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方之路
我的经方之路
— 第四十六期 —
杭州临平黄达荣医生的
经方故事
杭州市临平区中医院
黄煌经方临平工作室
学习经方不仅是掌握一门治病救人的技术,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领悟生命之道的过程。
困 惑
1999年7月我从浙江中医学院毕业,来到位于京杭大运河畔塘栖古镇的临平区中医院,根据院领导安排,我被分到大内科病区工作。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我院虽为中医医院,实则承担着本区域的综合医疗任务,医疗文书须按照中医格式书写,在病房所开展的医疗活动基本以西医内容为主,中医药只是参与,而非主要救治手段。2010年起,我作为医院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和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参加了各类医疗人才培训学习,西医技术方面成长很快,而中医诊疗水平基本停留在刚毕业阶段,因为理论学习还算努力,中医职称考试每次都能顺利通过,非常庆幸成为了当时医院最年轻的中医主任医师。在行医之初20年里,我在临床中对中医运用很少,缺乏重视,自认为西医水平不错,能够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这样无知行为,现在想起来实在愚蠢可笑。
重 拾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武汉大地,我作为呼吸科业务骨干被派往武汉参加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作为当时隔离病区中唯一的主任中医师,我承担了病区所有中医处方的开具工作,虽然圆满完成任务,但当时其实“心虚”得很,因为我自知自己的中医能力还非常欠缺。正是因为援鄂经历,我意识到了学习中医的重要性,让我回归中医本源,此后我开始“恶补”中医,迫切想学好中医,但总不得要领,收效甚微,一度非常迷茫。2021年,王建定副院长推荐我跟诊杭州市名中医方宏图,方宏图老师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经方高手,他将黄煌经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传授黄煌经方理论。“黄芩唇,当归脸,半夏线、黄连舌,黄芪肚”等这些直观、简约的命名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这就是我寻找的学习中医方式,方老师带我开启了经方学习之路。
开 悟
跟诊方宏图老师,是我学习黄煌经方的开始,也是我在中医方面成长的开始,逐步系统地接触和学习黄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诊经验。“上手快,疗效灵”,这是我对黄煌经方的最为直观的体会。如同黄师讲的:“经方不是中医学的全部,在临床也不是只有经方才能治大病,但是经方是中医学最规范的部分,它最实用、最快捷”。
周末跟诊,平时看书,有病看病,没病看书,成了我日常工作的常态。在学习黄煌经方的同时,原来认为是“天书”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居然也能看懂了,在临诊上“依葫芦画瓢”,将简单实用的“方-病-人”辨证思维模式应用于临诊,我也取得了疗效。日积月累的跟诊,让我对黄煌经方学术思想越来越了解,也发现正如黄煌老师说的那样,中医能治好病,能看大病,也能看疑难病,更能看西医解决不了的疾病。我诊室的病人慢慢多起来,让我对自己的中医之路信心大增。
深 耕
经过两年的跟诊学习,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略有心得,我的经方应运能力有了大步的提升。方宏图老师极力推荐我参加黄师的实战培训班,让我找机会去南京跟诊黄煌教授。2023年,我先后参加了在江苏江阴市和上海杨浦区举办的“黄煌经方实战班”学习,感受到了黄煌老师原汁原味的教学,更迫切的期待能跟诊黄煌老师。2023年6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黄师提出了我的跟诊请求,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2023年6月21日我踏上了去往南京学习黄煌经方的征程。
