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有媒体关注“铁道兵与核试验”。

铁道兵以修铁路为主业。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担负建设与国防双重责任的铁道兵,对“国之重器”核武器的研制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主要体现在修建铁路方面。

因为核武器试验是国家的高度机密,当时留存的文字资料少。解密之后,零零星星在报刊与网络看到一些“铁道兵与核试验”的回忆文章,加上我个人收藏的资料,在此对这项工作做一综合。

铁道兵对核试验的重要贡献,修建了为开采铀矿的向乐铁路、研发原子弹的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以及8次以上参加核效应试验。

图片

向乐铁路。罗昊琛摄

一、修建向乐铁路。

19551月,中共中央、毛泽东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人才、技术、原料缺一不可。铀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一批批地质专家开始全国找矿。1957年,航测飞机抵江西相山地区,发现很高的伽马异常,一个裸露出地表长达15米的矿脉及铀矿就此诞生。

建矿初期,各种物资、人员转运到矿区,大量原子弹初级原料运出外省提炼,使用货车运载。19616月,周总理批示由铁道兵修建我国第一条铀矿铁路专用线——向乐铁路。

修建这条铁路,因为保密的需要,不见于当年的媒体报道。解密后,参加建设的铁道兵多步入老年,很少看到相关的回忆作品。1984年兵改工以后,铁道兵编纂出版的图书“大事记”仅有简略记载:

向乐铁路起自浙赣线向塘西站,与浙赣线共轨至江家站后开始出岔,经抚州、崇仁到乐安县公溪镇江边村,新线全长117公里。1961年61日开工,先后由铁道兵第3师、第8师和第11师部分部队担负施工。1965622日全线铺轨通车,1966年元旦交付运营。

铁路工程一般修一段通车一段。从时间上推断,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应当使用过江西铀矿原料。尚不知正在施工的铁道兵,是否有条件像全国人民一样共同庆祝“原子弹爆炸”?

二、修建二二一厂铁路

图片

图片

王民立战友所站立的是第一颗原子弹起运的站台。

二二一厂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诞生地。基地始建于1958年。铁道兵十师修建了厂区铁路。

据《中铁二十局史志》记载:

为加快二二一厂建厂,保证及早开工生产“两弹”关键部件,1962年,铁道兵十师奉中央军委命令,修建二二一厂专用线。1126日,师下达移防令,四十六团的3个营998名官兵从甘肃山丹军马场撤出,移防青海省湟源县,担任二二一厂专用线施工。196315日,二二一厂专用线工程开工,196496日,铁十师奉总参命令入川,担任成昆铁路工程,928日,四十六团三营移交二二一厂工程。

四十六团官兵,经过21个月的突击施工,克服青藏高原地区生活艰苦,施工条件差等困难,总计完成14条厂区支线,4个车站(含编组站),机务段(未竣工)工程,完成铺轨22.7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51.8万元,保证二二一厂厂区交通条件和生产任务的完成,为“两弹”的科研生产做出贡献。

同样因为保密的原因,当时施工的资料与现在的回忆文章十分少见。

特别值得赞扬的是铁道兵战友王民立,他一直专注铁道兵历史的研究,在七十岁年纪,由海南赴大西北实地考察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遗址,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目前的“原子城”,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图片

三、参加核效应试验。

核效应试验,在百度的名词释义是:

在核试验场区,考察所设置的效应物如动物、植物、粮食、武器、装备和工程项目等由核爆炸引起的杀伤破坏情况的试验。目的是寻求核爆炸对各种效应物的杀伤破坏规律和找出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摸索部队在核爆炸条件下的作战行动特点。

虽是学术语言,但通俗易懂,简单地说就是“核爆炸引起的杀伤破坏情况的试验”。 铁道兵“设置的效应物”即装备和工程项目,包括铁路、桥梁、地铁等。铁道兵史书记载参加核效应试验并不全。我国从1964年首次核试验,到1996暂停核试验,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至1983年底铁道兵撤编,铁道兵参加了其中8次以上核效应试验。我曾写过系列“宣传铁道兵的功臣”、我的老社长陈远谋先生,在纪念中国铁建组建60周年的《中国铁道建筑报》专刊上,发表了通讯《戈壁滩上的光荣使命——追记铁道兵核效应试验大队》,比较详细地介绍铁道兵参加核效应试验,修建桥梁、地铁车站,以及核爆炸后的铁路抢修,称颂铁道兵为国防现代化做出的功绩。虽然核效应试验的资料留存很少,我幸运地收藏到几十张照片、宣传画,也选几张展示。

