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西博物馆属市级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1980年,占地1.3万平方米,系仿徽派建筑。建筑面积近4500平方米,其中展厅1500平方米,文物库房1150平方米,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内设陈列部、保管部、保卫部、办公室。在职职工26人,其中本科5人,大专12人;副高3人,中级11人。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1、商代龙凤兽面纹铜尊

这是一件典型的南方风格青铜大口尊,高70厘米,口径60厘米,重48斤,是目前已公开发表资料的同类器型中体型较大的一件。

这口尊是1999年在原六安地委党校的建筑工地上出土,可能是当时六国破灭时散落在民间的。能保持这样完好已经是相当不错的。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2、战国“蔡侯产”铜戈

1997年6月六安城西窑厂5号墓出土,长21.6,宽10厘米。

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带柄格斗兵器,受石器时代的石镰启发而产生,流行于商至汉代。最早发现的青铜戈,出土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500年。蔡侯产戈出土于六安城西规格较高的战国早期楚墓,有错金铭文“蔡侯产之用戈”。蔡侯产为器主名,即公元前471年至公元前457年在位的蔡声侯。世存的蔡侯产器以兵器为主,铭文的行文结构多为“蔡侯产+之用某器”或“蔡侯产+作某器”。从出土情况推测,其用途或是赏赐品、礼品,也有可能是战利品。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3、西汉“共府第九”铜壶

2006年六安市城东双墩一号西汉墓出土。

入选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双墩一号西汉墓,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附有车马坑、陪葬墓、陪葬坑等, 为西汉中期诸侯王墓。墓中出土有“六安飤丞”封泥,表明该墓与 西汉六安国有关。另有4件肩腹部刻有“共府”铭文的铜壶,引起了关于墓主的争论。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4、唐三鱼纹瓷钵

1984年4月六安椿树唐墓出土征集,口径13.4,底径5.5,高4厘米。

1984年,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唐墓出土一件唐三鱼纹瓷钵,其形制与国家博物馆藏的一组茶具中的一件茶臼一致,故推测是用于研碾茶末的研磨器。这件唐三鱼纹瓷钵,它钵内满刻较深网纹,用手触摸有摩擦感,钵内巧妙运用三条弧线刻画出共用一个鱼头的三鱼纹,鱼的全身布满鳞片,且鳞片翘起来,眼尾均涂着酱黄色釉。整个画图构图巧妙,彩釉的鱼儿栩栩如生,并连成一体,充满灵动之感。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5、南宋凸雕童子花卉纹银盏与托盘

1981年六安市城南花石嘴村南宋墓出土。盏口径8.5,足径3.6,高5.3厘米;托口径18.3,足径14.2,高1.5厘米。

两宋是金银器器形与纹样不断演变并逐渐定型亦即中土化的时代。工匠们将用与美、用与巧的融合体现在器皿设计中,巧妙地表达对大众审美情趣、民间民俗信仰的呼应。这件南宋银盏的题材既有佛教的文化观念,也有在中国文化传统理念影响下,女子祈求“繁衍子嗣”的理念,展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趣味。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6、汉虎形铜席镇

这件铜席镇长8.6厘米,宽6.5厘米,高4.4厘米,出土于六安经开区。它是汉代避邪纳福的象征,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和人们对吉祥避邪的追求。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

7‌、双虎镂空铜车饰

这件战国时期的铜车饰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是六安九里沟窑厂出土的珍贵文物,象征着权势、勇猛和威严。

皖西博物馆“镇馆之宝”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