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里排在最前面的是“本纪”,共十二篇,是专为帝王写的传记。前几章,是关于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历史叙述,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枯燥的,阅读起来并不容易。但对于这些帝王的名字,是中国人就都耳熟能详。其中尧舜禹,就是大家提及之必然连排之的三位,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被奉为圭臬的三位明君。民间对于他们的明君之“明”,大多统一认识为,是在帝位“禅让”上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性。但是,我这一回系统阅读之后,却忽然强烈地感觉,司马迁写作的重点并非落在远古帝王在帝位传承的“禅让制”上。  

      这些远古君王的故事里,被后人叹息羡慕的,总是禅让制到世袭制这一传承制度的变化,我以为,这是后人仰望皇权贵族,产生的权力欲望或者是权力羡慕而生发出来的读后感。从十二个“本纪”的整体性贯通来读,司马迁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写作的节奏是有变化的,我感觉可以分为四个层段来阅读这些本纪,而这四个层段都围绕一个主题,“谁做君主”?

       1五帝。五帝本来就是写在同一个本纪里,他们获得帝位的原因在于天意,在于自身的才干和品德。

       2夏殷周。这是此起彼落更替的三朝,司马迁用三个本纪各自叙述三朝的氏族历史,着重叙述了三个朝代君王的起始与终结。每一个朝代都起始于一个英明的祖先,败落于昏庸子孙的手里。这样的讲述中更让读者体会到,君王的本性,对朝代更替的影响。英明,是谁做君主的唯一标准

      3秦和秦始皇。这两个本纪我以为是一脉相承的,叙述了统一中国的大秦王国的前身后世。从氏族角度看,秦始皇是秦本纪的子孙延续;从中国历史来看,秦本纪,是大秦王国的前身渊源。秦本纪里来势汹涌斗志昂扬的嬴政家族的祖先,秦始皇时代短暂的辉煌大一统,对比后来如此短命的秦二世,引发读者思考的不是简单的谁做君主的问题,而是如何做的长久的问题。秦始皇是智慧而英雄的君主,然而,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一姓独尊的封建君主,如何处理好代代相传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处理好君臣君民关系,都是谁做君主都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4高祖及他刘氏帝王子孙的本纪。这部分历史距离司马迁自己的时代太近,多少都带有一点粉墨当世君王家的笔势。司马迁是没有办法像俯视汉以前的各朝各代历史那样清晰地看到汉代历史里透露的本质的,所以,我以为从这里开始,司马迁只能是更侧重对历史信息准确陈述的要求,和人物故事生动讲述的要求。但是,从逻辑上看,《项羽本纪》是个特例,我以为,司马迁用讲述秦末农民起义以及项羽灭亡的故事,来托起了刘邦崛起的这段历史,依旧指向一个“谁做君王”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就暗含在刘邦的卑微时候的身份以及品性里,并且借陈涉之口明确地写进了历史典籍,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用这句话,表达对“世袭制”的否定,刘邦用自己的咸鱼翻身的成功来否定“世袭制”,即便是刘邦的吕太后的历史故事里也在叙述她企图否定刘氏家族对大汉皇权的“世袭制”。

        我以为,这就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他写历史,写这些帝王的本纪,就是要告诉当代的君王,怎样的你才可以做君王的位置,怎样的你才可以做得长久,才可以子孙万代。

图片  

       所以此篇“午后读吧”,将夏殷周三个本纪合并梳理。再读《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时候,关注一下“谁做君王”的这个主题,就会发现,这三章,司马迁好像在否定“出生论”。否定“出生论”,也就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后来的“世袭制”了。

        一是用君王身世来否定。尧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嫡系子孙,但是舜,虽然推算还是颛顼的后代,但是他之前七代人都是“庶民”,庶民之后的舜能被尧选为自己帝位的接班人,是因为他的才干和人品;大禹也只是失败的“人臣”之后,他得到帝位也全拼个人才干,他的儿子启接替君主的位置,司马迁表达很清晰,并非世袭制度所致,而是民心所向

          二是用朝代更替来否定。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之后世袭到了夏桀,被商汤灭了;商汤建立殷商世袭到了商纣被周武王灭了……夏殷周三朝,各自世袭传承君位几百年,但是还是改朝换代了,还是发生了三朝交替过程的武力征伐,血腥战争。在司马迁的笔下,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历史告诉当世,朝代建立起来,如何守住,显然成了更为重要的历史课题。     

       读史可以明智,远古的历史,就是后人的教参。前面四个本纪,我以为是司马迁在用尧舜禹给后世树立一个模范君主的范本,用桀和纣树立反面教材。

        远古的君主获得帝位就是更多了一份责任而已,所以那时候对君主的要求主要在才干上,首先是战胜自然灾害的才干,然后是平息他族侵扰的本领,拥有更多人力和物力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格局的逐渐形成,对君主又产生作为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品德的要求,以及社会管理,人才管理等多方面才干要求。这一点我在读《五帝本纪》的时候,读感就已经十分清晰了,在读夏殷周三个本纪的时候,再一次涌动强烈的类似读感。在这三个帝王家族的起落兴衰的历史里,天意人为都有着必然的规律。  

      历史到了夏朝是一个转折,从这里开始,帝位传承成了帝王家族的世袭。 “夏”“殷”“周”的更替本就不是传承,完全不同于尧舜禹的“非血统继承制”的传承方式,他们在朝内部使用的是“血统传承”的继位方式,且分别有各自属于自己家族的血统;至于“殷”接替“夏”,“周”接替“殷”,都不是血统意义上的传承,而是一个氏族和另一个氏族武力战争夺取政权的结果。 

       

