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晚清并未设置“元帅”这一级的职衔,但这时期的文字记载尤其是高层官员之间私下往来的信札中,被他人称之于“帅”者,不乏其人。如南皮张之洞,因其字香涛,人称香帅。项城袁世凯字慰庭,人称慰帅或袁慰帅。还有如湖广总督端方,字午桥,人称端午帅,等等不一。读丁凤麟先生刊登在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的《历史文献》第11期上的《晚清之“帅”——读盛档札记》一文,文中说:

那么,哪些人可被称为’帅’,又如何称’帅’?个中似也有其约定俗成的规范。在清一代,’帅’的称谓仍然是高级武官的专利。中央一级的高级武职官员被称为大帅、老帅。握手武装的河道总督被称为’河帅’,漕运总督称为’漕帅’。在地方员官中,总督的职称是’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外加’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之衔,其职责更偏重于军政,故人们对总督,习惯以’帅’称之,似比’制台’更显得崇敬些。巡抚的职责是’抚安齐民,修明政刑’,比较偏重民政,但也有’督理军务,兼理粮饷’之责,故人们在称其为’抚台’的同时,也惯常以’帅’称之,以示敬重。至于提督,虽然专掌兵权,品级不低,一般为’从一品’,还高于’正二品’的总督和’从二品’的巡抚,但通常被称为’军门’或提台,不以’帅’称之。

文之末,还附有《盛档所见晚清之“帅”一览表》,在这张表中,发现思绥草堂的藏品中,有十帅的家谱在焉,依表中所列顺序分别为筱帅李瀚章(号筱泉)、勉帅李兴锐(号勉林)、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小帅邵友濂(号小村)、季帅李鹤章(号季荃)、沅帅曾国荃(字沅甫)、仲帅李经羲(号仲仙)、玉帅周馥(字玉山)、海帅袁树勋(字海观)、省帅刘铭传(字省三)

除上述十帅之外,能有资格称帅,而思绥草堂又有家谱入藏的,其实还有,如安徽巡抚唐训方、李续宜,云贵总督刘岳昭、陕西巡抚刘蓉、浙江巡抚恽祖翼、陕甘总督杨昌濬等等,但既然《盛档所见晚清之“帅”一览表》中未收,也就干脆只说这十帅。

十帅中,筱帅李瀚章、季帅李鹤章、仲帅李经羲同出一家,李瀚章是李鸿章兄长,李鹤章是李鸿章之弟,李经羲是李鹤章之子,世系均载民国十四年铅印本《合肥李氏宗谱》中。所以,十帅家谱,共为八部

筱帅李瀚章、季帅李鹤章、仲帅李经羲《合肥李氏宗谱》

图片

李鸿章和兄弟子侄合影

图片

安徽《合肥李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李国松等纂修,十二册。

合肥李氏,因出了个李二先生李鸿章,那可是名扬天下。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执掌北洋水师,只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授命赴日本媾和,割让台湾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罪名。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老臣也逐渐获得一些正面的评价。

李家世代耕读,但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名文玕,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道光甲午科江南乡试第九十六名举人,戊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二名进士,著有《愚荃敝帚》二卷,生李瀚章、李鸿章、李鹤章、李蕴章、李凤章、李昭庆六子。

筱帅李瀚章,谱名章锐,字敏旃,号小泉,又号筱荃,晚号钝叟,太子少保。元配王氏、续配罗氏、侧室孙氏、丁氏、伍氏,共生十一子十女。

季帅李鹤章,谱名章锬,字仙侪,号继泉,又号季荃,别号浮槎山人,有《平吴纪实》四卷、《广名将谱笺注引证》四卷等多种著作。元配同县李氏。继配同县周氏,诰封夫人,晋赠一品夫人,敕建“乐善好施”专坊,著有《常昭城守纪事》《玲珑阁诗稿》各一卷,生三子经奎(殤)、经义、经馥,侧室无为石氏,生一子二女。

仲帅李经羲是李鹤章三子,任本谱“领修”,字虙生,号仲仙,别号悔庵,晚号蜕叟,云贵总督兼管云南巡抚,入民国后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著有《奏议公牍函电》各稿、《蜕卢诗存》,配太湖赵继元长女,生二子国松、国筠。

勉帅李兴锐《浏东六碓李氏家谱》

图片
图片

湖南浏阳《浏东六碓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七年部香堂木活字本,李兴灿等纂修,十二册。