南京的跟诊是我学习经方航程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读黄煌老师的书,看黄煌老师的讲课视频,跟诊观摩黄煌老师的教学门诊,不断向身边的师长请教,如包斐丰老师,杨慧锋老师,崔德强博士等。“方-病-人辨证思维模式,方人,药人,体质辨识,腹诊”等黄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诊经验让我有了更深入的领悟。在南京跟诊黄煌老师一年半,使我中医经方应用能力突飞猛进,身边的同事经常用“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非昔日吴下阿蒙”等表达对我中医水平认可。我从一个“只会西医的中医师”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全科中医师。
远 航
医/案/二/则

我的经方之路
医案1:手心流汗如水的中年大叔
患者戚某,男性,48岁,2023年12月1日初诊。
病史:反复手脚心出汗半月。手心最甚,出汗如流水般,即使天气寒冷也是如此。平时性格敏感易紧张,情绪波动明显,精神紧绷异常,一听到他人争吵便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近来工作忙碌,身体疲劳,口干不适,自认为有咽喉炎。
体征:身体瘦长,脸部棱角分明,眨眼频繁,语速较快,主诉颇多,滔滔不绝。触摸其手心非常湿冷,腹直肌明显紧张,两肋弓下抵抗。舌淡,苔薄,脉细弦。
处方:八味解郁汤:柴胡15g 枳壳15g 白芍15g 甘草10g 半夏15g 茯苓15g 厚朴15g 紫苏叶15g。共7剂。
12月8日二诊:反馈手脚心出汗明显减少,若用量化评分表10分为满分标准,现已缓解了8分,效果甚为显著,再守方1周。
12月15日三诊:反馈偶有少许手心出汗,非常满意治疗效果,但摸其手心仍略有湿感,便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浮小麦60g,嘱咐再服一周,戚先生手心出汗的症状已经缓解,身体疲劳也大为改善,工作信心倍增。
按语:
本患者以四肢冷、咽喉有异物感、腹胀为特征,其抓手:(1)身体瘦长,脸部棱角明显,性格易紧张的特点,一眼能看出其为“四逆散人”;(2)语速快,滔滔不绝,且眨眼频繁,显然是符合黄煌经方中的半夏人特点;(3)平时咽喉不适,自认为有咽喉炎,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本次就诊主诉为手脚心反复出汗,追其诱因与工作繁忙有关,这非常符合黄老师常说的半夏人得了四逆散证。投以八味解郁汤,该方能缓解患者心里压力,消除其躯体症状(黄师按语),方证相应,一周见效。
医案2: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患者刘女士,46岁,身高162cm,体重61公斤,2024年2月19日初诊。
病史:反复口腔溃疡数年,几乎每周都有发作,虽然能自愈,但一般恢复2-3天后又出现新发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尖溃疡,多方就诊一直未见好转。1周前患者口腔溃疡复发,疼痛较前明显加重,痛苦万分,影响进食。平时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自述偶有乳房胀痛,月经量偏多,周期经期正常。
体征:形体适中,面色偏黄,眉头紧锁,面部轻度浮肿,口腔黏膜、舌尖和上牙龈外侧正中间分别各见一个溃疡灶。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
处方: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 生甘草12g 姜半夏15g 炒黄芩15g 炒黄连5g 炒党参15g 干姜5g 大枣20g 柴胡15g 茯苓30g 共7剂。
2月26日二诊:
患者三个口腔溃疡灶基本消失,
乳房胀痛较前也明显改善。
因疗效显著,故原方继续口服二周。
3月11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再复发。因患者平时有些焦虑,面色偏黄,轻度浮肿,存在肝气郁结、气血虚弱,三诊时改用 甘草泻心汤和柴归汤交替口服。
4月15日四诊:患者述口腔溃疡基本无复发情况,但因母亲去世劳累后复发一次后自愈,但不严重,本次就诊希望继续用中药调理身体,继续守原方调理身体。
按语:
对于本患者用方抓手为:1.对病治疗-口腔黏膜溃疡。2.患者眉头紧锁,平时多有焦虑,伴有面色暗黄,往往提示为脾胃气弱。选含有“参、枣、草”的半夏类方。考虑到患者平时偶有乳房胀痛,加柴胡以疏肝理气,进一步改善患者焦虑状态;患者脸色轻度浮肿,且大剂量使用甘草可导致全身水钠潴留,加茯苓以利水渗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