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奉系棉服军装的吴俊升

这是一张奉系军阀主要将领吴俊升在冬日,身穿奉系棉服军装的罕见留影,镜头中,吴俊升面无表情,显得十分严肃。

吴俊升绰号“吴大舌头”,是奉系军阀中的元老级人物,他从奉系首领张作霖尚未发迹之时,就一直跟随张作霖,是张作霖十分倚重和信任的左膀右臂。

吴俊升出生在奉天(今辽宁)昌图兴隆沟村一户贩马人的家庭,自幼顽皮,好斗,不喜欢读书,八岁时,为了生计,曾跟随父亲贩过马,也来到过当地富户的家中打短工,养猪,放马,谋取生计。

1880年,17岁的吴俊升觉得给富户打短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也没有任何的发展前景,便在周边人的介绍下,来到了清军捕盗营,当了一名伙夫。

3年后,当地的清兵营正在招募骑兵,20岁的吴俊升认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前去报名入伍,但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想要报名成为一名清军的骑兵,前提条件必须自备马鞍和马匹。

于是乎,吴俊升便想方设法求助当地的李财主,李财主是一个宅心仁厚之人,他资助了吴俊升的一匹骏马,吴俊升有了这匹骏马后,具备了入伍的资格,如愿成为了清兵营的一名骑兵。

吴俊升处事圆滑,打起仗来十分勇猛,这就使得他深的上司的赏识和信赖,获得了晋升和提拔,成为了清军骑兵营里的一个小头目。

1906年,吴俊升奉命讨伐盘踞于辽西的胡匪,蒙匪,在这次剿匪战中,吴俊升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因而被升任为奉天后路巡防营统领。

1907年6月,机缘之下,在郑家屯,吴俊升与出任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旅长)的张作霖相识,两个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吴俊升佩服张作霖的胆识和为人,便开始跟随这个岁数小自己十几岁的小老弟。

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在吴俊升的帮助下,击败了劲敌冯德麟等人,一步步成为了掌控奉天的军阀强人,而张作霖则为此十分感恩吴俊升,不仅将吴俊升委以要职,任命其为陆军第二十九师的师长,还与吴俊升结拜,拜了把子,这让吴俊升本人十分感动,对着张作霖激动的说道:“虽不能同生,但愿同死。”

出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的吴俊升

1921年,吴俊升跟随张作霖称霸东北三省后,在张作霖的任命下,出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也开启了他掌控黑龙江达七年之久的光景,在这长达七年之久的时间里,吴俊升发展地方势力,实行军阀统治,成为了一个“土皇帝”。

吴俊升骑马戎装照片

1926年,吴俊升率部与其他奉军平息郭松龄倒戈反奉之举后,一身戎装,骑着骏马留下了一张罕见留影。

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奉,战事的初期,郭松龄率领麾下的7万奉系精锐一鼓作气,拿下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直逼张作霖的大本营奉天城,令奉系首领张作霖顿时害怕,紧张了起来。

好在这个时候,吴俊升率部从黑龙江前来驰援,配合张作相率领的奉军人马对郭松龄部进行了迎击,使得郭松龄部最终兵败巨流河,平息了这场反奉战事,战后,奉系首领张作霖对于吴俊升这个老兄弟越发的信赖和倚重。

吴俊升戎装照

这是一张晚年时期吴俊升的戎装照,镜头中,吴俊升显得十分苍老,他的胡须发白,一脸的沧桑,已经没有了年轻时期的霸气,

晚年时期的吴俊升虽没有了昔日的霸气,但仍旧是奉系军阀的干将,深得张作霖倚重,在1926年时,已经年过六旬的吴俊升不服老,率部与冯玉祥的人马在榆树沟、沙门口等地展开了一场厮杀和血战,打出了他作为军阀人物的血性。

吴俊升身着便服的照片

这是一张吴俊升在住所身着便服的照片,镜头中,吴俊升身着一袭“棉服”,安详地端坐在木椅之上。

吴俊升成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后,他开始大兴土木,在黑龙江多地为自己修建公馆,方便自己和家里人居住和享受,除此之外,他在自己居住的庄园里,喂养了猴子,蒙古马,以及骆驼供自己玩赏取乐。

吴俊升晚年时期的便装照

这是一张吴俊升晚年时期的便装照,镜头中,吴俊升穿着马褂,带着一顶瓜皮帽,和当时平常的老人无异。

1928年,奉军被北伐军打的节节败退,奉系首领张作霖见形势不好,便决定从北京离开,返归自己的大本营奉天,再从长计议。

而当时身处东三省的吴俊升因有一段时间没见张作霖了,甚是想念,便提前来到山海关迎候老兄弟张作霖。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的专列行驶到了山海关车站后,在这里等候多时的吴俊升登上了这列返归奉天的专列。

