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柒玖堂 柒玖文案 2024年10月26日 23:06 北京
在先秦,“豆”并不是如今豆类的意思,而是一个象形字,其形就来自于一种盛装食物的高脚器皿。青铜器豆盛行于两周时期,它既可以用来盛放干食,如煮好的肉类,也可以用来盛放调好的汤汁,如汤羹类、粥类。在祭祀场合,豆还是重要礼器之一,并且是向神灵供献牺牲食品的最后一道器具,即将肉从鼎中捞出在俎案上切好再放置于豆中,才可以进行敬奉。
春秋时蔡国申豆
接下来请大家将视线聚焦于“豆”这一别具一格的酒器,追寻其发展脉络,领略从木质纹理间飘逸而出的阵阵醇香与岁月的沉淀。
【1】豆起高脚,盛满人间烟火
“豆中盛酒,诗意盎然”
豆子,名字听着普通,但其实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一开始,豆子指的是一种高脚木容器,容量大概是四升,后来也有用其他材料做的豆子。豆子不光能装肉和菜,还是古人生活里少不了的东西。大家经常用它来放酱油、醋这些带汁的调味料,这样每顿饭吃起来都能有家的感觉。
豆子可不只是这点儿用处!它还能拿来盛酒,给古代人的宴会增添了好多优雅和趣味。《考工记》里都有“吃一豆那么多肉,喝一豆那么多酒”的记载让人不由得就想到那些古人围着豆子坐一块儿,一边品美酒,一边谈天说地的温馨场景。豆子就是这么默默承担着人间的油盐酱醋和风花雪月,成了连接过去和如今的一座桥。
仲姞(jí)豆 齐文化博物馆藏,两周时期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甚至出现“无豆不成礼”的说法,“禮”(礼)字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豊”(丰)字构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构成的“豊”(丰)字,体现了祭器“豆”在祈求丰收祭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斗酒百篇,诗酒风流
“斗酒相逢,豪情万丈”
说到豆就不得不提与它形似意通的斗。斗同样是一种盛酒器,虽然与量器升之斗有所区别,但其容量之大,足以让人畅饮尽兴。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少年行四首》其一中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里的斗酒,就是指一斗美酒,让人不禁心向神往那豪饮的场景。而说到斗酒,又怎能不提李白?这位诗仙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说到李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唐代最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尊称他为“诗仙”!他的诗歌,豪放得很,意境也奇妙得很,充满了奇思妙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对李白的描写,那可真是太绝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几句话下来,把李白的直率洒脱、豪情满怀展现得活灵活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以斗酒为伴,写出了无数流传千古的佳作,他的诗歌就像酒窖中珍藏多年的美酒,芬芳扑鼻,让人陶醉其中。当我们慢慢品味时,会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与浪漫。喝酒的时候,我们既能感受到李白的豪爽和有才华,还能体会到酒和文化之间那分不开的紧密联系。
春秋·铜斗,取酒器,通高8厘米,通长20厘米,口径12.1厘米,腹径13.4厘米。直口,鼓腹,圜底。柄为扁圆筒形,前端略细且弯曲,与斗腹相连。现收藏于湖北省宜城市博物馆。
【3】豆斗传承,酒香永续
“豆斗相依,文化传承”
豆和斗作为两种酒器,看似普通,实则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远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见证了古人在欢乐时的喜悦和在悲伤时的离别,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纽带。通过研究豆与斗,我们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广博无垠。如今豆子和量器虽已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饮酒工具,但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与精神却得以延续至今。
战国云雷纹高足豆高脚双耳青铜器
豆和斗这俩酒器,就跟亲兄弟似的,一起看着华夏文明的兴衰和复兴。它们让咱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甸甸,也让咱们领会到了生活的美滋滋,还有诗意的甜蜜蜜。咱就用豆子来装下时光,拿美酒来酿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