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儿“多如牛毛”,加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所以胡同中蕴含的故事也数不清。当然不是全部,有些胡同比较“平民化”,也就显得寂寂无名;而有的则或因发生过大事、或出过大人物、亦或存在著名建筑而大名鼎鼎,提起来都让人觉得来头儿不小,比如西城鸦儿胡同。

图片

首先位置就很牛,地处著名的开放式景区、也是历史文化片儿区:什刹海。就在后海北侧,依湖岸走势、故呈斜向,东南起小石碑胡同,西北至甘露胡同,北有岔道通鼓楼西大街。元代,因靠近河沿儿,故称沿儿胡同,明代改称广化寺街。今广化寺还在,是北京现存知名度极高的古刹,也是北京佛教协会以及北京佛教乐团所在地,据说该乐团的演奏技法还保留着唐宋“余韵”。

图片

广化寺为敕建庙,还是老北京内八刹之一,据说什刹海得名还与之有关;因为什刹二字一说源自后海西岸的什刹海寺(无存),另一说则是因为周边云集了十座古刹(什通十),其中就包括广化寺。寺庙坐北朝南,地址为鸦儿胡同31号,原分三路,有山门、天王殿、五佛宝殿、藏经楼、钟鼓楼、伽蓝殿、斋堂、大悲坛、观音殿、地藏殿、方丈室、法堂等建筑;现仅存中路一进、西路二进,不过所存文物依然众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片

院里挂着一块巨大的云牌,也叫云板,是一种响器(也可称作法器),铁质,敲击之声能传出很远,用于召集僧众集会、吃饭等。以前北京内城除崇文门城楼挂钟之外,其他八门也挂的是云牌,即“九门八点一口钟”的由来。前两天还有朋友问我是“点”还是“典”,个人认为是“点”,旧社会关城门时崇文门敲钟,另外八门跟着云牌,谓之“打点”。我们常将时间称作“钟点”(北京话还要加儿音),问时间也爱说“几点了”,就是因此而来。

图片

清末民初还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1917年迁出。被称为“最后一位太监”的孙耀庭(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就根据他的事迹和自传改编),出宫之后一度住在北长街上的万寿兴隆寺;文革后搬到广化寺,直到1996年去世,活了94岁。1984年,广化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单位。

图片

清朝,沿儿胡同谐音为鸭儿胡同,有意思的是后海确有野鸭,现在不是还有野鸭岛吗?说到这个倒让我想起个好玩儿的事儿,有一次在“海边儿”遛弯儿,见两个年轻人扶着栏杆正在看野鸭,女孩儿问:这是鸭子吗?男孩子“肯定”的说:“什么鸭子,这是鸳鸯。”我一听就乐了,回头对小伙子说:北方看到这么多鸳鸯可不容易,看见那个了吗?它就叫野鸭岛。”小孩儿脸一红,还说了声谢谢,转头就跑了(倒让我觉得自己多嘴了,让他在女孩儿面前丢面子了)。

图片

不知道胡同是否因为野鸭而改名,解放后又“改鸭为鸦”,算雅化吗可能觉得“鸭”比较通俗,换成“鸦”能让人联想到“枯藤老树昏鸦”、比较雅致吧?除了广化寺,鸦儿胡同还保留了大量平房,其中不乏“大宅门儿”,应与地处文化保护区有关。比如15号就原为带跨院儿、带花园的大型院落,据说解放后改为某印刷厂宿舍,然后就成了大杂院儿。

图片

前两年进行了腾退,恢复了古建格局,但也带地下车库等现代设施,里面又分五个院儿,一度传闻要买15亿、也有说卖21亿的,号称“北京城第一豪宅”,如今被没被谁买走我就不清楚了。另据传说,零几年有位俄国富豪以1.1亿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鸦儿胡同一座临湖四合院,又花了3亿进行内部改造。还有73号,据说原为清代某位文官的宅邸,门前一对方形门墩儿或许能证明此言不虚;因为古代确实有文官家门前摆方形门墩儿、象征书箱,武将门前摆圆形、象征战鼓的传统。

图片

刘佩琦、连奕名、关晓彤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什刹海》,好像就是在鸦儿胡同73号取的景。鸦儿胡同6号、是当代作家萧军的故居。萧军原名刘鸿霖(生卒年1907—1988),出生于辽宁锦州凌海市,代表作品有《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第三代》等,1951年迁到北京,定居鸦儿胡同儿到去世,他给自己的家起名“蜗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