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报文章
俯拜祠堂下,遥思弼汉功。 祠堂文化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至今还能听到老人们所说的族谱,这就是由宗祠演变来的。 落叶归根,一直是人们的一种情感寄托,不管走到多远,心中牵挂的只有故土。那么祠堂就变得很是重要了,虽然上世纪60年代,祠堂在破四旧的风潮下,逐渐被拆破。
但是在如今的南方,至今有一些地方保留着宗族祠堂,那么为什么北方却很少见了呢?是北方人在历史演变中没有宗族传统吗? 祠堂 送迎灵驾神心享,跪拜灵坛礼容盛。 起初祠堂还是被称为宗庙,在古代只有位高权重的人才有资格设立宗庙。而皇帝的祠堂被称为太庙,在民间还会修缮一些关于神灵的祠堂,比如说土地庙等。 到了宋朝,祠堂才开始走向民间。但也是只有大家族才能够设立祠堂。祠堂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祭祀祖先,再者也是宣讲礼法的地方。
像古代历史中,祠堂被毁灭是一段不堪的记忆,比如说靖康之耻中被毁坏的宋朝宗庙。另外,像一些豪门大族都是比较看重宗教文化的。 他们会花费大笔的金钱来修建祠堂,谁家的祠堂越气派,这家人就越有钱。 祠堂不仅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也是祖宗们对后人的一种希望。有些祠堂的建立是比较讲究的,比如说门口最好有池塘,这样池塘越大,家族中才能够人才辈出。 虽然如今祠堂的出现,并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人们的怀念和承载着历史,人文的一种建筑文物。像北京的太庙和山东的孔庙,都是一种纪念意义,也成为一种文化遗传。 而关于祠堂,宗族文化也密不可分。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去祭拜,扫墓,同时也会有长辈聚在一起,来改动族谱。
宗族文化说白了就是,同一个大家族的人,基本上有着同一个姓氏,在这种亲属集团中,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 虽然古代的大家族都有祠堂,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像北方地区的祠堂都消失在战火中。而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无疑是看重宗教礼制的。 地形原因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祠堂遭到抵制,而改为学校和工厂,但是如今的人们更加看重精神的寄托,随着海外游子的寻根,他们将祠堂修复也提上了日程。 其实在北方地区出过不少的名门望族,像山东临汐的琅琊王氏,还有河北地区的崔氏一族,都是魏晋时期的顶级门阀。
但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原因,加上古代的北方多战乱,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豪门的祠堂。可惜鼎盛的祠堂也被湮灭在战火里。 如今的南方依旧存在祠堂,而北方地区却很少见。首先从地形上来看,南方多山地和河流,一些农村地区的人们往往因为地形限制变得团结,一个村子中也几乎是同一个姓氏。 有了这些条件,加上山地多,自然就可以使祠堂建立并保留下来。同宗族的人们也乐意出资去维护祠堂,农村的祠堂就成了南方人约定俗成的一个传统。
而北方地区多为平原,虽然地势开阔,但是从古至今保留的祠堂很少,几乎都被战争摧毁,加上北方人自古以来都有过迁移和游牧民族的特色,所以北方人再花费时间金钱建立家族宗祠的意义不大。 虽然北方在古代占尽了条件,经济发达又是多国的首都,但是战乱也会带来贫困。而到了改革开放,南方地区的经济明显又高于北方,加上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的迁移,北方的祠堂也都迁至了南方。 加之北方人曾经形成的宗族团体造成了权利的失衡,导致引来各种的冲击,所以北方的祠堂和部落在历史演变中一去不复返。 经济原因 这种父系家族文化的维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在过去的村落中,一族之长更是掌握着村落的发言权。
如果村民们团结起来,可以抵御外部人员的欺侮,给村民们带去安全感,也是可依赖的靠山。 当在外的游子寻根时,当本地的村民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都会记在族谱上。南方地区的村落中至今保留着这个传统,每隔五年或者十年,就有人来修缮族谱。 在无锡的惠山,就保留着大量的祠堂,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历经了沧桑,至今还吸引着游客。 当然能够形成大量祠堂被保存的只是少数,而南方的经济发达,又有着富商和海外侨胞的出资支持,所以南方祠堂被修缮保留地就多。
虽然有破四旧的实施,全国各地减少了不少祠堂。但是南方人处事比较开放,圆融,没有全面地去拆初祠堂,这就导致被保留下来。 如今的南方祠堂功能也越来越多,除却祭祀外,还有各种文娱活动,既传承了华夏文明,也能够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 宗祠随着发展变得没有了糙粕,而是成为一个文化遗址。它不仅是家族兴衰历史的见证,更是族人们记忆纽带的联接。 综合来看,南方祠堂比北方多的原因,一是因为历史变迁中北方人们的南迁,导致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
二是古代北方战争多发,祠堂没有保留。三是南方的地形和经济来说,更利于修缮和保留祠堂。 如今祠堂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浓缩,不仅有着当地的文化资源,还将它面向社会,我们看到祠堂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以先祖为榜样,一方面也能够不忘历史,牢记初心。 结语 祖先功德永不忘,光前裕后万代昌。祠堂的存在能够让我们回望家族的来路,也能够勉励后代在未来前行中,重振家风。 作为礼仪之国,以儒家文化为先导的祠堂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和发扬。
从周朝萌芽到明清时期形成鼎盛的宗族祠堂,也反映了历史时期人民的经济文化,是国泰民安的一种体现,更是民族文化的代表,给后世带去了不少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