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

  《天净沙·秋思》早在上初中时就学过,当老师后也教了无数次,一直觉得对于初中生来说,这首曲极容易理解。

  2016年听田贺书老师执教本课,才发现原来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中可以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写了一篇评课稿发给田老师。

  在修改此文的过程中,田老师向我推荐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2014年)》《文章作法》《文章讲话》等书,我把这些书全部看了一遍,修改时反反复复,删删改改,挪挪动动不知道改了多少次,无奈才疏学浅,还是不尽如人意。

  后来,田老师在百忙之中亲自为我修改,这篇前前后后改了大概六遍的《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指归的阅读教学》才得以与课堂实录一起发表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的2018年第1—2期。

  这次写作不仅让我体验到了写作过程的快乐与痛苦、引发了我许多有益的思考,更让我感受到了田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工作室成员的殷切希望。下面把我的改稿心得分享给大家,愿我们一起在田老师的引领下成长!

田老师:

您的修改稿我认真学习了,没想到您那么忙还亲自帮我修改了,不胜感激!

我把我的和您的做了比照,想着这样也许可以学学到底怎样写这类文章。

您修改以后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是“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指归的阅读教学”?——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的阅读教学要求是什么(怎样教)?——以本节课为例,由概括到具体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在每个环节的介绍中也大致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因此把这样教的好处也讲清楚了。

我修改时开始搞不懂一个问题,您说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好处”这个思路来思考,我就想啊,“为什么”就是这样教的原因,这样教的原因不就是有好处吗?这样的话二和三不就是一样的了吗?后来想明白了,这里的“为什么”指的是这样教有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就是那些不需要我们证明大家都认可的原理、规律之类的,比如课标、早已被证明的理论等。我们以这些为依据去教,使学生获得了某些进步,这就是这样教的好处。

我改的那稿儿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是……?——这节课怎么教?——理论依据?——这样教有什么好处?

理论依据用了一段,从两个方面写的:课标中关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的规定,阅读和写作的密切联系和课标中对两方面教学需要融合的规定。似乎有些冗长和啰嗦。

关于“这样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您以四个课堂环节展开,每个环节的论述中都有陈述有理论有论述,我以两个方面的好处展开论述,再从课堂教学中找片断来证明。

我改的时候之所以把第一个环节删掉了,就是想着这个评课稿是从“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指归的阅读教学”这个角度写的,所以把看似与“写作”无关的环节都删去了。拿到您的修改稿之后,我就反复想了这个问题,“理解题目,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咬文嚼字,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这两个环节看起来的确和写作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我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是“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指归的阅读教学”,中心语是“阅读教学”,只是这个阅读教学和一般的阅读教学不同的是,让“选文”的 “角色”更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意向”由阅读文本变为以文本为例学阅读、学写作了。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来看,“读写”要想“结合”,前提是得有“读”有“写”。还有,这个评课稿的内容决定了它不是评某个或某几个教学片段,而是评整个一节课。最后,我的那个主体部分显得太单薄了,想想还真是“文如其人”,又单薄又肤浅。唉!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您这种行文思路好。不是“迷信权威”。

还有,我总觉得我写起那些讲道理的话来,绞尽脑汁才凑合上几句,但是颠三倒四,有时还重复,想来一定是思维缺乏逻辑,还有理论基础太差,底子太薄。就像学生写有议论文,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只能多写事例,然后拼凑一些貌似讲道理的话来充数。所以,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呀,我要上个永远不毕业的大学。

您在修改稿里把学生的习作加进去了,是不是为了证明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课是上给学生的,所以学生有没有收获才是这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

上次您发的语音我反复听了、基本上领会了,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写第一稿时的情况,忽然觉得脑子里有根断了的弦搭上了。您常说“作文就是做事”,虽然我大致明白它的意思,但是还是没有领会得太深刻。通过这次写作,我似乎是明白了。我反复想:我为什么“写得很普通”?固然有“想得很普通”、思维不深刻、没有逻辑性、表达也有问题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也许也是更深刻的原因是:我没有从“做事”的角度去“写作”。

从唐海回来那两三天我都在想写这个评课稿的事,但是一直到写的时候,内心的潜意识里还是把这件事的目的当成“要快点完成田老师的任务”,当我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必须快点完成的任务时,就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写作了。我完成任务的态度的确是认真的,但是这样想是不对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我的文章只有陈述,没有论述。写这个稿的目的应该是通过研究、评价这节课找到理论依据、证明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这种方法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可,让更多的人可以效仿。如果这样想的话,就会想:怎样才能让别人信服?那就必须得有理论依据、必须有实践意义,得让读者明白这样做有理有据有好处。这也是“读者意义”吧?于是,我就忽然觉得明白了“作文就是做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当然,也不知道我想得对不对,反正我觉得这个思考的过程还挺有趣的。

另外,还有点细节上的收获。上次写的那个评课稿初稿您就发现参考文献中有错误,当时我就很诧异:田老师怎么这么认真?连这个都能看出来?这次,您说“共同的法则”不是王荣生说的,是夏丏尊,我查了查,果然是,是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引用了夏丏尊的话。引文一定要弄清楚出处、源头,做学问就需要这种态度。我的修改稿还是有一个参考文献弄错了,准是来来回回改,改位置,改序号,给弄乱了。看来,以后写论文时先把参考文献要在文章里面,等最后定稿时先整理序号再把它们拿出来好。

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欢迎留言、分享

图片  by  杨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