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著名画家王启民专题之二:

生命的光华(王启民画选序言)

——代序

作者:杨松林


也许这篇序言是多余的,因为画册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自述的足迹”。对于它的作者王启民而言。这本有限篇幅的画集,虽然只收集了画家一生数以万计的作品的极少部分。但仅从这些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活的形象本身,我们就不难看到一位“乡村画家”的生命光华。

我称王启民是一位“乡村画家”,是因为他的成长、生活、工作已至艺术生命总与乡村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和情缘,可以说他是一位在山东乡村土生土长、完全靠自己的才能和勤奋自学成才的画家。

我与启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结识,几十年的交往中,他质朴真诚、多才多艺、诙谐风趣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上机敏善悟,出类拔萃的创造智慧,每每成为我在治学和教学中反复探究和推介的典型,同时也常常成为许多科班出身的画家心悦诚服地学习研究的对象。

他的作品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早在1964年,他的处女作连环画《乡村女教师》,就以清新明朗的格调,表现一位清纯质朴的女教师和一群渴求知识的乡村孩子之间纯真师生情谊的生动形象,开启了他在艺术上的“乡土现实主义”的路子。他把关注的焦点明确定位在人性和人文情结上,通过来自生活体验而有感而发的作品,揭示人的真实心灵,肯定人的价值。难怪华君武先生看到《乡村女教师》之后,会情不自禁地连连称道。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艺术家的肯定和激励,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家未来的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启民在热情地从事大量的群众文化工作的间隙里,相继创作出近五十本不同题材的连环画和不同类型的作品,走的是一条立足本土,关注现实,遵循从生活到艺术的规律的创作道路,因此在他那数十本连环画的后面,则是难以计数的来自生活和自然的速写。

这本画集的突出特色不在技巧,而在用简洁精炼、质朴自然的线条抓到的生命的形态和生命气息。这在当前美术领域因长时间在形式语言上的补课性努力做造成的对技术因素的偏爱,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以至出现一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雕饰做作,无病呻吟之类“空壳化”的艺术现象而言,可以说是“一股清泉流进人们的心田”。尽管艺术形式也是艺术生命的一部分,但真正有生命的形式也都来自艺术家对生命的体验。即便现代抽象主义艺术家对此也否不可否认。德库宁说:“形式应该体现真实体验到的情感”。弗朗西斯·克兰也说:“要通过观察你的生活,寻找你不得不画的,你的画是不由自主,那是生命本身。”我想《王启民画选》的出版,不惟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画家的追思和怀念,也是倡导美术家走向生活,关注现实,最具感召力的召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启民在艺术上没有脱离从生活到艺术的道路。我们曾多次在一起办展览搞创作,深入生活始终是必修课。一些青年画家十分仰慕他的速写功夫,总是备好自制的速写本请他做示范。于是我们常常看到他选择一个人群活跃的地角,或者一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街口,就这样,凡在他眼前闪过的生动形象,转瞬间便通过他手中的那支“神笔”源源不断的流进成本成本的速写中。他用简洁犀利的线条,信手拈来的捕捉一切活的形象,达到点石成金,涉笔成趣之地。一次随渔轮出海体验生活归来即进入创作阶段,他在一幅裱好的约2mX5m的展板上,没有草图,也不起稿,就是白纸对青天地提笔从一点画起,把渔场上来往穿梭,层层叠叠的各种船只有机的结构成一幅宏大壮阔的海上捕鱼的热闹场景,题目《海上南京路》。细看每艘大小、结构、质地不同的船体构造,比例透视,角度变化,人物动作,均缜密精妙又情趣横溢。

王启民对于我们始终是一个谜。这位15岁因偶然显露绘画天赋,被高唐县文化馆破格录用,全靠自学成才的“乡村画家”,其独到的创作才能和独特的治学道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他没有得到进入专业院校科班学习的机会,却在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人生、自然构建的起来的大课堂里,得到超常的磨砺和开启,从而练就了一个专业画家所要具备的功力、素养和修养。他有超群出众的敏锐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形象记忆力和随心所欲的艺术表现力。这既得益于生活大课堂的锻造,又使他能如鱼得水般的面对大千世界,通过长期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从而使他的作品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命气息。那些魅力感人的作品常常来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人物和事物,但他以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和与之心灵撞击突发的灵感。以及将生活形态物化为艺术形态的神来之笔的表现力量,为作品注入了神经和灵感,从而实现审美创造的超越,也许这是他成功地秘密。

