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观察:英美情报头子否认俄军“核威慑”,乌克兰或在“自卫战争”框架转入战略反攻……
俄乌战争观察:从“深度战争”逻辑和秋冬战争,解析欧美正在“做局下套”……
从“宁远大捷”、“登莱事变”到孔有德投敌,明朝自己玩死自己……
俄乌战争观察:俄朝联盟对远东影响、解说俄乌在战场上的“舆论与宣传”对抗……
俄乌战争观察:“一万个辛瓦尔”、强硬的韩国、乌克兰另类“非对称作战”
第乌海战规模不算太大,但是对大航海和欧洲及中东、印度及远东格局影响极深。
1509年2月,印度第乌海面爆发战争。
这是葡萄牙舰队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国、卡利卡特扎莫林和古吉拉特苏丹的穆斯林联合舰队为争夺香料贸易权而发生的一场海战。
这场海战,葡萄牙人凭借现代化海军军制以及性能优越的战舰、火炮,以仅仅18艘战舰、1800多人的舰队,在付出几乎忽略不计的微小代价之后,以少胜多,击败了声势浩大的由2000多艘战船,近5万人的穆斯林联合舰队。
这场海战,史称第乌海战。
就此,基督教打破伊斯兰教势力压制,从地中海扩大、延伸至印度洋、太平洋。
这样,随着伊斯兰教诸国政治、军事、经济等严重衰退,欧洲基督教国家迅速发展,终于将大航海时代推向了波澜壮阔的高潮阶段。
人类文明开始空前腾飞。
然而,世界变局惊天动地,却又与遥远东方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明帝国 ,确实没有三毛钱的关系。
第乌海战这年,正逢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4年。
正是明武宗朱厚照执政年间,葡萄牙外交使臣皮雷斯第一次来到中国。
受马六甲葡属印度总督委派,皮雷斯与葡萄牙舰队司令安特拉德率4艘战舰来到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广州。
与后来我们熟悉的满清帝国完全一样,明帝国对国际贸易毫无兴趣,常年海禁。
因此,当时广州,和鸦片战争前夜的广州,冷清、萧条,完全一样。
葡萄牙的安特拉德舰队按照欧洲的远洋舰船入港,放礼炮通报东道主的习俗,在进入广州港之前,4艘战舰鸣放礼炮……
然而,当时明帝国方面没有这个规矩。
当时明军虽说也有自造土火炮,但确实没有威力极大的葡萄牙18磅舰炮的概念。因而,红夷大炮突响,轰鸣阵阵,震撼广州地面,无论官民都为巨响惊吓失态。
事后,难免人人愤怒。
于是,广州地方官员在验明葡萄牙舰队并非明帝国的南洋朝贡藩属国家船队之后,以葡萄牙“素不列王会”为由,公事公办地拒绝了葡萄牙人上岸。
葡萄牙人兴致勃勃远道而来,脸贴屁股,只得低声下气,四面托人前往北京说项、斡旋……
最终,萄牙使臣皮雷斯终于在1520年获得“恩准”,兴冲冲前往北京。
葡萄牙人协助绘制的明朝疆域地图。
谁料到了北京,皮雷斯下场十分悲惨。
原来,皮雷斯到北京不久,明朝边军与葡萄牙舰队发生误会而爆发屯门海战,明军以多战少取得惨胜,明帝国上下为此生恨葡萄牙人,皮雷斯也就被逐出北京,刚刚回到广州,就被地方官员逮捕,关押,一阵暴打,惨死牢狱。
皮雷斯死了,明帝国与葡萄牙的大门,却又由此打开。
15、16世纪的葡萄牙,既在非、亚、美拥有大量殖民地,同时在航海、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等方面,远超欧洲诸国,类似后来英美,为当时世界超级强国。
无疑,对当时日渐走向历史死角的明帝国而言,如是能够与葡萄牙全面对接、合作,实属一次全新的发展契机。
真要如此,历史势必为此改写。
然而,历史总会不出预料地给后人留下一声叹息。
在15、16世纪,相比头上插鸟毛,鼻孔穿羽毛,赤脚满山跑的非洲、美洲土著国家、部落而言,明帝国为远东大国,政体成熟,军队完备,幅员辽阔、体量庞大。
因此,陆续抵达明帝国的葡萄牙传教士们既不敢沿袭非洲、美洲模式,以极为强硬手段传教。
于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早期葡萄牙传教士进入明帝国,首先师法传统孔孟之道,在了解风土人情,学习语言和文化之后,另辟蹊径敲开传教、通商的大门。
利玛窦等传教士们对明帝国日渐了解,也就对明廷君臣自信自负尤感唏嘘:
“……他们不能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书本上所未曾记载的任何东西……”
徐光启和利玛窦。
于是,葡萄牙传教士们如同后来清朝时代的欧洲人一样,为引起明帝国君臣好奇和兴趣,间接通融明廷君臣学习欧洲科技文化,也就不远万里运来了自鸣钟表、玻璃器皿、以及当时最先进火绳枪、18磅红夷大炮等等。
他们希望借以撬开传教、通商的大门。
然而,明帝国君臣咔嚓咔嚓一番玩弄尽兴,始终没有允许开放国门。
这是盛传郑和下西洋100年之后的事情。
其实,即便明帝国留下的郑和下西洋壮举,也并非明帝国开放象征,与人类大航海时代更是风牛马不相及。
具体而言,郑和下南洋的航海技术不及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航海技术,二者无法相提并论。
就是实质而言,郑和下西洋并非商业贸易,而是明帝国为打造“万国来朝”盛世而抛洒国家财富打造的“璀璨”过场。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是亚、非洲贫穷、落后国家、地区,不仅无法为明帝国工商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频繁“回赐”财富无偿给予这些国家、地区,给明廷财政带来极大负担,对明帝国经济影响极为负面、深远。
此外,早在明帝国建国之后,明廷即颁布《大明律》,严令海禁。
《大明律》不仅要求全国不分官、民,一律不许“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禁止对外贸易,之外,《大明律》更是意法律形式,明确严禁民间制造二桅以上船只。
飘在海上,都是官船,与民无关。
明廷如此恶政,效果明显。
华东、华南地区自南宋、蒙元时代,航海技术迅猛发展,却又在明帝国时期备受重创,奄奄一息。
等到郑和下西洋之时,看似明帝国船队光鲜亮丽,浩浩荡荡,行程万里,然而,郑和船队航线尴尬,都是靠近大陆的近海航线。
郑和下西洋画作。
船队靠近海航海技术无法跨越大洲大洋的大航海。
明帝国无疑落在葡萄牙等欧洲和阿拉伯国家之后,已无参加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可能。
偌大帝国,既然无法进行大航海,既然无法以大航海刺激工商业发展,那么,也就只好关门烧香,日出而作,自娱自乐地过上明帝国盛世的光景。
随着明成祖去世而人亡政息,即便如郑和下西洋这般近海航海的“文明微光”也随之熄灭。
大明帝国门外,一片黑色。
从明太祖朱元璋严令海禁,到郑和下西洋,再到明武宗朱厚照严令海禁,明帝国悠悠走来百年,又转回海禁原点。
明帝国严厉实施海禁,对国家与民生伤害空前。
当时,明廷对沿海民众视作仇寇,推行“其邻舍不举者连坐”,“凡夷人贡船到岸,未曾报官船验,先行接买番货者,具发边卫充军”,以极为严厉、强硬手段,对出海贸易、招引海外国家商船进行贸易、与外国使臣交接贸易等等,都是予以不留情面,不留余地的打击。
明帝国海禁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使得靠海而居的民众生存极为艰苦,于不得已时,只得铤而走险。
嘉靖年间,史册倭寇频繁来袭。
如今查阅史书记载即可发现,所谓倭寇,里面真正倭寇不过二三成。
其余大多数,即是被海禁断了生路的沿海民众、商人。
隆庆开关为1567年隆庆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的改革。
沿海地区民怒官怨之下,1567年明廷被迫终于启动隆庆开关改革。
然而,碍于明帝国中央王朝的帝国体制和落后的航海技术限制,明帝国这次改革对外贸易不仅规模有限,产品出海也是只得主要依靠欧洲船只和洋人承办,海运前往欧、美、亚洲等地进行贸易。
我读书时候的课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这时,东西方文明差距日渐拉大,明帝国航海技术已经远远被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丢在后面。
隆庆开关对明帝国作用极为有限,昙花一现,不过时帝国回光返照。
明廷通过隆庆开关赚得大量财富,阶段性缓和了帝国财政矛盾。
但是,“大明沿袭旧制”,同样受制于人亡政息,海禁压制始终都是明帝国的宿命与主题。