现摘编铁道兵史书有关核效应试验

1972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派出工程技术和后勤保障人员103人,赴西北地区执行核效应工程施工任务,共架设桥梁2座,修建地下铁道车站一 座。

19741123日,铁道兵上报10年核效应试验工作总结。10年间,铁道兵共参加核效应试验6次,进场人数1550人次。先后进行了核条件下铁路桥梁、线路结构、 地下铁道等工程的破坏试验,初步总结了一些核条件下铁路抢修、抢建的有益经验。

197676日,铁道兵抽调217人,分编成1个团机关和1个抢修分队,参加国防科委组织的核效应试验。经短期学习集训后,于7月底开赴试验现场。效应试验结束后,抽调人员于9月下旬就地返回原部队。

197983日 铁道兵抽调人员组成核效应大队,参加核效应试验工作。

图片

戈壁滩上的光荣使命

——追记铁道兵核效应试验大队

陈远谋

19641016日,在我国大西北戈壁深处,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宣告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揭开了神圣正义的中国核试验事业的辉煌一页。随后,又相继完成了空中、地面和地下一系列的核弹试验。

核效应试验是核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核战争条件下的军民防护积累宝贵资料。为了完成这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央军委决定从各军兵种抽调数千官兵组成10个核效应试验大队。其中,有一支是由铁道兵官兵组成的大队。他们是一支不怕苦、不怕死,一心只为中国国防尖端事业默默奉献的特殊战斗集体。

核爆地区建铁路桥梁

19641120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不久,铁道兵就奉总参命令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空爆炸核效应试验任务。要求:一是以铁路桥梁为重点,掌握核武器对铁路设施的破坏规律;二是在核爆条件下,如何组织快速抢修、保障铁路运输。铁道兵党委指定副参谋长兰庭辉负责迅速组成专门办公室,选调精兵强将建立铁道兵核效应试验大队,担负在核爆区修筑4座铁路桥梁的任务,以研究解决核爆炸冲击波对桥梁的破坏作用。

19651月,大队先遣人员赶赴新疆戈壁深处马兰,并从各地调运机械器材运到核试验基地。2月,铁道兵大队官兵全部开进现场,投入紧张施工。

2月的戈壁滩仍是天寒地冻,夜晚气温常在零下10℃,这对钢筋混凝土梁的灌注带来很大的困难。桥梁需要高标号的混凝土,梁的散热面积又大,操作不慎就会达不到设计强度。为防止灌注后的混凝土受冻,战士们从孔雀河边割来近万斤芦苇覆盖混凝土,再用棉帐篷加以围护,使其在养生阶段的温度不低于15℃,保证了梁的质量。拌合混凝土的用水需要加热,容器不足,大家又设法砌筑了两个可烧热水的水池。经过36天的突击施工,4座桥梁和交通壕全部按时完成,还在桥上设置60个电测点和在桥梁附近修建一座电测站。1965514日,我国第一次空中核爆试验成功。经检查4座桥梁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设置的机车车辆也全部倾倒。通过此次及尔后十余次核效应试验结果,结合理论对现有最多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计算了它在核袭击下的破坏半径,为各类大桥抗爆性能的评估打下了基础。

戈壁滩上修地铁车站

1970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戈壁滩进行一次地面核爆炸试验,要求铁道兵试验大队在爆心附近修一座地铁车站。这座车站的横断面尺寸应与北京地铁的乙级车站相同,除站的长度被缩短外,其出入口、防护门、通风、消防、过滤设备,以及地面风亭等,均与实物相同,以全面验证北京地下铁道的抗核爆炸性能,为后续地铁建设积累经验。

