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古称“滕王亭子”,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建筑,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后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遐迩,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前来游览题咏。

图片

滕王阁不仅以其建筑之美著称,更因《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千古名句而名扬四海,成为了文人心中向往的诗意之地。每当夕阳西下,登临滕王阁远眺,赣江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共赏这人间胜景。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况,引出了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感慨。文章中典故的运用,更是增添了作品的文学魅力和历史厚重感。本文将带您细细梳理《滕王阁序》中的精彩典故与深远寓意,一同探寻王勃笔下的文学世界与历史情怀。

图片

图片

滕王阁序 -王勃(唐)    原文带注音

图片
图片
图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rú)下陈蕃(fān)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yán)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jiàn)。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yū)其骇瞩(zhǔ)。闾(lǘ)阎(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zhú)。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í)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pǔ)。

遥襟甫(fǔ)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 miǎ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xiá)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guàn);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千韵悠长 典故璀璨

图片
图片

《滕王阁序》作为唐代文学瑰宝,其中引用的典故繁多且意蕴深远,本文精心搜集并整理了46个典故,从历史的波澜到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学寓意,诚邀各位读者一同鉴赏,感受王勃笔下那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与文学魅力。

01

龙光射牛斗之墟

    “龙光”指的是龙泉宝剑的光芒。龙泉宝剑相传由春秋时期的欧冶子和干将所铸。牛斗,指的是天上的牛宿和斗宿。
    传说中,龙泉宝剑的光芒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这一典故寓意着宝剑的神奇和珍贵,也象征着人才的杰出和非凡。宝剑往往代表着英雄豪杰的利器,而其光芒能射到星宿之墟,更凸显出其非凡的品质和力量。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人才的卓越和出众。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赞美那些有杰出才能和远大抱负的人,强调他们的光芒如同龙泉宝剑般耀眼。例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某个人的高度赞赏,认为其才能出众、前途无量时,可以引用这个典故,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传达出对人才的敬重和对卓越品质的向往。

02

徐孺下陈蕃之榻

    徐孺,即徐稚,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却淡泊名利,多次拒绝入朝为官。陈蕃是东汉名臣,为人刚正,立志整顿吏治。

    陈蕃在豫章做太守时,对徐稚极为敬重。他专门为徐稚准备了一张榻,平时挂在墙上。当徐稚前来拜访,陈蕃就会把榻放下,让徐稚休息或与他交谈,待徐稚离开后,又将榻悬挂起来。这一行为充分展示了陈蕃对徐稚的礼贤下士之态,也凸显了徐稚的非凡才学和品德在陈蕃心中的分量。

    这个典故后来常被用于表示对贤才的敬重与招揽。它体现了古人对人才的珍视和渴望,强调了尊重知识、尊重贤能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引用以形容当权者求贤若渴的态度,或者用来赞美那些受到高度尊重的贤士。例如,当我们想要表达对某个人才的格外尊崇,或者描绘一个重视人才的场景时,就可以借用这个典故,使表达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03

台隍枕夷夏之交

    台隍,指洪州城。夷,指少数民族地区;夏,指华夏地区。

    洪州城位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华夏地区的交界之处。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是不同文化、不同风俗的交融之所。它既有着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可能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某个地方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汇处,或者要强调某个地方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时,就会引用这个典故。例如描写边境城市或者多民族聚居地时,使用该典故可增添文化氛围,表现此地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独特魅力。

04

宾主尽东南之美

    东南,在当时指的是地域概念,包括今天的江、浙、皖、赣等地。

    滕王阁宴会之上,宾客与主人都是东南地区的才俊之士。这些人或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文人,或是门第高贵、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来自东南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汇聚于此。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参加集会的宾主都是一方才俊。在文学作品里,当描述一个聚会中人物皆为某个地域的精英时就会引用。比如描绘江南地区文人雅士的聚会,用此典故能展现出参与聚会之人的出众才能、高贵身份,同时也能烘托出聚会的高雅格调,体现出这个群体的卓越不凡,赋予描写场景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05

