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无意间点看了新一期的《十三邀》,这一期的主题是对话哈佛教授桑德尔。

桑德尔教授在B站上很火,因为有一门广为流传的《公平课》。

我没有看过这门课程,但是看完今天这期节目,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我的感受:

震撼。

桑德尔说:

在前两年的那个时期,有很多职业的人,

送货员、杂货店员工、卡车司机

医院护士、家庭护工、幼儿园老师

这些都不是最高收入人群,或者最受尊重的劳动者。

他们在那个时候必须要去工作,我们表扬他们,赞扬他们。

那本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来讨论如何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来重视他们所做的重要社会贡献。

但是这种讨论从未出现过。

随着事件渐渐消退,这样的讨论从未真正出现。

在这之后,我们的生活又和之前一样了。

这是很深刻的话题。

当桑德尔把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些直白的,看似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可能真的从未真正坐下来,讨论和对话。

许知远说,这很难解决。

想要解决,就要去促进更多的“对话”

他说,我们应该减少对于“优绩制度”(类似于精英制度)的推崇,因为这可能会让那些成功的人瞧不起正在挣扎的普通人。我们应该促进对话,来减少这之间的差距。

我突然就理解了我自己的挣扎。

我和周围朋友说过,我在写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面临“道德困境”。

我不想一味的写让大家去读研读博。

尽管现实确实如此,大部分护理本科毕业生都去考研,临床上的护士也都在克服重重困难读在职研。

卷学历没有错,确实可以给我们提供出路。

但是我知道,这并不是唯一最优解。没有读研读博,也一样可以获取职业晋升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所以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通常都会谨慎斟酌词汇,有人因此受到鼓舞的同时,就很有可能有人因此而感到学历自卑。

前两天,我约教练做了咨询。因为最近我觉得非常“难受”。

这种难受不是身体上的,是好像在工作价值观上存在自我冲突。

咨询之后,我写了一个非常简短的复盘。

这次咨询,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确定我内心真实想要的,不是单纯的输出和传播,而是“对话”。

写文章是传播,视频课是传播,但这些都是单向的。

我们一天可以看无数文章,看很多文献,刷无数的视频课。

我想做的也是这样的内容吗?

不是的。

我想要的是对话,这种对话是相互的,互相激发的,双向对话的。

你刷一个视频课,和你能参与进对话里,体验和感受一定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这期节目里,他们探讨AI和人类的关系。桑德尔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价值在于,这种互动是可以产生对话的。

讨论,互相投射和碰撞,可以让我看到彼此,看到我们自己是谁,更可以创造和重塑。

机器人,哪怕是有最先进算法的聊天机器人,也只能提供陪伴。无法提供像人类相处一样的“对话”。

生活里真的很多巧合,这些想法,都发生在我看这期桑德尔的访谈之前。

复盘之后,我还在自己笔记本写下来:

“可能命运自有安排,遍地都是给我们提供的线索。我们看见了,串起来,就是答案。”

在这期访谈的最后,桑德尔介绍了他们所在的教室。

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间教室,因为它的座位是倾斜的。

人们可以看见彼此。

这样可以促进对话。

我想,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是我在纠结和难受之后,一直在找的答案。

(最后这张图,算是一个彩蛋。这场访谈最后,正在哈佛访学的刘擎老师也前来拜访。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点想哭。他们打破边界,站在一起,彼此面对面,握手,交谈,交换想法和观点。以及在屏幕前的我,也能在那一刻感受到这种能量。这也许是就是“对话”最好的结果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