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60后、70后的父母们,突然开始不集体催婚、催生了
就拿我邻居家的婆婆来说,她是一位典型的60后贤妻良母,前些年从老家来儿子这里照顾孙女。
据说从儿媳妇刚出月子开始,她就各种碎碎念,无非就是催促儿子、媳妇赶快生二胎
美其名曰“我现在还年轻,还能帮你们照顾两个孩子”。

可奈何儿子媳妇都没动静,她着急了一见我们也会唠叨几句。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竟变了口径“一个就够了,养好了都一样。”
后来好奇,偷偷问了一下她儿媳妇,说老人从大前年起突然就不再催生了,
原来婆婆看到有个亲戚家自从生了二胎后,每晚都要去夜市摆摊干副业,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我们楼下有个“大龄男孩”,三十多了还没找女朋友,他父母很是着急,拜托这个,乞求那个给找个女朋友。
而这些年,这对父母变得淡定了很多,他们说孩子也不容易,只要他过的高兴就行。
有记者做了一些列调查,他们打入各大小区中老年圈子了了解到,
这几年,大爷大妈的话题主旋律由催生催婚,变成了:
不结婚也好,自己过不累。”
生不生的,他们决定吧,养个孩子多累啊。”
结婚了也就那样,过不好照样离。”等等。

也有相关人员做了街头的随机采访,结果认同自己儿女不婚不育的父母占了百分之六十多。
这些落在专家那里,想必他们会直摇头吧,以前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会被视为不孝顺,没福气
而现在的60后、70后的父母都想通了,他们开始认同甚至支持“不结婚,不生孩子”了。
他们为什么曾是催婚催生的主力?
这一代的60后、70后父母,大抵是经历过计划生育的。这一代的父母不论男女,一般只有一个孩子,最多的家里也许有两个孩子。
要知道他们的上一代都是多子家庭,也就是说他们有很多兄弟姐妹,被老一辈和时代赋予的思想,让他们认知中觉得家庭架构就应该是这样的。

而到了他们结婚生育的年纪,计划生育政策来了,他们大多只有1个孩子。
而到了儿女这一代,恰逢放开了二胎、三胎政策,父母一代被压制的生育愿望自然就转移到了孩子们身上
另一方面,这些60后、70后的父母,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多子多福”“子子孙孙”的思想根植在他们的心中。
他们认为,人要按部就班的过日子,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一套下来,才算是完整成功的人生。

当然还有一个是心理层面的原因,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受到外面大众环境的影响,在思维、判断、认知上都表现出要契合大众风潮、公众舆论的服从行为。

盲目的从众会让人分不清状况,丧失个性和独立性

这一代也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看到周围很多亲朋好友的孩子都结婚,他们心里会着急,因为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后

再看到同龄人陆陆续续都当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看着人家过着“弄孙膝下,天伦之乐”的日子,他们内心是着急焦虑、嫉妒羡慕的,怎么能不催婚催生。
反正自己的孩子随不上“大流”,落后于大众,他们内心是接受不了的,势必将这份压力和不快转嫁到儿女身上,于是“催婚、催生”就开始了。
催婚催生的主力偃旗息鼓了
而如今,就是这些对结婚生子有着谜一样“执着”的一代人,却转变了思维,不再催了。有的更支持孩子不婚不育,认同孩子们的想法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催婚催生的主力们偃旗息鼓了呢
追溯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1、他们开始修行课题分离的功课
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人本思想也更加流行。年轻一代越来越强调个性、自我,他们觉得首先要活好自己,爱好自己,这是一切的前提。
在不知不觉中,60后、70后的父母,也受到人本思想的影响,不要以为他们是老顽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自我个性、自我空间和生活品质
以前的他们总是觉得给孩子结婚了,然后帮助他们照顾大下一代,才算完成任务。为此他们牺牲了个人的空间和享受
而现在他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空间,他们开始觉悟认识到,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很多东西父母是无法代劳的。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要强加干涉儿女的命运”。

这个思维的转变来源于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做好自己的功课就行了。
他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孩子尽全力养大成人,引导好了,他们长大有自己的思维和人生,尊重他们的选择,也是尊重自己
更何况不干涉儿女的课题,自己还能腾出大把时间来享受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2、时代不同的反思
60后、70后的父母,是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一代,什么都是计划的,都是可预见的,相对而言生活压力并不大。

而现在的年轻人,挣钱不易、婚姻不易,养孩子的成本也高,这一切也被父母看在眼中,
加上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年轻一代渐渐对婚姻和生育失去信心。父母这一代自然也心疼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会尊重他们的决定。
并且,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影响深远,或许,在未来不结婚不生育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信号。
The End –
作者-木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