腾蛟起凤

    “腾蛟起凤”中的蛟与凤,在古文化里是极为神异的生物。

    此典故原指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般的才华。传说中,董仲舒梦蛟龙入怀而后写出奇文,扬雄吐凤凰于口而作出华章。这表示人有非常出众的文采和才华,能够写出绝妙的文章。

    这个典故常用来赞誉他人具有非凡的文学才华。在文学作品中,当想要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精彩绝伦,或者形容一个人充满创作才华时,便会引用这个典故。例如,在评价一位诗人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诗作时,使用“腾蛟起凤”可增强对其才华的赞美之情,使表述更具文化内涵,体现出对文学才华的高度推崇。

图片

06

孟学士之词宗

    “孟学士”具体所指虽不太明确,但在文中代表着有学识、擅长文辞的学士。

    在古代,学士是对有学问之人的尊称。他们通常在文学、学术等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撰写优美的文章,精通诗词歌赋等文学体裁。以“孟学士之词宗”来形容,强调孟学士在词章创作方面有着宗师般的地位和才华。他可能擅长用精妙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其作品或许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典范性。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赞美某人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当提及一位在文学方面有杰出才能和贡献的人时,可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赞扬一位学者或文人的文学功底深厚、作品质量高超时,用“孟学士之词宗”可增添对其的尊崇之意,使表达更具文化韵味,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学才华和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07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清霜”都是宝剑名。

    传说紫电宝剑光芒锐利,清霜宝剑寒光凛冽。在古时,宝剑是武力、军事力量的一种象征。王将军的武库中有紫电、清霜这样的宝剑,意味着他的武库中收藏着精良的兵器,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与威望。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某人在军事方面的卓越和富有实力。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武将的英勇善战、军事资源丰富或者军事地位崇高时,往往会引用这个典故。例如,在刻画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时,使用“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可以增添其军事形象的威武感,也能使描写更具文化内涵,体现出对军事才能的敬重与赞叹。

08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长洲,指滕王阁所在之地。天人,亦指滕王。

    滕王阁为滕王所建,昔日滕王在此游乐宴饮。当来到滕王曾游玩的长洲,见到他昔日的楼阁,就仿佛能感受到往昔滕王在此的风流雅事。

    这个典故用来描绘身处滕王阁这一曾经属于滕王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人们置身于某个有特殊历史意义、曾经被某位重要人物拥有或使用过的场所时,就可引用。例如,当游览古代帝王的行宫旧址时,用此典故可烘托出此地曾经的辉煌和特殊的历史氛围,增添一种对往昔繁华的追思之情,使描写更具文化深度和历史感。

09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代房屋。钟鸣鼎食,是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贵族之家列鼎而食,吃饭时击钟奏乐,以显示家族的富贵荣华。“闾阎扑地”描绘房屋众多,遍地都是。众多房屋之中有很多是“钟鸣鼎食之家”,这些家族富贵奢华,人口众多,门庭若市。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繁荣,有许多富贵显赫的家族。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某个城市或地区经济繁荣、豪门云集时就会引用。例如描写古代都城的繁华景象,使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展现出当地家族的富足、社会地位之高,以及整体的繁荣兴盛,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同时体现出对古代社会阶层和生活风貌的描绘。

图片

图片
图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傍晚的云霞;孤鹜,孤单的野鸭。

    王勃以其卓越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画面:天边的落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这一表述常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色的壮美和谐。在文学作品中,当描绘山水景色、夕阳余晖下的江景或湖景等宏大而美妙的自然画面时,往往会引用。例如描写傍晚时分的湖泊,引用此句可生动地展现出那种开阔、绚丽且充满生机的景象,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同时也增添了描写的诗意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自然景观的经典范例。

10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爽籁,指参差不齐的排箫。

    传说中,当排箫奏响时,仿佛清风随之而生;轻柔美妙的歌声响起,连天上的白云都为之停留。这一表述描绘出音乐和歌声的美妙动人。古代有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故事,此句与之有相似的意境。

    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音乐的感染力极强。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音乐会、声乐表演等场合的美妙音乐或动人歌声时会被引用。例如描写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中歌唱家的精彩演唱,使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表现出歌声的美妙,能让读者感受到音乐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使描写充满文化韵味,也能更好地传达出对音乐艺术的赞美之情。

