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即使背了很多参考书,但在拿到题目的时候还是一脸懵,不知从何下手,过长的思考时间以及无厘头的答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考研专业课分数,“会拆题”成为我们可以拿分数的关键方法!
新传考研专业课是自主命题,试卷目前绝大部分都是手写答题纸的形式,阅卷自然都是人工阅卷,所以卷面整洁非常重要。具体来讲,整洁就是整体字体工整、笔迹清晰、行间距和字间距整体一致、上下左右尽量对齐,这是印象分。
其次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小标题”。文科答题从来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你的表述要围绕题干,语言要较为学术,要点必须清晰、有内容、有逻辑,切记不可直接乱套论文,尤其不可“乱拽学术新词”。作为阅卷老师,我一旦看到学生毫无自己的思考,直接搬运论文标题,或者故意用一些不知哪里搬来的“新词”把很简单的现象说的晦涩难懂,我顶多给三分之一的分数。
提醒新传考生,你们答题时一定要抛弃“标准答案”的想法,观点表达,文字创作是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小标题要有,但是必须言之有物,要点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千万不要为了“炫技”去搞一些空洞无物的学术名词。如果想训练答题,最快的方法就是多积累业界案例,多读一些表达清晰的论文,但是一定要学会论文中阐述问题的思维和表达,这样才能举一反三。
今天铎老师教大家拿到题目后具体如何拆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审题、定题、答题三步:(学姐会具体根据某些院校真题给大家分析)
本文目录: 1.审题,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2.定题,建立框架和选择素材 3.答题,根据框架素材形成思路
审题: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新传考研中审题究竟在审什么?铎老师认为大家需要做到三审:审数量,审题型,审题干。
数量和题型可以一起审,在审题时大概根据考试时间以及题目数量规划自己的答题时间,严格要求自己。铎老师建议名词解释每题预留5分钟左右,简答题每题预留15分钟左右,论述题和实务题每题预留20-30分钟(该时间仅供参考)。我们这两审其实可以在考前就完成,因为每个院校的题目数量和类型每年都是相对固定的,大家在备考目标院校时,可以着重浏览近5年的真题,熟悉每门专业课的出题的数量以及类型,提前计算好每部分的答题时间,通过考前的全套题目的模拟练习,形成答题习惯,考试可以对答题时间有更精准的把控。
审题干不像审数量和题型类型,我们只能在考场现场及时完成,所以这点需要大家掌握审题干的方法。在考前我们可以用目标院校历年真题来做训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拿到题目后,先通读一遍,划出题目的所有关键词,确定题目考查角度和知识点。以下面真题为例:
-
媒体融合10年来的特征与趋势(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440专硕真题)
这道题目题干较短,读完后我们划出这四个关键词:媒体融合、10年、特征、趋势。通过关键词可以确定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为热点专题“媒体融合十周年”,并且限定答题角度为特征与趋势,我们在答题时候需要注意不能写成影响角度,从而跑题。
这道题目有一个易错点,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候没有注意“十年”,可能只针对媒体融合的定义答题,会越答越抓不住重点,“媒体融合十周年的发展”为答题的关键,因此审题后必须在自己的答题中把每个关键词都包括进去。
再来看一道比较长的题干:
-
从国际传播视角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评估国际传播效果方案(北京师范大学2024年学硕829真题)
利用上述提到的方法,我们可以审题时划出关键词:国际传播视角、引号中的这句话、具体案例、评估方案。这道题目给我们限定了答题角度,所以答案内容从“国际传播”中检索,我们需要在答案中涵盖每一个关键词的要求,既使用国际传播角度,也要解释这句话,还要列举具体案例,最终给出方案,方案的答题话术例如“我们应该做….”,几者缺一不可。
02
定题:建立框架和选择素材
将新传考研“简单化”,我们会发现所有院校的新传真题都可以通过议论文的逻辑思维来答题:即审题后列出答题框架,进行观点阐述与素材补充,做到论点与论据结合,展现清晰的答题思路。
因此拆题的第二步需要在上述第一步审题后,建立明确的框架,这个框架我们可以写下来,或者就留在脑海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考试时会给我们发草稿纸,建议记忆力一般的同学拿到题目有灵感时,可以简单列出框架,我们答题也能心中有数。
-
以“智能传播时代提高媒体公信力的办法”这道题目为例
审题后大概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答题框架:
(1)确保信源的真实性
(2)打造多元媒介渠道
(3)完善媒体信息筛选机制
(4)提升受众媒介使用素养
这是一道典型的“方法”类型题,我们在答题前列答题框架,需要注重每个观点角度的不同,新传里面“方法”类题目可从信源、新闻传播者、媒介渠道和信息以及受众几个万能角度去思考。
03
答题:根据框架素材形成思路
建立框架只是答题的关键,想要达到字数要求必须找到论据去补充观点。论据包括两部分,观点阐释以及热点素材。热点素材根据题目的限定来搜索,需要大家考前每个专题都积累几个自己熟悉的案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考前必须背案例的原因)
以刚才的这道题目:“从国际传播视角理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评估国际传播效果方案(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学硕829真题)”为例,我们可以选择国际传播中的一个经典案例进行答题。
题目中如果要求我们举例,建议大家可以把案例写的详细些,如果没有明确提出,我们只是作为论据补充的话,案例概括性的写一下即可。
观点阐释需要大家平常练习即兴对一个观点展开论述的能力,因此建议大家背书不要背的太死,在背诵时就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话术,我们在定题时也可以思考:这道题目我背过没有?如果没有背过,跟我背过的哪道题目有些相似?我是否可以用我背过的话术来答题?
· 以“AIGC冲击和影响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结合实际谈谈理解。”(2024 年西北大学专硕 440真题)为例
因此铎老师建议大家背书时候多思考,然后考前通过真题的审题训练培养自己的答题逻辑,扩展思维,考场上才可以游刃有余。同时,建议大家考前可以买一些考研答题纸,做实战演练。有时候想和写下来是两回事,你感觉自己考试肯定能写出来,其实不一定,所以这步不能偷懒,同时我们在答题实战训练的时候也可以大家有一个“答多少”的概念,在考场上更有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尽管每年的试题看似都不一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都是那些固定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在拆题时需要转换身份,不要把自己想成一个答题的学生,以出题人的角度思考:这道题在考我们什么?我们需要怎么答?跳出题目本身,再进行拆题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