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年间,厄鲁特部族自相残杀,准噶尔贵族横行无忌,侵扰喀尔喀,抢掠青海,甚至将魔爪伸向西藏。

大、小和卓在南疆猖獗横行,清廷屡次示以招抚,奈何事与愿违。

这世间,总是刀剑比言语更有力。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清朝鏖战七十年,终将故土收回,迎来了新疆的完整归属。

此后,清廷不懈努力,施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天山南北终得安宁,繁荣再现。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西北狼烟起,君臣策马行

清朝自入主北京,到康熙二十年十月,耗费了整整三十七年的光阴,方才平定了“三藩之乱”。

大规模的反抗势力已被扫平,原本可以舒一口气了。

然而有件事,始终令大清的统治者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准噶尔部,亦称“准噶尔”,频繁在西部边陲纷扰制造动荡。

康熙九年,1670年,伊犁河谷那片平静的草原之上,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成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新领袖。

他自立为汗,开始四处吞并周边部落的领土,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一时间,整个天山南北为之颤抖。

到了康熙十七年,噶尔丹的野心越发膨胀,他不仅吞并了数个蒙古部落,还顺势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叫儿羌和哈密、吐鲁番这两座重要城池。

整个新疆东部地区,连同河西走廊的西端,全数落入他的手中。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清政府的势力无法伸展到这片土地。

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不再满足于西域的版图,亲率两万骑兵东进,席卷内蒙古。

驻防于当地的清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竟然让噶尔丹长驱直入,一路逼近到距离京城仅七百余里的地方。

此时的康熙帝,接到噩耗,心中震怒不已。

眼见形势紧迫,他连忙下令,命和硕裕亲王福全与和硕恭亲王常宁,分别赶往古北口与喜峰口,设防抵御噶尔丹。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几番苦战之后,清军终于在乌兰布通附近截住了噶尔丹。

那一场战斗打得噶尔丹心胆俱裂。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尚不足以与清朝的强大兵力抗衡。

于是,他一边向康熙帝假意投降,装作顺从,一边却在暗中积蓄力量,心中盘算着东山再起的时机。

野心这种东西,往往是藏不住的。

五年后,噶尔丹自认为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开始重新试探。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他先是在喀尔喀蒙古的土拉河与克鲁伦河附近游弋,四处劫掠。

当他发现清军并未对这些小动作过于在意时,便愈发放肆,掠夺的范围与力度不断加大。

喀尔喀蒙古的部落在他步步紧逼之下,几乎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纷纷派人向康熙帝求救。

康熙帝听闻此事,并未急于出兵,而是仔细权衡,权衡到万无一失时,才决定亲自领兵讨伐。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心中已有全盘计划,命大军兵分三路,誓要将噶尔丹一举歼灭。

五月初八,康熙帝率大军亲临巴颜乌兰。

噶尔丹远远望见清军的旌旗飘扬,知道此战难以力敌,连夜撤营,向西逃窜。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康熙帝不眠不休,连追五日,誓要将噶尔丹擒获。

可惜,粮草不济,追击至后方供应告急时,才无奈下令停下步伐。

五月十三日,清军西路大将军费扬古率领部队,在昭莫多与噶尔丹狭路相逢。

两军鏖战五个时辰,难分胜负。

费扬古深谙战机,组织精锐骑兵,绕过噶尔丹的主力部队,直袭后营。

噶尔丹措手不及,眼看后营大乱,粮草辎重尽失,马匹被掳走,无奈之下,只得继续仓皇西窜。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九月的草原,风声紧急,康熙帝再次披甲上阵,亲率大军,踏上了二度亲征的路。

一路上,清军势如破竹,不断收服噶尔丹部落的降兵,那些曾在噶尔丹铁蹄下受尽欺压的各地部落,见到康熙帝的号召,纷纷响应,群起反抗。

噶尔丹自知大势已去,仓皇逃亡,连自己儿子也顾不上带走,任凭他被抛在哈密,最终落入清军手中,成为康熙帝的俘虏。

次年二月,康熙帝再度下诏,决定第三次御驾亲征。

这次,他没有留任何余地,大兵压境,直指宁夏,将重兵部署于各地,誓要将噶尔丹斩草除根。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康熙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此时的噶尔丹,弹尽粮绝,数月未曾睡个安稳觉,手下的兵将更是如风中残叶般四散逃亡。

眼看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形势更加险恶,噶尔丹已是山穷水尽,最终,他在阿察阿穆塔台选择服毒自尽。