李兴锐(1827—1904),字晋初,号勉林。湖南浏阳人。早年追随曾国藩,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光绪二十六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二十八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二十九年署闽浙总督,次年任两江总督,旋病卒,谥勤恪。

李兴锐元配萧氏,继配马氏、姚氏,但只有元配萧氏生了一儿一女,儿子昌濬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同乡、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的儿子刘瑞浺。

《近现代名人小传》是这样记载李兴锐的:“李兴锐,字勉林,浏阳人,素治湘军军需,廉勤为曾国藩所赏,洊授知府,奏调直隶差遗。勉之为循吏,后赞日本使事,擢道台,历桂、赣等省藩皋。庚子擢赣,擢移粤、晋、闽督,卒于两江任。兴锐当官无赫赫名,而直实,每奉命按事,未尝代同官复掩。能饮,日尽百觞,予尝问以变法利弊,兴锐曰,此官此人变,犹不变也。至今尚思其言。”只是把号误为了字。

颂帅卞宝第《江都卞氏族谱》

图片
图片

江苏扬州、仪征《江都卞氏族谱》二十四卷首四卷,清道光十年庚寅木活字本,春田、泰徵等重修,二十八册。

颂帅卞宝第,字颂臣,号娱园,咸丰辛亥举人。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闽浙巡抚、湖广、闽浙总督等职。《清史稿》说卞宝第“有威重,不为小谨,驺从甚盛,所至诛锄奸滑,扶植良愿,民尤感之”。有“公敬历内外,管领封疆,关于国计民生,先后政迹,昭垂国史”之名。在官廉俸外一无所受,人莫敢干以私。为地方兴学兴利。著有《方岳采风录》、《闽浙猷轩录》各一卷,《抚湘公牍》四卷,《疏稿》十二卷。今卞宝第故居犹存。

卞宝第生于道光四年,道光十年本谱纂修之时,他还不过七岁,详卷二十三中关于他的世系记载极简:“宝第,行尊,光河次子,字    ,生道光甲申十一月初九日午时。聘高氏”,唯一有价格的信息是已经给他定下了娃娃亲。而他父亲卞士云的世系记载就较详:“士云,行贤,原名荣贤,新盘公子,仪封公孙,时敏公曾孙(此亦为本家谱特色之一,从曾祖、祖、父记起,其它族人亦如此),字光河,号季青,生乾隆戊申五月十三日未时,道光癸未科进士,诰授奉直大夫,山东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戊子科四川典试副使,前翰林院庶吉士。配吴氏,生乾隆辛亥九月廿四日申时,诰封宜人,例晋封恭人。生二子:宝书、宝第。”

小帅邵友濂《余姚邵氏宗谱》

图片
图片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清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邵曰濂、邵友濂主修,二十四册。

名声煊赫号称上海第一家的“斜桥邵家”静安寺路大府第,那可是邵友濂任补江苏省苏松太道兼江海关道时任上所修。小帅邵友濂,光绪元年出使俄罗斯署理俄罗斯钦差大臣,在曾纪泽与俄罗斯重新订约取回伊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光绪十七年又接替刘铭传,成为台湾的第二任巡抚。他的长子邵颐元配李氏,就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三女儿。次子邵恒娶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买办、资本家、后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的第四个女儿。邵恒长子邵洵美是二三十年代闻名国内外文坛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和集邮家。当年,邵洵美在上海文化界人士中有“海上才子”之美誉。而由于他慷慨豪放,交游广阔,他的“洵美沙龙”里几乎汇集了当年南北骚人墨客中的“半朝文武”,因此又被尊上了一个“文坛孟尝君”的徽号。

沅帅曾国荃《大界曾氏五修族谱》

图片
图片

湖南湘乡《大界曾氏五修族谱》,十九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三省堂木活字本。曾昭檆(约农)、曾广杰主修,曾宝荪监纂,十二册。

在说沅帅曾国荃之前,还是先说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曾国藩。曾文正公国藩,字伯函,号涤生,原名子城,谱名传豫。他力挽狂澜,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从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比起老大曾国藩来,四弟曾国荃,当然是略逊一筹,不过玩到这个地步,也是不容小觑,当年南京城破,“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是以得了一个“曾屠户”的绰号。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手段之狠,连同殿为臣的彭玉麟都看不下去了,先后二次(咸丰十一年安庆之围与同治三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他大义灭亲,杀了他的兄弟曾国荃。当然这是老彭意气用事,杀别人可以,对自家兄弟,又如何下得了手。