吴俊升登上专列,来到张作霖所在的车厢后,与张作霖叙旧聊天,气氛十分融洽,欢愉。

然而,令吴俊升万万没有意识到这返归奉天之旅竟令他和张作霖送了命,成了他二人的“陨落之旅”。1928年6月4日,这列专列行驶到了皇姑屯,距离奉天城越来越近,但就在专列经过一处桥头时。

早已在这里隐藏多时的关东军士兵按下了点燃的按钮,伴随着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张作霖和吴俊升乘坐的这列专列被炸毁,吴俊升当场被炸死,张作霖则深受重伤,被送回奉天的大帅府没多久便因伤重咽了气。

吴俊升被炸死时,只有65岁,而张作霖则仅仅只有53岁。这两位奉系军阀人物的同时陨落,令奉系蒙受巨大损失,也改变了当时的时局。而吴俊升生前:“虽不能同生,但愿同死”的誓言竟一语成真,兄弟情义令人感动!

吴俊升死后,遗体在奉天小河沿私邸寄厝,墓地原选定在郑家屯,后来改为“昌图邑北之五龙岗”,墓地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终于修妥。吴家决定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8月31日正式安葬“故帅”,8月23日“发引”(出殡),小河沿宅第门前高搭起素彩坊一座。

吴俊升府邸今貌


吴俊升出殡的消息惊动了整个奉天城,22日中午12时各机关团体均派有代表前往参加公祭典礼,23日早8时,吴家举行家奠至10时许,中午12时,发令起灵,门外燃放万头鞭炮一挂。

据当时的《东三省民报》记载:出殡行列之首是一个连的全副武装的士兵,“胸前载黑边黄心素花一朵,肩荷长枪,枪口均向下以示哀悼。次即为挽联队,挽联约五百余副,”再次为乐队及皇寺喇嘛50余名沿途吹奏哀乐。灵柩上盖朱色绣龙棺罩,用杠夫128人分两班换抬。在花圈队后是送殡的队伍,其中有各机关团体的要员、吴创办的兴权中学和贫儿学校的学生数百人,还有吴宅的女眷分乘青轿随灵缓缓而行。送殡队伍所经过的沿途上搭有路棚30余座,祭桌50余个,路边观看的民众有万人之多,钟鼓楼上、城墙上,沿街的高楼顶上无不是人头攒动,拥挤异常。

1929年8月24日《盛京时报》报道

1929年8月25日《盛京时报》的图文报道


“先是吴宅向各方通知经由南满(铁)路直赴昌图嗣改北宁车转赴昌图”。因此上送殡的队伍从小河沿莲花池前灵堂起灵,走大东门,经中街直出小西边门,一路走来,灵柩每至一祭棚、祭桌时“即放鞭炮一挂,并掷红色纸钱,赤光点点、满天飞扬。”两个半小时后才抵达了北宁路(注:京奉路)小西边门新火车站。专列灵车停靠在二站台,车头前扎有彩花一个,另外还挂了8个随灵人员车厢。灵柩抬入车中后,送殡人员向灵车行“最敬礼三鞠躬,始各散去。”而好友故交和亲戚们亦分别上车,陪同灵柩到昌图。下午3时许,灵车开动。“开行路线系由辽宁登北宁车直往打通路(注:打虎山至通辽铁路)经四洮线(注:四平至洮安铁路)以达八面城,再赴昌图原籍。”

灵车开得很慢,24日下午2时才到通辽。“通邑各机关法团及学校学生均到车站迎送商会备有猪羊祭奠军警林立观光者途为之塞各首领分别行三鞠躬鼓乐齐奏”。饭后茶毕,灵车继续开往(昌图)八面城。

在八面城车站灵柩抬下车后,再由杠夫抬往吴的墓地(过去也叫坟茔地)五龙岗,许多“与祭者多愿送至莹地乃经吴督家属一再挡驾”,只有少数人跟随前往。五龙岗距八面城车站有四十里地远,灵柩是靠扛夫一步一步抬去的。到了墓地后,停灵到8月31日正午12时才正式下葬,举行盛大仪式后,吴俊升终于入土为安了。

五龙岗在今天的昌图县东嘎镇五间村,文革前夕,吴坟已经被破坏了。据当地知情人讲,这里原属大洼公社管辖,1958年大炼钢铁,时任公社书记的何忠金以找钢铁为由命人给炸开过。

2014年10月17日,吴俊升墓被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政府出资又进行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