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沉寂两年的周星驰携《美人鱼》再度归来,又一次打破了华语电影的沉默,创纪录大破30亿!这个数字比十年前中国内陆电影年度总票房26.2亿元还多了3亿,自此《美人鱼》成了国内几乎票房所有记录的保持者。
有影评人评价,周星驰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或许,我们会记得《大话西游》,而不记得对周星驰意义非凡的1994年。
如果不是两部《大话西游》特地延后赶假期档,那么它们也是1994 年的片子。1994年可以说是周星驰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一年《国产凌凌漆》、《九品芝麻官》、《破坏之王》等影片注定让“周星驰”这个名字镌刻进世界电影史。
更有意思的是,1994年同样也是世界电影的繁荣年代,《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些影片就成为文化事件,将1994年定格成为一个无法超越的黄金年份。
1994年,究竟是个怎样的年代?
在1994年的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两句经典台词,第一句是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奇迹每天都在发生)。另一句则是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那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1994年,乔布斯已经被苹果炒了鱿鱼,当时他正在Next工作。就在这一年乔布斯接受了硅谷历史协会(Silicon Valley Historical Association)的采访,时长20分钟。当时乔布斯认为,自己与自己做的事几十年内将被遗忘。
1994年30岁而立之年的马云开始创业,创立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勉强收支平衡。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一年后,他会在西雅图,遇上互联网。
1994年,一名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士在反复思忖之后,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决定,他放弃了体制内的远大前程,毅然决然的离职下海。带着从表哥那里借到的200余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他的名字叫——王传福。
对很多今天的商业英雄来说,1994年似乎是个喧嚣与躁动的波折年份。那时中国大陆的才刚刚体会到全球化,就像我们用筷子蘸了一点蜂蜜,才刚刚才尝到丁点甜头。
街上开始有人用“大哥大”,1994 国外流行的牌子是爱立信和诺基亚,这些型号两三年年后才大量走私进大陆地区。
当时,使用900号段,蜂窝网络的大哥大(MOTOROLA砖头机)刚开始进入中国,其采用的镍铬电池,不仅寿命很短,而且更换一块需要几千块钱(当时的人均工资水平,也才不到100元)。
一直研究这个领域的王传福发现,同样规格参数的电池,生产成本其实只有几十元。这不仅近百倍的利润,而且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难度和壁垒。
面对这个空前的机遇,王传福和十几个人创立了比亚迪。当时,三洋是世界第一的镍氢电池制造企业,王传福在1995年初,就吹下了第一个牛,干掉三洋!以至于很多员工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同样被认为是疯子的,还有马云。1995年4月,31岁的马云投入7000元,又联合妹妹、妹夫、父母等亲戚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海博网络”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产品就是 “中国黄页”,他要变革中国商业信息的交互现状,彼时连互联网都不知道的人们,觉得他就是个“疯子”。
两年后,也就是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
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势头迅猛的比亚迪开始涉足汽车行业,再次印证了王传福的“疯狂”。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六个月后,大洋彼岸的硅谷,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成立,此时的特斯拉特正在寻找高效电动跑车所需投资和材料。
当特斯拉创始人艾伯哈德与马斯克在为特斯拉电池技术、运营资本发愁之时。比亚迪在2004年就已经是全球镍铬电池第一,锂离子电池第二,镍氢电池第三的电池大王,当初的最大竞争对手三洋,在2008年宣布破产,后被松下收购。
换句话说,两家汽车企业发展路径的分野,实际上从诞生伊始就已经决定了。如果我们要把特斯拉和比亚迪当成两个武侠小说人物,那么特斯拉一定是《天龙八部》中的武痴鸠摩智,比亚迪更像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一个以发展速度取胜,比如鸠摩智修行的功法驳杂,但进步极快,除了电控等部分核心技术,其余全部外采,短时间内缔造了产业传奇。另一个则以基础扎实见长,以电池为信仰,从核心技术入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口一口吃成了个巨人。
一万美元一条粉笔线的故事
谈及两家企业的不同,不得不讲一个汽车圈的老故事,相信王传福或者马斯克应该也知道,这个故事似乎也可以更进一步解释比亚迪与特斯拉路径的不同。
一次美国福特汽车的一台重要的电机坏了,几经努力都没修好。于是他们请来了斯坦门茨。斯坦门茨检查之后,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知识将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果然成功。
如此,斯坦门茨要向福特收取1万美元的报酬。要知道,在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月薪5美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待遇,一万美元等于一个普通员工100年的收入总和!难怪老福特会说:划一道线居然要1万美元,这也太贵了!
