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今天说说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三大战略性破局”,吞并北京气象学院、晋升双一流大学、申请更名“中国气象大学”,虽然结果得失不一,但都已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事件。
❶
说到吞并北京气象学院一事,就要聊聊北京气象学院的前世今生。
严格来说,北京气象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气象行业的专门学校,也是新中国气象教育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可谓不是开天辟地,其首发优势特别明显。
自1955年建校以来,先后经历了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北京气象学院等不同办学阶段,一大批气象专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从这里奔赴祖国各地,学校俨然已成为中国气象局的掌上明珠。
但到了1999年,北京气象学院戛然而止,停止办学,成建制地并入了南京气象学院,转瞬之间就隐入了历史的尘埃,连同它的名字一道,成为了那个时代大家共同的记忆。
北京气象学院毕竟是一所中央直属的专业含金量极高、行业首位度极高、京城影响力不小的首都院校。一下子,毫无声息地被南京气象学院整体吞并,这在北京高教史上,乃至中国高教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一所北京的高校被南京的高校吞并,一所京城的高校被一所地方的院校兼并,究其原因,着实无法考证。但它确实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也创就了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孤例。
而这也注定成为了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一大问号,同时也成为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一大传奇。
南京气象学院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外加竺可桢、涂长望等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的力挺,其在国内声望可排第一。
它号称“气象黄埔”,是国家气象局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唯一一所成为全国首批拥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完整高教体系的高等院校,也是唯一一所全面继承历史衣钵、再创气象辉煌的高校。
2017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双一流”高校名单,它的气象学已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9个ESI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更是闯进了ESI全球排名前1‰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京气象学院的大气科学荣获最高评级A+,排名全国第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获评B级。
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根据非官方统计,南京气象学院的大气科学再次获评A+,再次排名全国第一。
如此实力面前,晋级“双一流”则在情理之中,也弥补了南京气象学院在此前“211工程”“985优势工程”等评审中铩羽而归的遗憾。
“双一流”是对南京气象学院的一次弥补,更是对南京气象学院综合能级和学科实力的一次认可。
成为“中国气象大学”是南京气象学院在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之前的战略目标之一。
特别是1999年,在吞并北京气象学院之后,其整体实力猛增,开始着手学校升格更名大学的工作,当时摆在南京气象学院面前的有三个选项:
一是要大气,更名中国气象大学;二是赶时髦,更名南京科技大学;三是独一份,更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据说当初南京气象学院选择了更名中国气象大学的选项,并且还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全力支持,凭借该校在气象行业的老大地位,这个名字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气象学科属于小众学科,相较于科技、工程、理工等时髦的名字,就显得冷门、逊色不少;同时这一命名太过狭窄,辐射带动力比较有限,不利于学科布局和延伸,也不利于大学扩张性的高质量发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那时冠以中国二字的大学更名申请,教育部已不再批复。此路不通,只好作罢。
若更名科技大学,则气象学院的特色无法保住,放至全国,科技大学呈批量爆发之势,势必会泯然众人。更名信息工程大学,至少是全国独一份的,辨识度也很高,最终学校选择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一名称。
南京气象学院历史上的三段往事,记录了它非同寻常的成长史,见证了它不同一般的辉煌历程。
荣耀属于过去,梦想只在将来,衷心祝愿南京气象学院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一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继续砥砺前行,永葆“气象第一校”的金字招牌,勇作中国气象事业的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