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道德经》第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讲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老子的意思,首先要弄明白中国古人“取名”与“表字”的一些基本常识。
1.古人是“先有名后有字”:通常在出生后会“取名”,在成年礼(男加冠女及笄)时会“表字”。
2.古人是“只称其字不呼其名”:成年“表字”之后,在社交时就只能称其“字”而不能直呼其“名”了。
3.古人是“字与名相互关联”:比如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名“耳”,说明老子出生时耳朵很特别,至于怎么特别?请看其字“聃”,又长又大的耳。
《道德经》第25章首句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简单解析如下:
“有物混成”——宇宙/世界的本原是混沌;
“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混沌开则天地生,即神话传说中的“伏羲一画开天”、“盘古开天辟地”;
“独立而不改”——恒常不变性;
“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復性。
名“大”字“道”——拟人化取名表字,因只称其字而不直呼其名,故世人多只知其字“道”而不知其名“大”。
因为“字与名存在关联”,所以“道”与“大”就必然存在某种关联。
那么,名“大”与字“道”之间的关联性在哪?
世人多认为“大”是“正立人”形象,表意“小之对”,这其实是思维固化而受限了。
中国古文字造字时都是一字多表,既可表诸于身,亦可表诸于物。
表诸于身时,“大”是“正立人”形象,引申为“大小”之“大”。
表诸于物时,“大”又是何意?
“道”,其西周金文有三款:
一是从“行”从“首”;
二是从“行”从“首”从“止”;
三是从“行”从“首”从“又”(此款分化成“導”)。
从上可知,“道”与“行”(路径)紧密相关。
看着甲金文“大”,突然顿悟——“大”表诸于物时不也正是“路径”之形?
所以,“大”和“道”都与“行(路径)”相关。
我又想起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大”之形,恰好非常形象地表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是“有物混成”——“一”指混沌;
“一生二”是“混沌开天地生”——“二”指天地;
“二生三”是“天地孕育人”——“三”指人;
“三生万物”是“人创造天地之外的万物”。
综合《道德经》第25章和第42章可知,“有物混成”时就有了名——“强为之名曰大”;到了“二生三”,天地孕育出“人”后,才有了字——“字之曰道”。
“道”从“行”从“首”,楚系简帛中更有写作从“行”从“人”,说明“表字”之后都与“人”有关,即“三生万物”——人创造天地之外的万物。
总之,《道德经》第25章中“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此“大”不是与“小”相对,而是与“行”相关。“大”描述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描述的是“三生万物”之后。
而《易经》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讲的是“二进制”——2的n次方膨胀。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今天的闲扯
个人思考,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