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这些年来,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大批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知识分子因年龄到限而退出工作舞台。而这些老年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尚处于学识与经验丰富、精力也态也是还远未到“懈怠”、“不济”的地步,有的还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和磨练,正处于“炉火纯青”的最佳状态。
这一大批退休知识分子,在当下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完全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与路径继续发挥出他们的多方面的作用,为他们所钟爱和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继续发挥作用、继续做出贡献。甚至还不仅仅是“发挥余热”而已。
在笔者所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就有这么一批从教学、科研岗位上退下来的老教授们,退休以后,他们依然满腔热情地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心学校改革与发展事业的发展,关心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积极发挥着自身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等优势,老有所为,继续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作着宝贵的贡献。而学校呢,也通过继续提供他们学术研究的条件与资源、让他们担任教学督导、为青年教师传帮带、以及在院系上课、带研究生、为学术著作、词典编撰而当好把关人等,为老教授们继续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笔者以为,上外等沪上高校为老教授等退休知识分子继续搭建和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这些做法,是可以推而广之的。
大家都知道的,从事教学或学科、专业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没有数十年的刻苦钻研学问,勤奋著书立说的生涯,是到不了事业的高峰的。 “板凳一坐十年冷” 。精品力作或教学大师就是这样经年月而炼成的。比如,不久前荣获国家出版一等奖的《俄汉大词典》,就是由顾柏林等一大批老教授们穷数十年之精力而最终成功出版的,可以说是老教授集体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心血的结晶。《汉俄大词典》,字数达1千多万,词条达80多万个。既保持了俄语的原有词汇,又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俄罗斯现实语言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及时吸收新词新义。为了把《俄汉大词典》编撰好,老教授们精益求精,严格把关,不计名利,甘于寂寞。他们的崇高学术风范和治学品质,已成为上外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俄汉大词典》已经成为中国辞书事业和高校人文社科的研究史上的一个永久性标志品牌。
毋庸讳言,退休知识分子继续发挥作用的空间或曰余地其实是很大很大的,还远远未到让人满意的状态。目前,为数众多的退休知识分子的知识优势、经验优势、能力优势等等还处于无声无息地流逝或渐渐地消退。其实,影响退休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因素或曰主要原因不外是:一是有关方面的不够重视或者说是传统的偏见,总认为退休了就不必在干什么了,好好休息、安安逸逸地度晚年就是了;二是包括退休知识分子原所在单位在内的社会诸方面,尚未能像上外、复旦、交大等沪上高校那样,为退休知识分子搭建起一个宽广平台、提供一个前景乐观的空间;其三是有的退休知识分子心存顾虑,总觉得“人道晚年万事休“,退休了,再忙啥也没有多大意思了。
在笔者看来,充分发挥好退休知识分子的作用,不仅是和谐的老龄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当下和今后的社会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健康保障能力的加强,对大多数退休知识分子来说了,六十几岁或七十几岁还算不上已经老了。有的甚至还是一生中学术研究的“丰产期”呢。《资本论》、《反杜林论》等经典巨著,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步入晚年后才得以问世的吗。
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退休知识分子是一支庞大而年年有增量的队伍,是一个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和智囊团。他们在社会发展事业和青少年培养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多得,弥足珍贵。
“满目青山夕照明” ,“欣为后生正坐标”。正是大多数退休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如何进一步发挥退休知识分子的作用,让他们把“老有所为”这篇文章写得更精彩,实在是一件需要社会各方面、当然也需要退休知识分子自身好好琢磨、多多努力的一篇大文章啊!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