1990年在邀请他来山东艺术学院授课,举办画展时我曾谈到:他走的是一条在大千世界中捕捉活的形象的创作路子,凡熟悉他的人无不被他那惊人的活的造型能力所折服。几十年来,在他手底下获得艺术生命的形象数以万计,几乎可达到他所居住之地全城居民之数。仅此展览的有限画幅便活跃着百余生灵。王启民给了我们一个万物俱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你不仅可以从中听到朗朗笑声、盈盈笑语,也可以随之神游南北东西,去领略五岳神韵,异域风情,甚而去追踪那久已逝去的却依然活着的世界……

然而,一个快乐的人,善良的人,待人真诚,热爱艺术,忠诚于事业的人,却过早的放下他手中的那支“神笔”仙逝而去。在为人们留下深深遗憾的同时,也留下了他所创造的无数鲜活的生命。王启民将和他的“生灵”永远活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活在每个热爱他的亲人和朋友的心中。2004年8月

作者:原山东美协主席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启民画选》 封面 华君武题  

2007年出版发行

《王启民画选》扉页

2013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王启民画集·连环画篇》封面 

定价:360

《王启民画集·连环画篇》扉页

2013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王启民画集·国画篇》封面 

定价:360

《王启民画集·国画篇》扉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画余随笔》封面王骁娥著(王启民之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画余随笔》扉页王骁娥著(王启民之女)

王启民年表

1952年      参加工作于高唐县文化馆

1953年3月  调山东省文化馆干部训练班学习半年,后调入即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绘制了大量的幻灯片和宣传画,并开始潜心于速写练习。

1955年      在《农村大众》发表处女作《抗旱打井》。

1956—1963  在《山东文化》《海鸥》《烟台时报》等报刊发表速写作品29幅。

1964 创作的彩色连环画《耕读女教师》(30幅)在山东省文联展出,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美术》《解放军报》《中国妇女》上发表,同时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播放。

1966年     参加团中央的“李家庄团支部展览”,受到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接见。

1969年     为山东省烟台地委宣传部绘制《下丁家》《沈秀芹》幻灯片240幅。

1972年2月 随山东省京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连环画《奇袭白虎团》。

1976年     随山东省京剧团赴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连环画《红云岗》,1977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7年     创作《大刀记》(上中下)连环画,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0年     赴上海、苏州、杭州写生。

1982年     创作连环画《山菊花》(上下),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2年秋   赴华山、西安、成都、长江三峡、庐山、黄山等地写生。

1983年     创作连环画《桥隆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4年2—3月,赴北京、承德、山西、恒山、太原、洛阳等地采风。

1984年12月 赴太行、五台山等地写生。《水落石出》连环画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在烟台美展中获一等奖)。

1985年     连环画《北海神兵》由明天出版社出版。同年,应邀赴山东艺术学院讲课,教授速写并举办讲座数次。

1985年10月 赴厦门、泉州、鼓浪屿、九华山等地采风。

1986年10月 赴武当山、峨眉山、东山、重庆、武汉等地采风。

1988年      赴桂林、阳朔、昆明、石林、大理、西双版纳、苍山、洱海等地采风。同年连环画《冀鲁春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烟台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0年     赴张家界、芙蓉镇等地写生采风。

1990年11月 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展出作品80余件。

1992年     连环画《等待戈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2年8月 在中央美院举办个展。

从1972年至1988年是连环画创作的盛期,这期间的主要作品还有《海螺》《沈秀芹》

《小艄公》《春和楼锄奸》《攻克济南》《蓝色的火苗》《陈毅出山》《陈真转》《神勇侦察兵》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在《北京晚报》《齐鲁晚报》等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国画作品30余幅。

山东美术出版社

淡味茶原创文艺微刊第2185期

原创作品4458篇

 
 

关注淡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