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革,它的基本形态在未来可以预期的时间里面,一定还是以单篇教学这种样态为主。

用任务群视域重新理解单篇教学,会发生变化、转型。

     第一讲 如何以大概念统领单篇教学

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梅花魂》举例。

单篇教学在任务群的视域下如何用大概念进行统领呢?大概念就要关注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把任务群分成了六个领域,分别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那么《梅花魂》这篇课文我们一般会把它定位在哪个学习领域呢?也就是哪个学习任务群呢?这个定位对我们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难度不是很大。定位在“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

为什么这么定位?

首先就这个单篇本身来说,这篇文章的文体是散文。

散文属于文学阅读类型,其次这篇散文通过叙事的方式来抒发了某一种特殊的思想感情,它的形是比较散的,它的神是高度凝练的,就是散文所抒发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特征、气质符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激活学生诗性思维,强调审美体验,关注文学形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怀陶冶。

如何找出合适的大概念?首先要研究这篇课所在的单元语文要素。

本课所在的单元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语文要素,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是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之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三个问题不可能同时解决,我们要重点解决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来表达的。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了,其它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来表达?(两个方面)

文学形象(蕴含、寄托、承载着独特的思想感情。)

文学语言(通过细细品读文学语言,特别关键的、重要的、陌生化的语言有助于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这两个方面进一步细分,文学形象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人物形象、文学意象、词语表象(比较形象的,蕴含深刻思想情感的词语)。

文学语言包括三个方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设问、排比等)、表现手法、文字体裁(不同体裁抒发人物、作者思想情感有不同侧重,也具有不同特征。

课文思想感情从以上六个维度体现,要根据文本的独特性选择。

《梅花魂》的思想感情如何深入有效体会?这篇文章比较典型、有效的方法是抓文学意象——梅花。思考过程如下:

这个文本可以提取的大概念,就是文学意象。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确立学习主题

王崧舟讲座:任务群视域下单篇教学策略

文学意象的品鉴与表达

学习主题是最高的学习任务,所有任务的表述都是动词化、动作化、操作化的,也可以把动词放前面为“品鉴与表达文学意象”。

二、以大概念为统领,细化学习目标

以前学习目标的三维目标变成三类目标,每类还可有小目标。

三类目标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现在以大概念统领,所有目标指向大概念,之间密切相关。

三个层次,层层递进,从知到会到能,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过程,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最后积淀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所有细化出来的目标都是指向大概念,紧扣大概念,为了大概念,这个非常重要。这些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以大概念为统领,分解学习任务

文学意象的品鉴与表达是一级任务。感受文学意象,品鉴文学意象,表达文学意象为二级任务。感受诗词的“梅花”意象,品鉴散文的“梅花”意象,表达自己的“梅花”意象是三级任务。

三个三级任务落地,学习主题才有支撑和依托

四、以大概念为统领,创设学习情境

传统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为老师的教服务的,一般放在教学的开头,主要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过以后就丢掉。为老师教服务,只是锁定在某一个环节。

但是基于任务群的单篇教学,它所创设的情境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它创设的学习情境不是某一个环节能够锁定的,它要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成为学生阅读、学习《梅花魂》的基本背景,并且这样的情境当中往往包含着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最初设计学习情境一:

以大概念为统领,这个情境需要调整,它没有跟大概念,跟梅花这个意象统领起来,于是调整成“学习情境二”:

还是同样的问题,没有自觉地指向文学意象这个大概念,最后再调整为“学习情境三”:

(课堂视频片段):

师:假如文章可以继续往下写,你想知道什么?

看看作者的后续已用文字交待。

孩子们,我种下两株树,是为了祭奠谁?是为了怀念谁?是为了铭记谁?很显然我种下的不止是树,是对外祖父的思念和爱。

以你刚才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你猜猜作者种的会是什么树?

为什么?答案在哪里?(课文里)

(五)、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学习活动

依据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