11

睢园绿竹

    睢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菟园,因位于睢水之畔而得名。

    梁孝王喜爱招揽文人雅士,睢园便成为他们聚会交流的场所。园内绿竹繁茂,景色宜人。当时,众多如司马相如等著名文人常在此吟诗作赋,谈古论今。绿竹不仅是睢园的自然景观元素,更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和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描绘文人雅集的场景或形容一个地方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现某个聚会的高雅格调,或者赞美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时,就会引用“睢园绿竹”。例如,在描写一场文学盛会或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时,用此典故可增添文化韵味,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的风采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强调此地在文化传承和交流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尊崇和追求。

12

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的是曾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陶渊明性嗜酒,他的饮酒并非单纯为消遣,而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和人生态度的方式。

    “气凌彭泽之樽”意思是滕王阁宴会上宾客们的气概、风范超越了陶渊明饮酒时所展现出的洒脱和豪迈。陶渊明饮酒时体现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以及不为世俗所拘束的精神境界。而在滕王阁宴会上,众人在饮酒作乐的同时,展现出非凡的气质和才情,其豪迈之气甚至超过了以饮酒著称且具有高洁品格的陶渊明。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形容宴会等场合中人们的高雅气质和豪放风度。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宴会的热闹非凡、宾客的卓越不凡以及那种充满才情与豪情的氛围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场盛大的社交聚会时,用它来突出参与者的气质和宴会的格调,增添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展现出人们对高雅生活情趣和豪迈精神风貌的追求与赞赏。

13

邺水朱华

    邺水,指邺下(今河北临漳)的漳河水。朱华,即荷花。

    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占据邺下,招揽了众多文人,如曹植、王粲等,形成了著名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常在邺水之畔宴游赋诗,其中曹植的《公宴诗》中有“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的诗句。

    这个典故代表着邺下文人集团的雅集活动及其所创作的文学盛景。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文人聚会、吟诗作文的风雅之事。例如,当描述某个地方有众多文人雅集,充满文化气息的场景时,就可以引用“邺水朱华”这个典故。它能唤起人们对建安文学繁荣时期的联想,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表达对文人雅士聚会及文学创作活动的赞美之情。

14

光照临川之笔

    临川,指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才华横溢,其诗风清新自然,极擅描绘山水景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光照临川之笔”表示在滕王阁集会之人的文采光芒可与谢灵运的才华相媲美。

    这个典故常用来赞美某人具有非凡的文学才华。在文学作品中,当想要称赞一个人的文学创作才能出众,作品富有文采和创造力时,就会引用这个典故。例如,在评价一位诗人写出了惊世骇俗的诗作时,使用“光照临川之笔”可增强对其才华的赞美之情,使表述更具文化内涵,体现出对文学才华的高度推崇。

图片

15

四美具

    “四美”通常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一表述源于古代对美好事物的概括。良辰,即美好的时光,如风和日丽的日子;美景,指秀丽的自然景色或优美的环境;赏心,是指令人心情愉悦的事物或活动;乐事,即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

    在文学作品中,“四美具”常用来形容一个场景或情境中各种美好的元素都齐全了。例如,在描写一场盛大的宴会或一次愉快的旅行时,引用“四美具”可以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的完美氛围,让人感受到那种美好时光、美丽景色、愉悦心情和快乐事情共同存在的幸福状态。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这个典故也传达出一种珍惜美好、享受生活的态度。

16

二难并

    “二难”通常指贤主、嘉宾。

    在古代,贤主能够提供良好的聚会场所和氛围,善于招揽人才,对宾客礼遇有加,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嘉宾则是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他们在聚会中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智慧,为活动增添光彩。当贤主和嘉宾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时,就形成了“二难并”的局面。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一场聚会或活动的圆满和成功。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一个宴会、集会等场景中主人和宾客都非常出色,相互辉映,使得活动精彩纷呈时,就会引用“二难并”。例如在描写一场文化盛宴或社交聚会时,用此典故可以突出主人的好客与贤能以及宾客的优秀,体现出这种相得益彰的美好氛围,传达出对和谐、美好的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场景的赞美,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感。

