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在花都举办的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38年庆典和围棋比赛。

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日前举办的38周年庆典与37周年庆典相仿,甚至更加多人更加热闹:琴棋书画,粤曲,新疆舞,四川变脸等共冶一炉。他们很谦虚,说是响应了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的倡议,其实是他们协会里有不少的文艺人才,大家在棋文化上的观点一致而已。

38周年活动与37周年庆典活动不同的是:背景板的落款“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加了个“原”字为前缀。估计是庆典主办者意识到“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已是过去时,坚持原称谓是有点不妥了。

不止是意识到,甚至是要付诸行动了:扛了38年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大旗的会长郑精华已经向笔者明确表示,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或说是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的运行现在属于归程,准确说是接近尾声了。计划是再过两年,也即到了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40周年的庆典时,也即是到了它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图2、郑精华会长有情怀,有号召力,是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几十年来的扛旗人。

图3、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成员合影。向坚守工人围棋阵地数十年的英雄致敬!

缘何?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出生于1963年的郑精华会长自称累了。累有身体的原因,毕竟年岁不饶人;也有心的原因。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围棋赛事文化活动,里里外外许多事情都要烧脑,都要忙,特别是钱粮资源等筹措,要寻找、协商、组合,很让人心累。

更糟心的事情是,随着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成员的逐渐老去,不知道以后谁来担当围棋赛事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也即接班扛协会的大旗了。据悉,他们这一群人的后代里,喜欢围棋赛事文化,并愿意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人,基本上没有。换言之:后继无人了。

这让人感到痛心!笔者知道树立一个品牌不易,何况“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这个经营了38年,名声在外的品牌。故而笔者在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38周年庆典上建议,不妨将余下时间的关键词“降旗”换作“传承”。俗话说方法总比困难多,毕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这个品牌非常珍贵:在广州乃至广东都难有第二家;毕竟当下,中国的围棋大势如火如荼。

图4,组图: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庆典:琴棋书画共冶一炉,围棋高手济济一堂。

展开一下:没有了隶属关系的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如今只能够算是自组织。一般说,类似的围棋自组织策划,举办一场中小型的,影响力很不错的围棋赛事文化活动,其费用大致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较真起来,无非就是富人一顿家宴使费而已!从围棋事业的发展大局着眼,有关机构是不是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自组织开展类似活动呢?

至于某种形式的“寄养”和“认养”笔者认为也是办法,值得相关部门(譬如设立了棋类专委的协会、工会、商会、基金)甚至是热心人士考虑。从结果推断,通过“寄养”和“认养”,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等组织形式得以妥善安排,或起码得以留存,如是就有效地保护了历史文化。这善莫大焉——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所代表的正是活着的“工人围棋文化历史”。

顺便提一下:更多的,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的百年老店存世,正是国家社会稳定繁荣的表征。一个诞生将40年,不占用公帑,且常年有正常围棋赛事文化活动的围棋协会其实非常珍贵,希望这可成为共识,能够成为共识,共同为其续命,使其持续为弘扬围棋作贡献,在最终成长为百年老店。

分析当下:大型正规围棋赛事文化活动由省市围协等策划举办,而此起彼伏的中小型活动则可由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广州公园围棋棋友会、红棉围棋棋友会等自组织策划举办,正是它们的活跃,起到了可贵,乃至不可或缺的补漏拾遗作用,共同编织出广州,乃至广东围棋赛事文化活动的绚烂彩虹。(图:原广州轮胎厂围棋协会,邓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