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思方圆
书到思方圆

2024-10-06 10:52

空性、和中庸以及无为 是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那么他们的相通之处在哪里呢?不同又在哪里?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其实所有的今天之后才是每个人的归宿。解决好今天之后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

第一个是“空性”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佛”的形态,更是“大智慧”。

佛家讲究“空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里的色是存在的,也就是空和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人性的额角度来理解,就是灵魂是主体,欲望是执念,抛却欲望,放下执念,最终成空,这就是“灵我”的状态,也就是灵魂的纯净和无杂质。

做到“灵我”也就是“佛”的状态也是“大智慧”的这种模式,但是这需要过程,执念,欲望,就是人的业力,这就需要被度化,就是“我度”“她度”和“红尘度”,去除执念,魔障,达到“性空”成佛。

无为和中庸以及空性、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第二个讲“中庸”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子的治世之道,更是帝王将相的管理良方。

中庸的“和”,是君子和而不同,容许不同才有“和”,每个人容许别人的优缺点,要用包容的姿态来促进发展,帝王将相把“中庸”看成了“平衡”管理需要做的就是“平衡”可以是和事老,调和人。中庸的大部分理解就是“调和”,

但是“和”是一团浆糊的状态,不明确,不表态,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的意识。中庸是包容,没有主体概念,只有建立顺序,各行其道,各走各路,互不侵犯,家和万事兴,的一种理想状态。

无为和中庸以及空性、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第三个是《道德经》的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是辩证的,这里的“无”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发现和发展。

无为,这里的“无”是“有名”与“无名”之间,但是他是存在的,并不是纯粹的“空”的状态。所以无为,应该是不使其发生的一种状态。也可以看做让事情发展在可控范围。这才是“无为而治”

可以说:无为,是一种矛盾的局部就发现他,好的就自动发展,不好的就在普遍以前解决它。这就可以做到无为。因为“无名”才是“无”的本质。

这就需要管理者明察秋毫,对于管理信息的充分把握,才能做到事情的可控性,事情在有点冒头就掐灭他,不让其有发展的可能。其实无为的另一层就是“无不为”

对于管理来说,无为是要累死领导的节奏,因为看似无事其实忙的一塌糊涂,所以纯粹的无为还有另一层表述,就是统一思想,这是前提,知道走向哪里之后,大家心往一处想的时候,才能真正“无为而治”

无为和中庸以及空性、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总结一下,这三者到底给我们后人带来什么主题的思想呢?对未来要怎么做呢?

现在大家都忙着挣钱,哪有时间忙这些所谓的文化呢?有很多底层的人直接表示,别给我解释这些没用的,直接说怎么来钱快。

很多人认可这样一个论调,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急促的认知,没有人说是错的,但是也会有人感觉那里有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物质基础是一切幸福的本质,没有钱哪来的物质基础。

看着很对,但是这个世界是平的。因为有一个“理”这里的“理”是秩序,是顺序,是本质的运行规律。

不符合规律的一切行为带来的都是灾难,而不是机遇,那么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只有发现人性,总结规律,掌握条理才是更好的把控人生。

这三个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控制“欲望”现在的社会是释放欲望,因为只有发现“欲望”才有未来的一切,只要你敢想,就有可能实现,外表看这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但是每个人收束欲望,控制欲望,把更多的精力转化为心力,心力转化为智力,用智力转化为创造力,只有每个人的创造力发展才会有未来,而不是无节制的任由欲望自由发挥。

所以,这三个传统文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自己要什么,走向哪里,怎么走的问题,其实大部分文化都在解决这些问题,与现在的发展没有任何冲突,

都是在帮助每个人知道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两个我问题,才会更好的生活赚钱。

无为和中庸以及空性、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人生最高的觉悟是什么##头条创作挑战赛##文章首发挑战赛##道德经中的“道”到底指什么?##人生智慧分享###在路上##妙笔生花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