17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此句虽非典型的有具体故事来源的传统典故,但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天高地迥”描绘了天地的广阔与高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对天地有着深深的敬畏和探索欲望。古人通过观察天地的形态、变化,思考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觉宇宙之无穷”体现了对宇宙浩瀚无垠的认知。

    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世界的宏观认知以及对人生渺小的感慨。例如,当诗人面对壮丽的自然风光或思考人生的意义时,会引用类似的表述来传达那种宏大的视野和对宇宙无限性的感叹。它也常被用于引发人们对自身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展现出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不断探索与思考精神。

18

望长安于日下

    “日下”原指太阳之下,在古代常指代京城。长安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都城,是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权力、荣耀和机遇。

    此句描绘了一个人遥望着京城长安的方向。在古代,许多文人志士都渴望能够在京城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们心怀壮志,将长安视为追求梦想的目标之地。“望长安于日下”表达了对京城的向往,以及对在那里能够获得发展机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期待。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人们对远大目标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人对仕途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或者对繁华都市所代表的机遇和荣耀的期盼时,就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位文人准备赴京赶考,或者一位官员渴望在京城得到重用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体现出他们内心的渴望和志向,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19

目吴会于云间

    吴会,是古代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是当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

    “目吴会于云间”描绘了一种高远的视野和对远方繁华之地的眺望想象。站在高处,仿佛能透过云层看到吴会地区的景象。它既体现了地理位置上的远望,也蕴含着对远方美好之地的憧憬和向往。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对远方繁华、美好之地的向往之情,或者在描绘登高望远的情景时使用,以增添意境的开阔和悠远。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现一种对远方的期待、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想象,或者在描写登高远眺的感受时,就可能引用这个典故。例如,在描述一位游子思念家乡以外的繁华地区,或者诗人在高处观景抒发豪情壮志时,用此典故可使表达更具层次感和文化韵味,展现出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图片

20

地势极而南溟深

    南溟,即南海。在古代的认知中,南海是遥远而神秘的地域,被认为是大地的边缘,其水深不可测。

    此句描述了地势延伸到极为遥远的南方,那里的南海深邃无比。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南海常常象征着遥远、神秘和未知的世界。它代表着一种边界和极限的概念。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形容地域的广阔和遥远,以及那种深邃神秘的感觉。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描绘一种宏大的空间感,或者表达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敬畏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次长途旅行到达遥远的南方,或者在表达对世界的广阔和自身渺小的感慨时,使用“地势极而南溟深”可以增强这种意境,使读者感受到那种遥远和神秘的氛围,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探索精神。

21

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支撑天空的柱子,象征着极高和稳固,代表着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和力量。北辰,即北极星,在古代被视为天空的中心,众星环绕,象征着权威和中心地位,也常被用来指代帝王或朝廷。

    “天柱高而北辰远”描绘了一种高远的距离感和差距感。它意味着与高远的天柱相比,自己所处的位置较低;与象征着中心和权威的北辰相比,自己距离权力核心或理想目标十分遥远。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个人在面对高远目标、权威地位或理想境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距离的遥远。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在仕途、理想追求等方面的艰难和遥远之感,或者感慨自身与权力中心、理想之地的差距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或者对远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无奈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体现出那种高远的差距和内心的感慨,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22

怀帝阍而不见

    帝阍,原指天帝的宫门。在古代文化中,天帝象征着最高的权力和权威,帝阍则是通往权力核心的门户。

    “怀帝阍而不见”表达了一种想要接近权力中心、得到君主赏识却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惆怅。古代文人常常希望能够通过为朝廷效力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官场的黑暗、自身的机遇不佳等,他们难以进入权力核心,无法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君主。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文人在仕途上的失意和对君主赏识的渴望。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或者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和无奈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自己多次上书自荐却得不到回应,或者感慨自己虽有才华却被埋没在民间时,用“怀帝阍而不见”可以深刻地体现出这种失落和无奈的心境,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

