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眼中的杨家将–听《文明之旅》第十五期有感   



作者 | 炜子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2024年6月5日,《文明之旅》第十五期,如约而至。这一期讲到公元1014年,大宋大中祥符七年,大辽开泰三年。 
这一期,罗振宇老师从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离世说起,这位大英雄就是杨家将中杨老令公最有出息的那个儿子,大宋朝赫赫有名的“杨六郎”杨延昭。他保家卫国,侠肝义胆,镇守边关多年,屡次打败辽兵进犯,一生极具传奇色彩。 
我小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会电视还未普及,人们大多时候的娱乐项目是听广播。我那会特别喜欢听广播中的评书节目,诸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等等,常常听得我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尤其是中午吃饭时,听评书成了雷打不动的惯例,我姐戏称评书是我的“下饭菜”,我笑着说:“饭可以一顿不吃,书不可一日不听啊。”那时候,大宋朝在我的印象里就是“杨家将”、 “岳家军”。 
杨延昭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即当时宋辽对峙的前线—-高阳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民间说的杨六郎镇守“三关”(即高阳关、‌瓦桥关与‌益津关,并称为“三关”),就在这一带。澶渊之盟之后,虽然宋辽双方不打仗了,但高阳关毕竟还是大宋在军事上最重要的区域。
有杨延昭这样的名将在,让人安心踏实。如今六郎这一走,将星陨落,对当地的震动非常大。史书上记载,杨延昭出殡的时候,皇帝派身边的近臣来料理丧事,而过来送殡的人,远远地望着他的棺材,纷纷落泪。 
这一期,罗老师聊起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和传说中的杨家将有什么不同。 
先来梳理一下正史中记载的杨家将,大致是三代人的故事。 
第一代,杨业,也就是杨老令公,他原来是北汉的名将,号称“杨无敌”,后来降了大宋,是山西北部的雁门关一带的守将,屡立战功。
后来在陈家谷之战中被辽兵俘虏,绝食三天而死。在《辽史》里面,很多个辽朝大将的传记里都提到了这件事,争着抢着将俘虏杨业的功劳往自己头上安。这说明在当时的大辽,能俘虏杨业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丰功伟绩。 
第二代,就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民间人称杨六郎。他先是跟着父亲杨业在山西守关,然后调到河北。在河北的这一段,正好是宋辽之间的博弈最精彩的一段。前前后后与辽国开兵见仗,有他;订立澶渊之盟的时候,有他;和平之后镇守边关的人,还有他。 
第三代,是杨文广。杨延昭的儿子,毕竟是名将之后,还算被朝廷重用,在西北和西南都打过仗。但和他的祖父、父亲相比,没有什么突出的战功。 
据史料记载,关于杨家将的介绍,统计下来也就2500字。这些就是正史里面关于杨家将全部资料。传说和史料对得上的有一件事,公元999年的遂城之战,适逢冬天,天寒地冻,主将杨延昭命人把井水泼在城墙上,等冰凝固之后,辽兵就爬不上城墙了。六郎用这种方法,确保城池固若金汤。小时候听评书,就听说书人讲过此事,印象还挺深。 
除此之外,我们津津乐道的血战金沙滩、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有一类传说,情节完全是虚构。比如说金沙滩一战,杨家第二代,从大郎到八郎精忠报国,大郎射死辽主,自己被刺杀;二郎战死;三郎被马踏如泥;四郎落入番邦招了驸马;五郎出家当了和尚;七郎搬兵求救,被潘仁美射死,只剩下了杨六郎杨延昭护住老父亲……
其实,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历史上根本没发生过。还有,评书里说得特别悲壮,催人泪下的那场杨老令公碰死在李陵碑上,英勇就义的事迹,也是编的。 
还有一类虚构,人物,历史上是真有,但是在传说里关系是错乱的。比如,寇准和杨家将,在真实历史中其实没什么交集,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寇准那可是杨家在朝廷里的大靠山;再比如,潘美,在杨家将传说里叫“潘仁美”,是害死杨七郎和杨业的元凶。但在真实历史上,他的确跟杨业的死脱不了干系。但也就是负一个领导责任,并非有意加害。 
最后,民间传说里好多特别有名的人物,完全是子虚乌有。比如,杨宗保、穆桂英两口子。在传说中,他们是杨延昭的儿子儿媳,杨文广的父母。其实,这是横空插入的一代人,完全不存在。所以,什么穆桂英比武招亲,什么杨门女将,什么八姐九妹,什么烧火丫头杨排风,所有这些人物,都是后来民间文学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民间的杨家将,会这般添油加醋地编出这么多故事呢?因为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动了后人,人们敬仰杨家一门忠烈,为国家,为黎民苍生,鞠躬尽瘁,肝脑涂地,献出一腔热血与豪情,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忠臣良将人人爱,奸佞小人万人恨”。从杨业、杨延昭父子为首的杨家将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忠君爱国;看到了一种品格,侠肝义胆, 正是这种精神与品格深深感染到世人,受到后人的推崇与爱戴。真实历史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而经过民间传说的艺术深加工,使得杨家将的故事更为充实、更为丰满,情节上跌宕起伏,深入人心,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歌手戴娆曾唱过一首歌,《故事里的事》。正如歌中唱到“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我的老家在开封,北宋时的首都汴京,当时,宋人为了缅怀抗辽英雄杨业、杨六郎,在城内西北隅修建了“天波杨府”。
后来,于1994年,在龙亭湖风景区再次重修,现在的“天波杨府”是一处集湖光山色,历史文化和宋代建筑群于一体的大型私家园林。

院内有威武森严的点将台和排兵布阵的演兵场,是杨家将士们操兵练武的场所。有孝严祠,是杨家家庙,为宋太宗御赐的祭祀殿。殿内设置神龛,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广等塑像和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豫剧《穆桂英挂帅》,其中,马金凤老师有一大段唱,唱的那真叫好 !
“辕门外那三声炮如同雷震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
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飘如云
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啊上写着
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
谁料想
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哪……” 
杨家将的故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播开来。杨家将的事迹,我从小听到大,早已在我脑海里烙下深深印记,钦佩有加,肃然起敬。  

作者简介

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河南工人日报》《德州晚报》等报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