

李渊看着跪在地上的李世民,想到昔日他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很多割据势力,收复了大片疆土,不能为这一次攻打洛阳失利而受到惩罚。想到此,李渊说道:吾儿平身恕你无罪。正当李渊宣布退朝时,站在殿下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站了出来:启奏父皇,当初秦王攻打洛阳是他自己立下军令状,今日若不把他斩首,难负群臣军令状不就成了一张废纸了吗?望父皇三思。他二人的进谏让李渊始料未及,感到左右为难。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他怎忍心下旨杀害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但有言在先,倘若这次不把李世民斩首,大唐的律条不就成了摆设了吗?李渊无奈含泪下旨把李世民绑了,推出门斩首。

生死攸关之际淮安王李神通扑通跪下求情:启奏万岁,万万使不得。大唐刚开国不久大将不能擅杀,更何况是秦王,若说斩杀了他,将会动摇大唐根基。李渊听后正中下怀,说道:以淮安王之见,当如何是好?李神通说:万岁,俗话说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败乃兵家常事况且单雄信武艺高强,秦王哪里是他的对手,不如削去秦王封号,贬为庶民,随我一起去淮安郡躬耕思过。李渊准奏。

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就联合李元吉,欲将李世民置死地而后快。这次杀害李世民的计划没有得成,心中十分恼火。李建成手下有王珪、魏征、冯立、薛万彻等出色人才为其出谋划策曾多次让李建成铲除李世民。

次日李世民跟随叔父李神通赶往淮安郡,李神通早就看出李建成对李世民有杀意,担心路上出现意外,他暗中派了武林高手一路护送不出所料,在他们出发前,魏征对李建成说:据说秦王幼时有相面先生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若这次途中不把他除掉将会争夺你的太子之位,况且他背后有程咬金、尉迟恭、秦琼等人为他指点江山留他后患无穷。李建成听了魏征的话,派杀手一路追杀。

幸亏李神通早有防备,李世民才幸免于难。李世民一路惊险终于安全到达淮安郡。当李建成听说后气急败坏,另派杀手潜入淮安郡伺机刺杀李世民李神通整日为李世民得安全提心吊胆。

俗话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万一哪一天李世民被杀,那可吃罪不起。思来想去,最终李神通把湖阳县召到淮安府,商量如何保护好秦王的良策。

唐梓山

县令深思良久,说道:淮安府地处平原,秦王在此随时有生命危险,若想万无一失,只能远离此地,去到湖阳南的庄山上居住,方能安全。此山是一座平地而起的孤山,它与另一座平地凸起的山山脚毗连,山峰兀立。攀及山顶,极目远望,挥手可见,遥相呼应,这里风光奇异,人杰地灵。若把庄山山顶削平,盖上房子,派一些人马保护秦王,秦王可在山上安心研读兵书战策。淮安王听后觉得主意甚好。(待续)

(唐河县退休干部琚云江口述)

唐州的来历『党中伟』

作者(左一)在唐梓山风景区




唐州简介

唐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唐属山南东道,宋属京西南路,金属南京路,元属南阳府,明废唐州。

武德八年(625年)唐改显州置唐州,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泌阳、桐柏、社旗、方城、唐河、枣阳、随州等县地。天宝初改置淮安郡,乾元初复名唐州,天祐三年(906年)移治泌阳(今河南唐河县),后改名泌州。

五代后晋改名为泌州,后汉复名唐州,宋仍为唐州。

行政区划变更

唐朝唐州属山南东道,天宝年间户四万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万三千三百六十[1]。辖枣阳、比阳(今泌阳)、慈丘(今泌阳境内)、桐柏、平氏(今桐柏平氏镇)、湖阳(今唐河湖阳镇一带)、方城、泌阳(今唐河)。

五代后梁改泌州,后晋改名泌州,后唐改唐州,后汉改唐州。

宋朝,唐州属京西南路,崇宁户八万九千九百五十五,口二十万二千一百七十二。辖泌阳(今唐河)、湖阳(今唐河湖阳镇一带)、比阳(今泌阳)、桐柏、平氏(972年废)、方城。唐州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归金,三十一年(1161年)归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归金 [3], 金至宁元年(1213年)废湖阳县设湖阳镇,并入泌阳县(今唐河),属唐州。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泌阳县(今唐河)归南宋,属唐州。

金朝,唐州属南京路,户一万一千三十一。辖泌阳(今唐河)、比阳(今泌阳)、湖阳(今唐河湖阳镇一带)、桐柏四县。

元朝,唐州属河南江北行省南阳府,至元三年(1266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三县,领泌阳县(今唐河)。

洪武二年(1369年),唐州被废除,置唐县(今唐河县),属南阳府。

(摘自百度百科)






主   编 | 马营     副主编 | 陈峰    题   字 | 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