23

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询问鬼神之事。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富有才华,心怀天下,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有诸多深刻见解。

    “奉宣室以何年”表达了作者对像贾谊那样能有机会在御前一展才华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何时能得到这样的机遇的迷茫。它象征着文人渴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和重用,能够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文人对仕途机遇的渴望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渴望被重用、期待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却又不知何时能实现的复杂心情时,就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却身处困境,对何时能迎来转机进入权力中心为国家效力充满疑问和期待时,用这个典故可以准确地传达出这种心境,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24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他在汉文帝时就已为官,但因性格耿直,一直未得到重用,到汉武帝时想启用他时,他已年老。李广,是西汉时期名将,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但始终未能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命运多舛以及人才不被重用的感慨。冯唐的经历体现了岁月匆匆,即使有才能也可能因时机不对而无法施展抱负;李广的遭遇则凸显了尽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功绩,却因各种原因难以获得应有的封赏和认可。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感慨自己或他人虽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合适的机遇和待遇,或对人生的坎坷和不公平发出叹息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对仕途不顺的无奈,或者对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批判时,用这个典故可以深刻地传达出那种悲愤和无奈之情,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

25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年少有为,富有远见卓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改革主张。然而,却因遭权贵嫉妒和排挤,被汉文帝贬谪到长沙。

    汉文帝在历史上并非昏庸之主,他有一定的治国才能和识人之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一方面表明汉文帝时期政治环境存在复杂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有圣明的君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贤才也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人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遭遇挫折的无奈。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感慨贤才因外界因素难以施展才华,或者对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才命运的多舛进行描述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自己或他人虽遇明主但仍受困于现实困境时,用这个典故可以体现出那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政治现实的反思,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26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梁鸿,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他博学多才,品德高尚,但不愿出仕为官,曾作《五噫歌》讽刺当时的统治者,因此遭到朝廷的追捕,被迫逃亡到海边。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意思是说梁鸿被流放到海曲之地,难道是当时没有圣明的时代吗?实际上,当时的社会并非完全黑暗,也有一定的发展和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典故表达了即使在看似并非极端恶劣的时代环境下,也可能因为个人的言行、志向与主流观念或统治阶层的利益冲突,导致贤才遭受排挤和迫害。

    这个典故常用于表达对社会现实中人才遭遇不公的批判和反思。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对贤才不被理解、被迫害的同情,或者对时代虽有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的感慨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述一些有才华、有理想的人在社会中遭遇困境,或对社会的包容性和人才发展环境进行思考时,用这个典故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图片

27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见机”出自《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意思是君子能察觉事物细微的动向并作出反应。“知命”源于《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是说达人知晓天命,顺应命运安排。

    君子能够洞察事物变化的先兆,有远见卓识,能根据形势把握时机。达人则对命运有着深刻的理解,明白世间诸事有其定数,所以能坦然面对得失。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当描述一个人面对困境、机遇或者人生起伏时,能够顺应自然、泰然处之的状态时就会引用。例如,当描写某人虽仕途不顺但能坦然接受命运安排,或者在面临抉择时能敏锐把握时机,用此典故可体现人物的睿智和豁达,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28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此句虽非直接引用一个特定的传统故事典故,但蕴含着一种普遍的精神和价值观。

    “老当益壮”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不应减弱自己的志向和斗志。它强调了无论年龄如何增长,都要保持精神的饱满和对生活的热情。“宁移白首之心”表示即便头发变白,也绝不能改变自己的初心和壮志。

    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有许多体现,比如东汉名将马援,他老年时仍请缨出征,为国家立下战功,展现出不服老、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个表述常被用于激励人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鼓励人们不畏困难、不惧年龄,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时,会引用此句。例如,在描写一位老者依然充满活力地追求梦想,或者在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放弃时,用此句可增强鼓舞的力量,增添作品的励志色彩和文化内涵。

29

不坠青云之志

    “青云”在古代常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抱负,代表着一种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境界。

