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平:元代代釉里红的底色特点


釉里红非常难烧,一般控烧在1300℃左右,误差仅在10℃上下,这对仅凭感官的工匠来说,是很难进行控制的。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 高安窖藏

其主要原因是釉里红,用来着色的铜离子,对窑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窑温稍低时,瓷器就会呈现出灰红色,或者黑红色。如果窑温太高,铜离子就会挥发,出现飞红、退色、纹理不够连贯的现象。

 

                                  釉里红玉壶春瓶 | 内蒙古博物院藏

元代釉里红的底色,看起来是白色,但是白里泛青,呈青白色。杭州博物馆的这只釉里红高足杯,就青得非常明显,自然光下都能看到青翠翠的绿。


影青釉里红高足杯 | 杭州博物馆藏 

我们去看元代釉里红产品的时候,去除釉里红部分,底色留白的部分是有些发青的,这正是元代釉里红的特点。


 

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 | 大英博物馆藏

这一特点,如果从底色上来分的话,元代釉里红有两种,一种是影青釉里红,另一种是卵白釉里红。但两种釉里红的底色,都微微的泛青,这种泛青在积釉的地方,会更加明显。

 

 

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 | 大英博物馆藏

杭州博物馆馆藏的釉里红把杯,整个把的部分就是非常明显的影青,这个影青的色调,还一直延伸到杯身的下半部分。

这种看起来不是特别纯净的白,从宋代的青釉,到明清时代的白釉,是属于一种技术过渡。后来明清时代的釉里红,就慢慢地解决了,这种青白色调的技术。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曲部)

比如,宣德年间的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只有杯把之间的接缝积釉处,有一点点的泛青。

  

明宣德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 | 故宫博物院藏

而正德年间的釉里红鱼纹盘,就已经是非常洁白的底色了。

 

 

明正德 釉里红鱼纹盘 |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康熙年间的釉里红,红白两色的对比很突出。

 

 

清康熙 釉里红双陆瓶 |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景德镇瓷,是从两宋时的青白釉,到明清白釉瓷的过渡期,技术还不是那么成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留白的地方仍然存在青白色调,这是元代釉里红的一个断代特点。

 

 

北宋官窑小碗

 

 

                    清乾隆 釉里红双凤纹象耳方瓶

元代釉里红的另一特征也有晕散,其晕散程度像元青花一样,不相上下,甚至更高。

 

 

釉里红芦雁纹匜 | 高安窖藏

看清了这两点,你就多掌握了一些元代釉里红的断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