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645年,魏征离世,宛如一颗闪亮的星辰陨落,令唐太宗心生感慨。仅仅五个月后,太宗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砸毁魏征的墓碑。魏征与太宗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君臣之义,又有深厚的友谊;为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太宗选择了如此极端的手段?
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秘密?而两年后的复立,又是否意味着一种反思与和解,还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这一系列的变故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暗潮汹涌。
历史的舞台上,人物的选择与命运的交错总是充满了悬念。让我们继续深入,揭开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
并肩作战:一代明君与谏鼓良臣惺惺相惜
公元630年,魏征应召入朝,担任起居舍人。初次谒见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少年天子便为之倾倒。“卿真吾友,可与论道“。李世民对魏征赞赏有加,认定他是万里挑一的 人中龙凤。而风华正茂的魏征,也被李世民的雄才伟略所折服。从此,君臣两人携手,为开创盛世大唐大展宏图。
在此后十数载春秋里,魏征为大唐的治世兴邦鞠躬尽瘁。他出谋划策,为君王排忧解难。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李世民的失误与过失,他从不阿谀奉承,而是敢于犯颜直谏,宁折不弯。
李世民虽有时被他顶撞得勃然大怒,却也十分敬重这位敢说真话的臣子。每每事后,他都会叹服,”魏征不教,我终乖谬“。魏征的一再劝谏,让李世民避免了不少失误,为大唐奠定了坚实根基。
岁月荏苒,转眼十七年过去。公元643年,魏征不幸病逝。得知噩耗,唐太宗悲不自禁。他下令全朝为魏征披麻戴孝,并亲自主持葬礼。“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唐太宗眼含热泪,为爱臣送别,并为之撰写碑文,歌颂魏征卓越的功业与高尚的品德。
葬礼欣慰:君王感念旧情,为爱臣隆重治丧
魏征的灵柩被安葬于昭陵陪葬墓群中。按惯例,皇帝的陵墓左右,皆为亲王近臣。而李世民破格提举,为魏征选址昭陵西南,俯瞰骊山,是陵园中风水最好的宝地。而魏征墓的修筑方式,更与帝王陵寝无异,充分体现了李世民对这位股肱之臣的景仰之情。
葬礼当天,李世民亲临现场,目送魏征的灵车渐渐驶远。他望着远方,不禁潸然泪下。多少个日日夜夜,魏征都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为他解忧排难。
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了太多回忆。李世民一时悲从中来,竟呜咽出声。整个葬礼,在肃穆凝重中,更氤氲着一种动人的哀思。
-
仇人;冤家对头。
葬礼过后,李世民命工匠们在魏征墓前树碑,并为之撰写碑文。他回忆两人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称颂魏征不畏权贵,敢谏敢言的凛然正气。“公之功勋,惟朕与天下共之“。
帝王家最尊贵的”朕”字,都被太宗用来称颂魏征,足见二人交情之笃。谁能想到,这块立于山巅,本该千古长存的功德碑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成了一地碎片。
权力漩涡:逼宫夺位风波,牵连忠臣蒙冤
魏征墓碑被砸,源于644年太子李承乾发动的那场逼宫夺位的风波。起初,太子李承乾与弟弟齐王李泰相安无事。权力熏心,野心膨胀的李泰,却对兄长的储位虎视眈眈。
他挟母后韦氏之势,对李承乾步步紧逼。李承乾本就对父亲唐太宗的严格要求不堪重负,如今又要提防弟弟李泰的虎视眈眈。他感到皇储之位岌岌可危,不得不预作准备以正乱源。
此时,朝中人心涣散,朋党林立。一些居心叵测之徒,更乘机离间李承乾父子。他们对李承乾进谗言,称唐太宗有废太子之意。
绝望之下,李承乾铤而走险,竟联合几个朝中要员,试图发动政变。其中就有魏征生前推荐的两位大臣杜正伦和侯君集。
可惜阴谋未成,事情败露。盛怒之下,唐太宗将叛党一网打尽,李承乾被贬为庶人。而杜、侯等人,则被斩首示众。这桩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硝烟渐散,却把已故的魏征也牵扯了进来。
太宗听信谗言,认定魏征是在教唆太子造反。一怒之下,命人将魏征的墓碑砸得粉碎,还取消了魏征之子与公主的婚约。昔日君臣情深,如今却反目成仇。这段佳话,就这样戛然而止。
大军覆没:东征失利,追忆遗爱痛悔前非
唐太宗为何会对魏征翻脸?除了太子政变,一个更重要的导火索,是魏征将自己的谏言整理了一份,送给史官褚遂良。唐太宗知晓此事后非常恼火,认为这是在影射他昏庸无道。
太子叛乱,更让这块心病雪上加霜。于是他对魏征彻底失望,下令将其墓碑毁去。
是非恩怨,本似尘埃落定。谁知645年出征高句丽时,唐太宗在辽东半岛遭遇了滑铁卢。粮草尽绝,士兵死伤惨重。大唐军威,几乎毁于一旦。
面对满目疮痍,唐太宗不禁追思起魏征,”公若在,必能谏止朕狂妄,阻此恶行也“。
一夜,唐太宗梦见魏征披麻戴孝,泪流满面。他哭诉自己含冤而死,被人诬陷,亟需昭雪。梦中唐太宗泣不成声,连连道歉。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平反魏征,以慰在天之灵。
东征归来,唐太宗命人重修魏征墓碑。只是等碑立起时,他却再没有题写只言片语。那块光秃秃的石碑,默默矗立,成了魏征与唐太宗这段恩怨情仇的最好注脚。
恩怨千秋:无字碑背后,谁是谁非何人评说
后世之人,常常争论魏征与唐太宗的是是非非。有人说,魏征恃宠生娇,屡屡僭越君臣底线,终至自取其祸。可也有人说,唐太宗善变无常,喜怒无常,竟对旧臣翻脸不认人,实在寡恩少义。
其实细究起来,谁又能断定对错?魏征一生谏言敢谏,若说全无滥用恩宠之嫌,未免太过清白。而唐太宗一朝翻脸,将忠良赤胆当作叛逆,也着实教人寒心。兴许,这就是权力最真实的样子。在它面前,再深厚的情义,也经不起考验。
魏征与唐太宗,本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却终成反目仇雠(chóu,仇人;冤家对头。)。他们之间,不止有君臣大义,还有恩怨爱憎。有的人嘲笑这不过塑料友谊,在我看来,正因为太过真挚炽热,所以注定不能善终。
千年的无字碑,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每每经过此地,人们都要驻足沉吟,不禁为之唏嘘不已。
结语
魏征与唐太宗,本该是永垂青史的君臣佳话。然而命运弄人,竟酿成这般悲剧收场。两人真挚的情谊,最终抵不过权力的腐蚀。魏征的谏言,成了他的掘墓人。而唐太宗的薄情,更让人痛惜不已。
一块碑,书写了多少荣光,又留下多少遗憾。一段情,曾经多么辉煌灿烂,最后却只剩下冷漠绝情。魏征是死后被毁了墓碑,唐太宗则是活着就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