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抗美援朝战争最残酷的战役是什么吗?

没错就是,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

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这次战役有多残酷?

上图为美军堆积如山的炮弹壳。战后的统计显示,敌人在第一天发射了30余万发炮弹,平均每1秒,就有6枚炮弹落在志愿军的阵地上。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这是朝鲜战争中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记录,也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在一块长仅2700米,宽1000米的狭小地域内,双方10万余人拼命厮杀,43天时间里共有4万零600名士兵倒在这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甘岭战役绞肉机”之战!

七十多年来,上甘岭战役是一段特殊的集体记忆。除了 “一个苹果”的故事和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外,最广为人知的一条史料,大约是“激烈的炮火,将山头削平了两米”。战役结束后,上甘岭阵地上的一铲土被保留下来,带回了北京。现在我们可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展上看到它,3795克,混着碎石和沙子,弹片和子弹头几乎占了一半。

上甘岭阵地上的一铲土,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上甘岭》一定程度反映了这场战役的残酷。

(视频)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决心与上甘岭共存亡

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我们志愿军获得胜利,为什么能赢?

从战术来说,上甘岭胜利的三大法宝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弹。

坑道:据悉,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共筑起坑道306条,总长度达8800米,挖堑壕交通壕160条,总长超过5000米,筑掩蔽部2400个,粮食洞库 61个,弹药洞库 65个 。

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解决了在敌猛烈火力下减少伤亡、保存有生力量的难题,削弱了敌技术装备优势。即使失去表面阵地,退守坑道的守备部队仍能配合二线部队反击,彰显其坚守防御的优越性。——坑道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智慧。

(视频)上甘岭的坑道

火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在不到4平方千米的作战地区里,集中了山炮、野炮、榴弹炮133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35万余发炮弹。上甘岭战役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志愿军某部炮兵五连六班在上甘岭前线,曾以 23 发炮弹,击毁敌坦克 5 辆,火药库一处,杀伤大量敌人,全班在阵地上立集体二等功。


为何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战役
图:志愿军某部炮兵五连六班在上甘岭阵地上立集体二等功。

图: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的“功臣炮”。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第9团8连7班使用这门“41式75mm”山炮打出炮弹3600余发,歼敌1000余人,全班无一人阵亡。战后,该班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级杀敌英雄班”荣誉称号。

反击时,步兵攻击前的炮火准备可摧毁敌 70% 以上工事;防御中,集中火力可拦截敌冲击队形或阻止其扩张战果,美韩军 70% 伤亡由志愿军炮火造成。

手榴弹:由于上甘岭作战区域狭小,美韩军集团冲锋致攻击队形密集、攻防转换快。志愿军装备中,马克沁重机枪火力猛但笨重复杂且需冷却;捷克轻机枪精度高但卡壳率高需保养;苏式轻机枪火力猛但声响大易暴露;苏式五零冲锋枪轻便射速快但弹匣容量小。相比之下,投掷弹药受青睐,加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助力众多战斗取胜。

据志愿军资料披露,12军31师在上甘岭战役中一共投出了16.1万枚手榴弹,其中手榴弹10.5万枚,手雷5.6万枚。其中31师91团8连4班副班长蔡兴海是一位“手榴弹大神”,他扔手榴弹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第3兵团的嘉奖令中,蔡兴海的名字和黄继光、邱少云列在一起,足见他的不一般。

不能忘记历史,战胜强大的敌人,

归根结底是那些最可爱的人

在朝鲜的每一天,

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

在放纵奔流着;

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

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

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附:

上甘岭战役被认为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的战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战斗时间长且激烈。

时间跨度久:战役从 1952 年 10 月 14 日开始,至 11 月 25 日结束,持续了长达 43 天。长时间的战斗对双方士兵的体力、精力和意志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在这 43 天里,双方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拉锯争夺频繁:在战役期间,敌我双方对两个高地展开了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志愿军总共打退了敌人大大小小 900 多次进攻,平均每次战斗伤亡 12.8 人,每天伤亡 268 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频繁程度可见一斑。这种反复的争夺使得战斗的残酷性不断升级,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是火力对比悬殊且火力强度惊人。

敌方火力强大:美军为了夺取上甘岭,动用了大量的重武器。他们调集了 300 余门 105 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170 多辆坦克和 3000 多架次飞机。如此强大的火力对志愿军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火力密度堪称 “变态级”,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我方顽强抵抗:尽管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火力与美军相比处于劣势,但志愿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依托有限的炮火力量进行顽强抵抗。志愿军先后调集了 138 门 75 毫米口径以上的大炮,并且将装备 “喀秋莎” 火箭炮的炮 21 师 209 团加强给了第 15 军,给美韩军以沉重打击。

三是战场环境恶劣。

地形狭小局促:上甘岭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附近。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内,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使得战斗异常拥挤和激烈。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争夺的焦点,士兵们几乎没有躲避的空间,伤亡率大大增加。

坑道作战艰难:战斗进入坑道斗争阶段后,环境极其恶劣。敌人对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而且坑道内严重缺水,战士们甚至要喝尿来维持生命。

四是双方伤亡惨重。

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五是战略意义重大。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线的稳定。志愿军必须守住上甘岭,否则五圣山将受到直接威胁,平康平原也很难立足。因此,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兵力,战斗的残酷性也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