    此句表达了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困境或遭遇何种挫折,都不应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它强调了志向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像青云直上一样,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例如,历史上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历经坎坷,但其推行仁政、传播文化的志向从未动摇,这就是“不坠青云之志”的体现。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激励人们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被外界的困难所打倒。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鼓励他人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追求梦想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个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或者在赞扬一个人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目标时,用“不坠青云之志”可以生动地表现出这种精神品质,增添作品的励志氛围和文化内涵。

30

酌贪泉而觉爽

    贪泉,据说是古代广州附近的一处泉水。传说人只要喝了贪泉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无厌。

    东晋时期的吴隐之,为人清廉正直。他被派到广州任职时,特意去喝了贪泉的水,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廉洁操守,反而内心更加坚定,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一个人即使处于可能会受到不良诱惑的环境中,只要自身品行高洁、意志坚定,就能够不受外界影响,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正直。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赞扬人的高尚品德和坚定意志。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歌颂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本心,或者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位官员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依然廉洁奉公,或者在鼓励人们要保持正直品质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31

处涸辙以犹欢

    此典故出自《庄子·外物》中的寓言故事。有鲋鱼被困在车辙的干涸小水坑中,向庄子求救,庄子表示要引西江之水来救它,鲋鱼却认为这样的救助太慢,远水解不了近渴。

    “处涸辙以犹欢”表达了即使处于困境,如同鲋鱼在干涸的车辙中那样艰难,也依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它强调了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抱怨,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从中找到快乐和希望。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描绘一个人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或者鼓励人们在困境中要坚强乐观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一个人遭遇挫折但仍能微笑面对,或者在表达对生活的坚韧态度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突出人物的乐观精神,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力量,激励读者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32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北海,在古代是指北方遥远的大海,象征着距离遥远、难以到达的地方,代表着一种巨大的空间距离和困难。赊,有遥远、长的意思。扶摇,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旋风,这里比喻一种强大的力量或上升的趋势。

    此句意思是北海虽然遥远,但凭借着扶摇这种强大的力量是可以接近的。它表达了一种对遥远目标的追求和克服困难的信念。即使面临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或困境,只要有像扶摇一样的助力或者自身具备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或接近目标。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远大目标时不要畏惧,要相信通过努力和借助合适的力量可以实现梦想。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追求理想,或者表达对未来的信心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鼓励一个人不要因为目标遥远而放弃努力,或者在描述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追求成功时,用这个典故可以增强鼓舞的力量,增添作品的励志色彩和文化内涵。

33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代指早晨或早年时光,表示过去的、已经消逝的美好时光或机会。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代指傍晚或晚年。

    该典故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早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曾经的机会已经错失,但只要及时醒悟,努力奋进,在晚年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仍然为时不晚。它强调了不要因过去的遗憾而气馁,要珍惜当下,把握未来的时间和机会。

    例如,古代有许多人早年仕途不顺或经历坎坷,但在晚年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就。像苏洵,早年读书不努力,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最终成为文学大家。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鼓励人们不要沉浸于过去的失败或失去,要积极面对未来,或者表达对人生任何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的信念时,会引用此典故。它能给人以希望和激励,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励志氛围。

34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孟尝,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品德高洁,清正廉洁,以正直和有才能著称。在其为官期间,积极为百姓做事,致力于地方治理,关心民生疾苦,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为官风范。

    然而,尽管孟尝有着杰出的才能和报国的热情,但由于当时的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以及各种复杂的因素,他未能得到充分的重用,无法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空怀着一腔报国之情而无处施展。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人才被埋没、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或他人虽有高尚品德和才能,却因外界环境限制而无法实现理想和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的感慨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对社会不公、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的批判,或者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对施展才华机会的渴望时,用这个典故可以深刻地传达出那种失落和悲愤的情绪,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图片

35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对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和无奈。阮籍常常独自驾车出行,不循道路,随意奔走到路的尽头,然后放声大哭。

    他的“猖狂”并非真正的狂妄,而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和内心痛苦的宣泄。“穷途之哭”体现了他在政治黑暗、理想无法实现的困境下,内心的压抑和绝望。

