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北京的公交四通八达有公交专用道不说,您要是到了60岁有老年证还一分钱不花。倒退个几十年可没这光景儿那会儿北京虽然是首都可车不多,来一辆车一哄而上挤都挤不上去,而且条件也不好,冬天四处漏风、夏天四脖子汗流。
在人们的回忆里,新中国成立前的公交车大多都是“铛铛车”,那个年代,铛铛车受环境、车况影响较大,所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小。50年代中末期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进口了一大批当时很先进的捷克斯洛伐克斯科达公司生产的克罗莎客车。在北京,大部分706RTO都分配给了首都汽车公司(车身涂装是上浅黄下绿,每次人民大会堂开大会时这些家伙就会全部出动)。有一部分分配给了北京公交系统,那时北京内城有轨电车停驶,于是首先在4路(平安里环行)、24路(前门-东直门)2条路上使用,以后曾在10路辅线(东直门-槐柏树街)使用,后来转向运量大的32路(西直门-颐和园)1968年,4路环行因为“绕着皇城跑,是维护封建专制集权。”、“让修正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车跑在天安门前”等等反革命罪名被撤销,连车带人发配38路跑郊区线(西单-玉泉路,后来这条线路改称338路)。6路也用过这种车,但没有挂车。一整块大玻璃的。六七十年代木樨地汽车局也都是这种车,一个大车队每天早出晚归。
1957年12月,长春从刚刚制造出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车中紧急抽调了50台前往北京,后由无轨电车制配厂设计用这批车试制成功并装配生产57型公共汽车,后定为BK640型,BK640型客车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款客车,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车,第一张照片里的客车就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候BK640型客车的献礼用车。BK640客车是1957年开始设计也称为5.7式客车,因为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款客车在当时也称为争气车也就是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的意思,此车采用的是解放牌卡车的底盘发动机外观参考了匈牙利依卡路斯客车的外观,BK640客车从1958年批量生产1959年底有车235辆,逐渐取代了进口的公共汽车和长途汽车,行驶在3路(广渠门至地安门)、7路(前门至动物园)、10路(南菜园至北京站)等主要线路,到1989年最后报废完毕。
1976年,北京客车四厂在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的帮助下,成功研制出BK670型铰接式通道式公共汽车。该车采用重汽“黄河”牌卡车底盘,动力方面搭载杭州6120型和上柴6135Q型发动机,传动系统匹配JN系列变速器。1978年到1981年这段时间,BK670被分批次地投入到北京的主要公交干线,随即便成为了北京公交的运行主力。由于BK670型客车一经亮相,便承担起当年的1路(八王坟至公主坟)运行工作,因此便有了“大1路”这个称号。作为北京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黄河牌BK670型客车每天都穿梭于“帝都”的中轴线上,成为了北京城一抹亮丽的流动风景。“大1路”不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记忆,还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
到了90年代后期北京的公交车发展的越来越好,记得97年的贺岁片《甲方乙方》里就有一段儿夸北京公交的片段。多少年过去了北京公交经过无数次的改革变迁,路越来越宽、车越来越多。现在的北京市民每天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图网,侵删)
回见了,您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