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前文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文化为何能长盛不衰不间断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文中肯定了中国哲学兼具永恒和变化,启发了很多先秦哲学家。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中国人认为整个宇宙是充满生命的,宇宙中没有任何孤立的地方和物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属于较新的理论,叫做“机体论”。

机体论是把整个宇宙看成一个有机体,而不是西方近代科学认为的“机械论”,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拼凑而成的,犹如一个组合的玩具,没有自身的内在动力,而是由外在的力量造成它的运动。

生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趋势,有时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健康,其实在正走向严重的疾病。

如果我们趁早察觉并对症下药,就能够及时调整;而如果把生命看作物质,用仪器去测量,现在还没到临界点,就说没事儿,等有事的时候就太晚了。

这就是把人看作有机体和机械的差别。

图片

现代的机体论说法比较准确而精密,古代的机体论往往靠经验,借此肯定整个宇宙是相通的。

比如,你家前面有一座山或者没有一座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差异。山虽然是没有生命的物质,但是它可以对整个气流,甚至一个人的心情产生影响。

因此,大自然虽然是物质,但还是会对人造成影响,只不过有的影响是表面的,有的则是深层次的。

任何东西只要存在,都不会毫无目的的存在。

图片

中国人说,“大化流行”。认为整个宇宙一个生命流行的场所,在其中任何东西的生灭都与人有关

这种想法可以使得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变得比较亲切,因为我们看到的任何东西,都会觉得它和我们不只是外在的关系,而是能和我们的生命互动的。

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是独具特色的,也符合西方现代物理学所推展出来的最新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肯定可以引领世界,带领全人类走向更高的认知层面。

图片

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宇宙万物的生命不断在变化,而人类的生命还需要不断地实现价值,不能只是生老病死的变化,然后一切结束就停止了。

我们每天都应该问自己,我今天有没有比昨天稍微长进一点?

孔子自三十而立以后,每十年都会有比较大的成长,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一个标准模式,也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人生不应该只是活着而已,而是要不断地实现价值。多活一天就要有多活一天的效果,绝对不是白白活着。

图片

价值是和人的自由有关的,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就没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选择的根据是来自外在的因素,那么它的价值力量可能不够。因为一旦外在的条件改变或者消失,就不见得要坚持原来的选择。

如果选择的根据是内在的因素,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出于内心对自己的要求,促使自己去实现更高的价值。

图片

对超越界开放

存在就是活着,而价值是活着所要追求的目标。能把存在和价值合二为一的是超越界,儒家称为“天”,道家称为“道”。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哲学不断地在探讨如何追求真正的智慧,最后产生一个基本想法,那就是“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这句话在西方来说,是最深奥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问这句话的时候,表示他在追求形而上学最后的基础。

比如,我为什么存在?有生有死的我,到底凭什么存在?

这是因为有一个超越界使“我”此时可以存在。

图片

每个人都有形而上学的需求,这是出于自然的冲动,因为一个人知道这个答案,才能活得有意义。

人活着绝对不是吃饱、睡觉,然后慢慢成长而已,这些都只是每天变化的过程。

就像很多家长跟孩子说,你需要每天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什么事情不要管,也不要问。

但人活着就要问,我的活着是一个“存在”吗?它有存在的基础吗?

图片

孔子为什么要谈“天”?老子为什么要谈“道”?

孔子两次遭遇危险的时候,都要不迟疑地诉诸于天,这个“天”就是超越界;老子谈“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也是超越界。

我们如果对天和道没有深入了解,或者不曾和它建立联系的话,你会感觉人生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我们所谈论的超越界,是超越一般宗教之上的,它基本上是信仰的意思。信仰不等同于宗教,却是宗教的核心。

图片

后来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儒家和道家,正是从这同一个起源中(本文加上前文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文化为何能长盛不衰不间断)推展出来的。

古代的政教合一结构,使得“天子”的角色成为天和人之间的中介。天子失德之后,天的概念立即产生变化。

“天”在古代扮演了五种角色,主宰之天、造生之天、载行之天、启示之天、审判之天。

图片

但是随着天子失德,天下大乱,礼坏乐崩,出现两大危机:

造生和载行之天由于不再表现仁爱之德,而变为没有感情的“自然之天”;启示和审判之天由于不再保障正义之德,而变为“命运之天”。

从此,以天为具象的自然和以天为盲目的命运,自春秋时代开始甚为流行。

这是一个严重的思想危机,既不能由自然现象的变化中看出超越的理想,又不能由人间复杂的遭遇中发现正义的原则,人们怎么能看到未来?

图片

孔子一生的志向在于把人的命运转化提升为人的使命,再将它上溯于天,重新为“天命”下定义。

就是让人人自觉其内在向善的力量,经由择善固执而走向至善,已符合天命的要求。

老子的志向在于为自然界找到基础,就是那无从名之的超越界,勉强可以称之为“道”,道生万物并且在万物之中,但它又不受万物变化所影响。

于是,人的精神世界又重新得到无限提升的机会,可以与道为友,自在逍遥。

关于儒家和道家将来还会有无数的探讨和学习。

图片

回顾中国哲学最早的起源,不是为了怀古或者念旧,而是要搞明白古人思想的完整架构,就是兼顾永恒和变化的双重要求,使自己既可以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以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

如此双轨配合,人生就可以动静得宜,收放自如,并且在每一个当下,内心都有充实之感,这不就是知性领域最大的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