    此典故常被用于表达对人生困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在困境中感到迷茫、痛苦,却又不甘沉沦的心情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者在描述自己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挫折时的复杂情感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体现出那种内心的挣扎和对命运的不屈,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张力,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在困境中保持清醒,不盲目效仿阮籍的消极行为,而应积极寻找出路。

36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终军,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在年少时就胸怀大志,以口才和谋略出众闻名。终军在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前往长安。他主动向汉武帝请求出使南越,试图说服南越王归顺汉朝,并且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表达了作者像终军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和为国效力的决心,但却没有机会像终军那样主动请缨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里体现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对能够施展才华的机遇的渴望。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自己空有才华却无法得到重用,或者感慨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建功立业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对仕途不顺的不满,或者对自己未能像古代志士一样有机会展现才能的遗憾时,用这个典故可以深刻地传达出这种情感,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37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投笔”指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原本是一个文人,在官府中从事文书工作,但他胸怀大志,不甘心只做一个文人,于是毅然投笔从戎,跟随军队出征西域,最终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

    “宗悫之长风”中的宗悫是南朝宋时期的名将。他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曾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表达了他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表达了作者对班超和宗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像他们一样,能够有机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典故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远大志向和豪迈气概的追求,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例如,当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时,就可以引用这个典故,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感染力。

38

奉晨昏于万里

    “奉晨昏”在古代是指侍奉父母,早晚向父母请安问候,体现了对父母的孝顺和敬爱之情。这里说“于万里”,表示与父母相隔遥远。

    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当一个人因仕途或其他原因远离家乡,远赴万里之外时,就难以像在身边那样每日侍奉父母。

    此句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愧疚之情。作者可能是借此感慨自己身处远方,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追求个人理想和事业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矛盾和抉择。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不能尽孝的愧疚时,会引用此表述。例如,在描述游子漂泊在外的心境,或者表达对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之间冲突的感受时,用“奉晨昏于万里”可以深刻地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引发读者对亲情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39

非谢家之宝树

    谢家之宝树,指的是东晋时期谢玄。谢玄是谢安的侄子,他自幼聪慧,才华出众。在淝水之战中,谢玄率领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苻坚的大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东晋时期的杰出将领和名士,被视为家族的荣耀和杰出人才的代表,就像家中的珍贵宝树一样。

    “非谢家之宝树”表达了作者自谦的态度,意思是说自己不像谢玄那样是家族中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作者以此来表明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才华和抱负,但在众多优秀人物面前,不敢自比于那些名门望族中的杰出子弟。

    这个典故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于文人自谦的表达。当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谦逊,或者在与他人对比时表示自己尚有不足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述自己的才能或成就时,用“非谢家之宝树”可以体现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人的儒雅气质。

40

接孟氏之芳邻

    孟氏,指的是孟子的母亲。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居,最终选择居住在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孟母以其善于教育子女和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而闻名,她的行为和品德被后人传颂和敬仰。

    “接孟氏之芳邻”意思是能够与像孟母这样品德高尚、重视教育的人家为邻。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良好邻里环境和优秀人物的向往和推崇。它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人际环境,认为与品德高尚、有学识的人相邻,可以受到良好的影响和启发,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达对良好人际关系和积极环境的渴望,或者赞美身边有优秀的人相伴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述自己居住的地方或社交圈子时,用“接孟氏之芳邻”可以体现出对这种美好环境的珍惜和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期待,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意味。

图片

41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鲤对”源自孔子的儿子孔鲤趋庭接受孔子教诲的故事。孔鲤一次快步走过庭院,孔子问他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另一次孔鲤又经过庭院,孔子问他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就难以立身。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表达了作者希望将来有机会像孔鲤一样,能够在庭院中恭敬地接受长辈的教诲和指导。这里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以及对知识和道德传承的重视,也流露出作者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渴望,希望能在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达对长辈教诲的期待和珍视,或者强调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述自己渴望获得知识和人生经验,或者表达对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精神的尊崇时,用这个典故可以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厚度,体现出对知识和品德培养的追求。