这一阶段,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使臣、传教士、冒险家们持续和络绎不绝来到明帝国,不过,他们穷尽一生努力,也仅能够争取一线机会,为明廷钦天监修撰历法,或者为明帝国传授数学、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常识……
他们依然无法打开明帝国通商大门。
门外,人类17世纪走出中世纪黑暗,现代科技与人文曙光照耀地球。
欧洲现代文明及社会、工业、科学、文艺、军事等等突飞猛进。
门里,明帝国遭遇萨尔浒之战惨败,财政危机,瘟疫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不过在紫禁城里,庙堂肃穆,昏暗烛光,朱家皇帝高坐龙椅,乾纲独断,笑看天下臣民俯首下跪,高呼万岁。
二者对比,景象各异,历史却又为明帝国留了一个“门缝”。
当时,辽东后金及清帝国迅速崛起及边境威胁,让明帝国有识之士和葡萄牙、西班牙等传教士等,似乎看到了明帝国为缓解危局而解除海禁的一线希望。
其中,明帝国有识之士如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人对东西方文明认识清晰。
他们尤其对西方自然科学及集西学大成的红夷大炮等先进武器极为推崇。
深受利玛窦等传教士影响,徐光启等明帝国精英可谓开眼看世界的先驱。然而,在明廷传统体制之下,他们雄心勃勃,四处奔走,最终依然一事无成。
在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推动下,明帝国既在澳门招募葡萄牙雇佣军助战清军,同时,明帝国围绕红夷大炮等武器及其生产技术的买卖,对葡萄牙等国开始了200年来最大规模的外贸。
然而,明帝国末期引进欧洲军事技术运动和200余年后的洋务运动类似,颟顸,迂腐,冥顽不化……
明帝国朝野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定葡萄牙人前来助战,是“窥我虚实,熟我情形,笑我天朝之无人也”。
不过,迫于清帝国虎视眈眈,明帝国与葡萄牙进行军火贸易,始终都是坚持以夷制夷的套路。
明帝国朝野还是认为可用洋器,而“万万不可用洋制、洋人”。
明帝国末期态势,高度类似清朝。明帝国处在生死存亡之时,无论购买红夷大炮,或者引进制造、使用红夷大炮技术,都是奉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原则,对援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都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压制、警惕。
于是,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原拟大规模引进西方火器,全盘装备、整编、改革明军的计划,最终被国产化为“作坊模式”,被压缩山东登莱一隅。
最终,登莱这支装备葡萄牙先进武器的精锐火器部队,及军中的葡西军火技术人员,也都随登莱兵变,投奔清帝国而去……
转瞬,到了甲申之变,清军入关,即凭借数以百千计的红夷大炮、仿制火炮,轰隆隆向南碾压,无论闯军、明军,自然只能望风而逃。
这段历史,真相或与书本明清战争不太相容。
诚如孔有德向皇太极上书求降所言:
“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
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
有了远东最犀利、最现代化的红夷大炮,以及在葡萄牙军工技术帮助发展下的登莱军火生产技术,长期的军工建设和准备,满汉八旗清军如虎添翼,已经与明军、闯军拉开了实质性的军事代差。
换个角度去看,满清入关如此顺利,实赖明帝国海禁锁国之坚决。
历史上,明廷颟顸200余年,最终被满清轻松灭国,实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实上,明帝国自立国到灭亡,历史充分给予了明帝国与欧洲进行文化、军事、经济等等交流渠道和机会,同时,予以了200余年宽松时间。
然而,等到时间用完,明帝国颟顸依旧,迂腐故我,确属忤逆天意。
如此可见,明帝国轰然倒塌,实不足惜。
欢迎老友点击、联系流浪的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