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字,以平和潇洒、妍美秀润著称,不论是楷、行还是草书,都给人自然天真之美,所以李白说:“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羲之也有放飞自我、挥毫泼墨的时刻,而且这件作品还保留了下来,它就是草书《黄庭内景经》

梁武帝萧衍评价王羲之书“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但从他的行草书中,并不能看出这么雄放大气、动势十足的风格。这也说明萧衍等人欣赏到的王字,可能与我们熟知的并不一样,王羲之还有不为我们知晓的,更狂放的草书。

这部《内景经》就是典型代表,它也是目前可知的王羲之唯一一件狂草作品。唐太宗李世民广收魏晋法帖,此作于此时进入宫中,并被褚遂良鉴定,随后摹刻上石。后来,原帖丢失,刻本也就成了“独苗”。张旭《李青莲序》、黄庭坚《诸上座帖》均取法于此,是他们笔法的源头。

后来遣唐使来华时,将这部《内景经》的“初拓本”带走,其他刻本继续流传国内,北宋黄庭坚就精研过此帖,他的“长枪大戟”笔画与“荡桨笔法”,皆出自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质疑此作出自黄庭坚之手。

但是,如果我们细看笔画的牵丝引带,绞转用笔以及转折处的以圆代方、一搨直下,明显与《十七帖》出自一人。用笔质量也高过张旭、黄庭坚等人。此作全卷长度超过5米,总计2000余字,字径大小3至6厘米不等。

王羲之一生多次抄写《内景经》,小楷、草书版本都有。相比于楷书,此作书写更加随心所欲,笔法奇踪变化,没有刻意安排,笔随心走,畅快尽兴,正符合“书无意于佳乃佳”的至高境界。后人评价:“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草书内景经》写于羲之晚年,风格已成。他将索靖、张芝、崔瑗等名家笔法熔于一炉,又削弱隶书笔意,增加笔画的连绵。以开篇“天朗气清”四个字为例。敛锋入纸,中锋行笔,长横提按分明,从起笔、中截再到收笔,有明显的轻重、疾徐、提按变化,在一笔写就横画以外的部分。

“朗”字左低右高,“气”字以纵取势,纵长引带。“清”字则以横取势,布白疏朗。全卷因字赋形,奇崛多变,每一个字都动势十足,无丝毫的雷同处理,笔法之多变,令人目不暇接。此作初拓本传入日本后被皇室世代珍藏,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近期才公开展示。

王羲之唯一的狂草作品,堪称“惊天地,泣鬼神”,这才是张旭笔法的源头!

将这部作品临摹通透,魏晋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控笔能力会有质的飞跃,再去学习唐草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