42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龙门,在古代传说中是鲤鱼跃龙门的地方。传说鲤鱼只要能跃过龙门,就可化身为龙,象征着身份和境遇的巨大转变,寓意着飞黄腾达。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表示此次恭敬地举起衣袖(向人施礼),很高兴能够依托龙门。这里作者用“龙门”来比喻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或地方,表达了自己有幸参与此次盛会,就如同鲤鱼依托龙门一样,有了一个可能提升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

    这个典故常被用于表达人们在遇到好的机遇或得以接近有影响力的人物、场合时的欣喜之情。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描述自己对某个机会的珍视,或者表达在某个特定环境中感受到的荣幸和希望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写自己参加重要活动或结识贵人时,用这个典故可以生动地体现出那种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43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杨意,即杨得意,是汉武帝时的一个掌管猎犬的官员。司马相如早年才华横溢,富有文学天赋,他写了一篇《子虚赋》,声名远扬。后来,杨得意将司马相如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后极为赞赏,司马相如因而得以受到重用,在文学和政治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如果没有遇到像杨得意这样的推荐人,即使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凌云之才”(指高超的文学才华),也只能独自抚摸着自己的作品而自我惋惜。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难以施展的感慨,以及对遇不到伯乐、知音来赏识和推荐自己的无奈与悲哀。它强调了机遇和他人引荐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或者感慨自己缺乏展示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表达对自身境遇的不满,或者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批判时,用这个典故可以深刻地传达出这种情绪,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44

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钟期,即钟子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精通音律的人。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能够深刻理解伯牙琴声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伯牙弹奏高山,钟子期能领会其巍峨之意;伯牙弹奏流水,钟子期能感受其奔腾之态。他们二人以音乐为纽带,建立了深厚的知音情谊。

    “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意思是如果遇到了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那么弹奏像《流水》这样的曲子又有什么可惭愧的呢。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遇到知音的渴望和期待,认为在知音面前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情感,不必担心不被理解或误解。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表达对知音的珍视,或者在遇到理解自己的人时抒发内心的喜悦和坦然时,会引用此典故。例如,在描述自己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流,或者感慨在茫茫人海中寻得知音的难得时,用这个典故可以增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的美好。

45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指的是兰亭集会。东晋时期,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他们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和书法作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此次集会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象征着文人墨客的高雅聚会和文化盛事。

    梓泽,是西晋石崇的金谷园的别称。石崇在梓泽建造了豪华的园林,广纳宾客,时常在此举办宴会,聚集了当时众多的名流权贵,是当时富贵奢华和社交活动的一个代表场所。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盛景消逝的感慨。曾经辉煌的兰亭集会和奢华的梓泽如今都已成为过去,只剩下荒芜的遗址。这体现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一切的繁荣都难以长久维持,最终都会走向衰落。

    在文学作品中,当作者想要抒发对历史兴衰、时光流转的感慨,或者警示人们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贪恋繁华时,会引用此典故。它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感,让人们对生命和世界有更深刻的思考。

46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潘江、陆海分别指的是潘岳和陆机。潘岳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情感细腻,文采斐然,尤其在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颇具特色,如他的《悼亡诗》等作品流传甚广,人们常用“潘江”来形容他的文学才华像江水一样浩瀚奔腾、连绵不绝。陆机也是西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辞藻华丽,风格雄浑,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声誉,“陆海”便是对他才华如大海般渊博浩瀚的赞誉。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意思是请大家尽情施展像潘岳、陆机那样如江海般的才华。在这里,作者王勃是在宴会场合中,鼓励在座的宾客们积极展现自己的文学天赋,尽情创作,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文学氛围和才华展示的场景。

    这个典故在文学作品或社交场合中,常被用于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文学创作或交流。它体现了对文学才华的推崇和对创作热情的激发,增添了文化活动的高雅氛围和竞争活力。例如,在文学聚会、诗歌比赛等场合,引用此典故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表达了对众人才华的期待和赞赏。

以上是对《滕王阁序》中部分典故的解释,这些内容是基于个人的学习和理解进行收集整理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解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错漏或不准确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能够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如果您发现其中有任何问题或有不同的见解,欢迎您不吝指正。您的意见和建议将是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期待能与大家共同探讨,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典故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