7月,铁道兵大队官兵冒着酷热进入罗布泊试验场区展开施工。地铁车站布点处的地面表层是风化石,下面是坚石,大队官兵要在平地向下挖15米深的基坑,因临空面只有一个,爆破效率不高,加上缺乏机械,只好用人力抡锤打炮眼。基坑挖深后,出渣困难。为加快进度,战士们分三班作业,夜以继日赶工。历时两个月,终于将12000立方米的岩石基坑挖好。但工期比计划晚了半个月,如不及时赶上去,将不能如期参加核试验。大队领导动员全体官兵全力以赴,帮助施工分队把进度赶上去。技术测试分队的人员在参加绑扎框架钢筋的工作中,边布放和绑扎,边布设电测用的传感器,设置电测导线,缩短了工序和时间。在灌注框架底板钢筋混凝土时,5000立方米混凝土需不间断地进行,现场机械不够,上料、运浆、灌注、捣固等笨重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极大。大队长吕龙带头突击,作业时间由每班6小时增加到8小时,大家顽强劳动,一身汗接一身汗地坚持苦干,连续奋战4050小时,终于提前完成混凝土的灌注作业,共灌注钢筋混凝土2300立方米,使用钢筋280吨。地下铁道车站经过了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竣工,成为地面核爆炸试验区的重要效应试验工程。戈壁滩上的地下铁道经数次空爆的考验,均起到良好的防护效果。通过效应试验成果,取得了全面的实测数据,与严密的分析计算结合,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并以此为依据编写了《北京地下铁道防护设计规范》,从而为地下铁道工程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蘑菇云下快速抢修

1976年初,新疆军区结合一次空爆核试验,在试验地区组织战役演习,要求铁道兵组成一个团的机关和一个连队参加铁路抢修。

奉命参加演习的200余名官兵于7月集结,按团机关、抢修连队和防化分队编组进行训练。8月初,全体参演官兵进入核试验场区。根据军区决定,战役背景是为歼灭进犯敌军,由铁道兵部队保障通向战区的一段铁路线,重点是抢修一座大桥,保证随炸随修好。为此,演习部队进入试验场后,由担任抢修的连队在距靶标500米处修建一座便桥,用它模拟大桥,作为保障和抢修的目标。8月的戈壁滩,气候酷热,白天地面气温高达60℃。战士们穿上全套防护服,戴上防尘面具,在桥上进行抢修训练,尽管呼吸困难,汗流如水,浑身难受,仍坚持训练,普遍达到连续抢修24小时的能力,还掌握了用标记、旗语、手势进行操作的方法。

当核试验开始时,官兵们迅速进入实战状态。这天的14时整,一轮火球闪现空中,随着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核爆炸后8分钟,3个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报到团部,即进行图上作业。40分钟后,由团副参谋长率侦察组进入现场检查实际破坏情况,发现大桥桥头路基塌陷,三孔梁纵向移位0.20.6米,一座排架起火倾斜,全桥遭受中度破坏。爆后3小时,地面辐射剂量率已降至安全界限,团长薛步安遂下令17时投入抢修,21时完成任务。

紧张的抢修战斗打响,首先由连长率第一工班清理现场,做好抢修准备工作;继由指导员指挥第二工班吊拆整理轨排,修复桥头路基;再由副连长和工程师率第三工班将三孔梁移归原位,并吊起压在木排架墩上的二孔梁,以便把木排架墩拉正加固。这时天色渐暗,身着全套防护服的战士们,听视不便,只能靠吊车前的灯光照射作业,大家沉着协同、快速有序地吊装轨排,整理线路,仅用4小时就按上级命令完成了抢修任务。

我国自196410月第一次实施核爆炸起至1996年宣布暂停核试验止,在33年间有30多次进行了效应试验。铁道兵大队参加的试验项目,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国发展核事业的历程已逐步解密。在庆祝中国铁建组建6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曾经有这样一支特种战斗集体。他们用辛劳与智慧、团结与协作、拼搏与奉献,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载200875日《中国铁道建筑报》,中国铁建组建60周年纪念专刊)

我收藏的铁道兵参加核效应试验老照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