而斯坦门茨则说:用粉笔划一道线并不贵,只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划线却要9999美元。
在这个故事中,教育家看到了知识就是力量,汽车人则看到了核心技术的神奇威力。
而在核心技术上栽跟头的企业比比皆是,第一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菲斯克。
System A123公司是菲斯克电动车的电池供应商,后来菲斯克因为System A123公司电池供应问题而倒闭。后来,这两家公司的大部分资产后来都基本上被万向收购。
尽管拥有动力控制系统以及动力组装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特斯拉,要比菲斯克处境要很多,但在电池上也不得不受制于松下。
在与特斯拉合作之前,松下也面临着18650电芯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时候赔本赚吆喝都是可以的,因为松下知道,当新兴领域发育起来以后它仍然有机会赚取足够的利润。
果不其然,机会终于来了。2013年签订合同,媒体广泛报道其成交价值高达70亿美元,也就是说18650NCA电芯的价格上涨到了$3.5,涨幅高达75%。被卡脖子的马斯克,不得不紧急引入LG作为另一个电池供应商,甚至发展超级电池工厂也被外界解读为对松下的再度制衡。
而大洋彼岸则风景这边独好,比亚迪的铁电池(磷酸铁锰锂电池)技术已经是世界领先,对比亚迪而言,电池是一种信仰。
王传福曾说过:我们不一定什么都要争做最好,但在电池上确实要做好,像奔驰对我们的技术很认可。
王传福强调磷酸铁锂也是一个很好的体系:像“5-26”就是一个最极端、最严格的考验,烧了30分钟还那么可靠(无爆炸、并有70%的单体电池仍然可用)——再过5年你看还会有很多人转回磷酸铁锂体系——所以你看中国的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其它哪一家汽车企业能像我们迪一样真正从战略层面把电池放在第一位的?
除此之外,相对于三元材料,比亚迪铁锂电池技术还拥有高电压、高体积密度、高循环寿命、高安全性以及低成本等优势。
举个例子来说,一年之内,e6的续航水平由300公里提高到400公里,原因就是铁电池的能量密度升级到117Wh/Kg,基本与特斯拉三元材料水平相当。
更重要的是,三元材料锂电池中使用的钴元素,我国储量仅占世界总存储量的1%,多需从海外进口,难以实现成本控制。
还有一个考验汽车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累计行驶里程,截止到2015年8月e6出租车以单车70万公里、累计3.13亿公里,K9公交车以单车26万公里、累计7525万公里双双保持世界纪录。
201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9222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1722辆,同比增长高达234.7%。其中,“秦”销量近3.2万台,同比增长116.3%,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近4.7万台;“唐”在2015年12月销量5503台,国内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第一,自上市以来累计销量超过1.8万台。
在新能源SUV市场,比亚迪已推出542战略(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首款车型唐,加上2016年将上市的宋双模版、元,形成了542产品矩阵,覆盖中型SUV、紧凑型SUV到小型SUV产品。
令人兴奋的是,比亚迪秦EV300将于3月31日在北京正式上市。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拓荒者,比亚迪推出的每一款新能源车型都在细分市场独领风骚,秦EV300作为比亚迪针对纯电版家轿的鼎力之作。
动力方面,比亚迪秦EV300将搭载一台最大功率为160kW(218Ps)/峰值扭矩310N·m的电动机,并匹配了磷酸铁锂电池组,续航里程为300公里,极速可达150公里/小时。
从生产手机电池、代工IT开始,比亚迪发展到今天取得瞩目的成绩。如果说,王传福偶然下海自己干,偶然为手机商代工电池,偶然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偶然制造电动车,偶然研发自己的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偶然将新能源车率先主打出口市场,那么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偶然”的背后,是比亚迪对核心技术的求索与敬畏,是电池信仰的强调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