图片

         司马迁对这三个本纪的写作其实也是合传,每一个本纪,都是相应朝代子孙相续的君王的集体传记,一定意义上,又成了君王的家族史记。三个本纪,司马迁基本上采用一样的详略处理方式,介绍氏族起源之后,就抓住朝代起和落的两头详写,中间略写,作者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朝代兴衰和更替问题的写作倾向,我以为是很明显的。所以再读这三个本纪,关注点不在夏殷周各自内部的血统传承,而是,他们之间的此起彼落,各自一段兴与衰的原因。

         我将阅读获取的每个朝代的关键词组合成简洁的七言语句,整理在这里,以便迅速回顾三朝历史

一 《夏本纪第二》

        夏本纪》写的就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讲述了禹父鲧治水不力被杀,夏禹继父业受命治水成功,获得帝位,再传帝位于启,后历经数代,最终到了夏桀这一代,因暴政而被商汤灭夏的历史。读史七言笔记如下:

黄帝颛顼夏老祖,尧逢洪水下民忧。

鲧死羽山无功劳,再举其子名大禹。

使续父业治大水,三过家门不敢入。

九州九道九泽山,四海三壤赋中国。

舜赐玄圭告成功,皋陶敬之令民则。

舜帝欲让天子位,守丧三年朝天下。

国号夏后东巡狩,崩于会稽益让位。

诸侯朝拜贤子启,子孙世袭至夏桀。

不务德行伤百姓,诸侯归汤共伐之。

     《夏本纪》主要记述夏朝,开国君主是启,亡国之君为桀,时间为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夏朝覆灭的原因,在于夏桀暴虐,不得民心。

图片

二《殷本纪第三》 

      《殷本纪》是一部殷商王朝的兴衰史。殷本来叫做商。商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被封于商。到公元前17世纪或前16世纪,商族逐渐强大,商汤发动了灭夏战争,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于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读史七言笔记如下:

玄鸟堕卵母吞食,因孕生子名殷契。

治水有功封于商,八迁至汤亳居始。

伊尹辅助伐夏桀,号称武王平海内。

中间多少子孙替,商纣一出定大局。

妲己靡音戏沙丘,酒池肉林重刑辟。

美人计下放西伯,猛虎归山志必得。

微子谏言不肯听,剖心比干试七窍。

诸侯携手周武王,鹿台赴火灭殷商。

      《殷本纪》主要记述商朝,开国君主是商汤,亡国之君是桀纣,时间为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    

        桀纣亡国,在于生活糜烂,固执己见,不听忠臣之言。

图片

三 《周本纪第四》       

       周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活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可能是夏族的一个分支。早在唐尧时代,周的始祖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后稷的后代公刘、古公亶父(dǎnfǔ)率领族人继续施行兴农措施,使部族逐渐强大。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离开豳(bīn)地移居岐下,营建城邑,修治村落,设立官职,广行仁义,建立了周国。又经过公季、文王的苦心经营,加强了国力,直到武王率领天下诸侯,抓住商纣王暴虐无道、丧尽民心的时机,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读史七言笔记如下:

姜原踏迹生后稷,弃子不成以为神。

尧帝农师有令德,世代好耕公刘继。

古公亶父国人戴,豳人携手尽归之。

太伯辞让避江南,公季行义诸侯顺。

西伯仁慈尊祖业,孤竹贤士比肩来。

商纣畏惧囚羑里,美人计下西伯归。

武王继位辅臣多,兴师征讨昏庸纣。

初定天下国号周,传到厉王暴虐奢。

幽王更甚内宫乱,美人褒姒戏烽火。

平王无奈迁东都,诸侯争霸周室衰。

春秋战国烽火继,东西周室皆入秦。

     《周本纪》是一部周王朝的兴衰史,它的历史相对复杂。首先是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然后是武王子孙不堪,分出西周和东周的局面,引出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直到彻底亡国。司马迁在周本纪的叙述里,有很明显有前后对比的主观。周室是后稷的子孙,前面一半内容都是在讲述周王朝建立之前,后稷子孙农耕生产和美善品性养成的情况,周室的兴旺,无疑是自身魅力引发的民心所向,而后一半,却加重了对周室昏庸子孙荒淫生活的描述,似乎,在这篇本纪里,他更加有意识地在启发读者思考,君主的人生格局与国家前途的关系

         

图片

      再读前六章“世家”时候,我还特别注意到五帝和夏殷周秦,这九代君王的身世变化,似乎每一个历史大转折点上出现的君王,都会有与前任君主不一样的家庭出生。

       尧是五帝之一帝喾的嫡系子孙,但是舜,虽然推算还是颛顼的后代,但是他之前七代人都是“庶民”,庶民之后的舜能被尧选为自己帝位的接班人,是因为他的才干和人品;大禹也只是“人臣”之后,他得到帝位也全拼个人才干,他的儿子启接替君主的位置,司马迁表达很清晰,并非世袭制度所致,而是民心所向。同样,夏殷周的每一个开国君主,原本也都是各自氏族的优秀人才而已,他们获得天下的原因,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顺理成章的继承,而是个人的才干和美好品质,引起民心所向,因而他们是历史上的明君。      

       但是,大禹以后,夏殷周三朝,各自世袭传承君位几百年,这样的世袭似乎都演绎出相同的不肖子孙,也就形成一样的覆灭结局。从家族自身来看,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这是写给皇族的读者们读的

       然而,三朝之间的替代,都是武力战争所致,劳民伤财,侵害的是百姓的利益。这,恐怕就是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感触深远的归纳了吧。

         司马迁的这些本纪,让我读到了这样的一句感悟,私有制社会的稳定性也决定了朝代更替时候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