除了称曾国荃“沅帅”之外,湘军将领中,还有人称他为“九帅”。于是就有人说他在兄弟人排行老九,故有此称。

曾国荃有四个老婆,除了他的元配熊氏给了他生了三个儿子曾纪瑞、曾纪官、曾纪沨和四个女儿外,其它三位都没有子息。

海帅袁树勋《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

图片
图片

湖南湘潭《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三十一年留爱堂木活字本,袁爱苍、袁自珍纂修,二十六册。

袁树勋(1847—1915),字海观,号抑戒老人,湖南湘潭人。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随刘坤一在山海关办理军需。次年,以知府分发江西,会同上海法国总主教压制贵溪等县民众反对法国教会侵略。旋调任天津知府。光绪二十七年调任上海道台。越年与驻沪领事团订立《会审公廨追加章程》,又直接参与《苏报》案的处理。1905年因英国陪审官德为门大闹会审公廨案与领袖领事及英国领事交涉。同年,上海地方绅士李平书等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建议创办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袁表示同情。不久善后工程局撤销,所有老城厢马路、电灯事宜均由总工程局承办。光绪三十二年后历任江苏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东巡抚。宣统元年任两广总督,呼吁开国会、消祸萌,不为清政府所采纳。次年辞官寓居上海。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说他“精鉴赏、善书法”。他的儿子袁思亮,字伯夔,亦是一位大藏书家,北洋时期曾任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

省帅刘铭传《刘氏宗谱》

图片
图片

安徽合肥《刘氏宗谱》十二卷,光绪十年木活字本,刘铭传、刘盛谷等纂修,十二册。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今肥西县大潜山麓)人。地方游勇出身。同治三年(1864)年仅28岁的刘铭传授直隶提隶,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在与太平军、捻军交战中,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光绪十年(1884)六月,中法战争爆发,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奉召而起,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法保台,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杰出贡献。光绪十一年十月,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原福建巡抚刘铭传为“福建台湾巡抚”,成为台湾历史上的首任巡抚。

刘铭传成功地在台湾推行了改革,在治理台湾任内,整顿吏治、协调民族关系,在开发资源、创办铁路、发展邮电业、巩固防务、清平吏治、轻赋理财、发展教育、发展工商业、推行抚番政策等方面建树卓越,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台湾近代化的奠基人、台湾近代化之父、工业化的先驱。

同治三年刘铭传攻陷江苏常州,在太平军护王府发现的虢季子白盘,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后裔捐献给了国家,成為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為我国三大青铜器的国宝。

玉帅周馥《光绪癸巳恩科周学熙乡试硃卷》

图片
图片

《光绪癸巳恩科周学熙乡试硃卷》

周馥(1837-1921),乳名玉成,原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安徽至德人。周馥出身诸生,多次应试未中。同治元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入其幕。光绪初年历任永定河道、津海关道兼天津兵备道等职,光绪十四年升任直隶按察使。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李鸿章与联军议和时,周馥调任直隶布政使,并在李鸿章病故后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光绪三十年由山东巡抚擢两江总督,三十二年调两广总督,一年后告老还乡。民国十年病逝于天津,逊清赐谥“悫慎”。死后其子弟刻有《周悫慎公全集》。周馥跟随李鸿章兴办洋务三十余年,深受李鸿章倚重。在北洋海军、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开平煤矿及唐胥铁路的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是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且助开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有功于教育。他是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周馥共生六子,即学海、学铭、学涵、学熙、学渊、学辉,长子与次子皆进士及第,四子与六子只得举人,五子经济科及第,唯三子未得功名。六子中第四子周学熙最为发达,官至北洋财政总长,后辞职兴办工业,成为我国著名实业家,北方民族工业的奠基人。

周馥家族的家谱,思绥草堂并无入藏,但却有周馥第四子周学熙《光绪癸巳恩科顺天乡试硃卷》,因硃卷之首往往收录了家谱中的世系内容,故也被学界认为有与家谱相同的属性,就是一种小家谱。比如上海图书馆把为《红楼梦》续后四十回的高鹗的硃卷,就曾作为高鹗家谱展示过。周学熙的硃卷世系中,就记载着他父亲周馥。所以,把《光绪癸巳恩科周学熙乡试硃卷》作为玉帅周馥的家谱,并无不妥。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