七十年风云,三朝终平定

康熙三度亲征,一时间平息了准噶尔的叛乱。

出乎康熙帝意料的是,继噶尔丹之后,准噶尔部迎来了更为凶狠的新首领——策妄阿喇布坦。

噶尔丹的死,不过是将权力的缰绳交到了策妄阿喇布坦手中。

这位侄子初时韬光养晦,在阿尔泰山以西低调放牧。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然而,策妄阿喇布坦暗中积蓄力量,待兵强马壮之后,便迅速展开扩张的图谋。

康熙五十六年,策妄阿喇布坦大举进攻,成功占领了拉萨城。

消息传至康熙耳中,这位年迈的帝王未作丝毫犹豫,迅速下令发兵剿灭。

然而,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出乎他的预料,准噶尔将领策凌敦多布用诱敌深入之计,使清军陷入险境,最终惨败,损失惨重。

次年,康熙再度发兵,这一次,他依靠西藏当地人民的支持,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步步为营,终于将策凌敦多布等人赶出了西藏。

然而,胜利的消息尚未传到康熙耳中,这位帝王便已驾崩。

继位的雍正帝面对西北的局势,自然心中充满怒火与怨恨。

而此时的策妄阿喇布坦,与和硕特蒙古的罗卜藏丹津勾结一气,在西宁等地大肆掠夺,烧杀抢掠,肆意妄为。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雍正帝见此形势,怒不可遏,立刻以此为由,挥师出征,誓要平定这股祸乱的源头。

雍正元年十月,秋风渐起。

雍正帝不再耐心等待,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次年又点将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兵锋所指,直向西北,征讨那不安分的罗卜藏丹津。

这场战事来得迅猛且决绝,罗卜藏丹津还未曾挥起刀枪,已仓皇逃向准噶尔部,投靠了噶尔丹策零,以求苟延残喘。

1727年,策妄阿喇布坦去世,噶尔丹策零继位。

这位新上任的首领,并未甘心将罗卜藏丹津双手奉上。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雍正帝亲自下诏索要,不料却遭拒绝。

雍正帝怒不可遏,立即着手筹备大军,意欲亲自挥师出征。

雍正七年,仓促之间,西、北两路大军整装待发,讨伐噶尔丹策零。

世事难料,北路军行至和通泊时,意外遭遇惨败,损失惨重,狼狈不堪地撤兵。

噶尔丹策零仗着这一胜,越发猖狂。

他不但不反思,反而高调炫耀战果,甚至对喀尔喀蒙古的部落进行了地毯式搜刮,掠夺财物,野心昭然若揭。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雍正帝虽败,却未失智。

他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布置棋局。

他联合喀尔喀蒙古的土谢图郡王额驸策凌等地方势力,共同抗敌。

这次,局势显然不同,喀尔喀蒙古人民同仇敌忾,士气如虹。

在额尔德尼昭,清军抓住了关键的机会,猛然出击,给予了噶尔丹策零一记重创。

噶尔丹策零狼狈不堪,只得引兵远遁,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最终,他不得不低下那骄傲的头颅,向雍正帝提出了罢兵议和的请求。

雍正帝深知大清的国力尚未完全强大,无法支撑一场持久而大规模的远征,因此,他答应了噶尔丹策零的请求,暂时偃旗息鼓。

几年后,雍正帝驾崩,将一个充盈的国库与未竟的西北之志一并交到了乾隆帝手中。

乾隆十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部内乱四起,汗位争夺战愈演愈烈。

经过七年的动荡,部落贵族达瓦齐凭借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帮助,终于坐上了汗位。

权力带来的矛盾迅速发酵,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之间因土地划分问题矛盾升级,最终爆发了公开冲突。

实力悬殊,阿睦尔撒纳不是达瓦齐的对手,只得率部东行,退守至喀尔喀蒙古的地界。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迫于形势,他派人前往京城,向乾隆帝求援。

乾隆帝是个聪明的皇帝,见到阿睦尔撒纳,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乾隆十九年冬,北风呼啸,草原上一片肃杀。

乾隆帝此时已然看透准噶尔部的内乱,决定趁其分裂之机,一举征服。

这场战争的序幕在十二月掀开,乾隆帝一声令下,任命定北将军班第与阿睦尔撒纳为先锋,兵自乌里雅苏台出发。

定西将军永常与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尔则领兵从巴里坤进军,兵分两路,合围准噶尔首领达瓦齐。

达瓦齐虽心怀大志,奈何手中无足够兵马,形同空有虚名。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清军一出,他心知难以硬拼,便仓皇逃往伊犁西北。

次年五月十四日,班第等人的部队悄然逼近伊犁,直至达瓦齐大营,浓重的夜色中,清军先派出阿玉锡率领二十余名精锐战士,趁着黑暗偷袭营地。

达瓦齐的士兵在睡梦中突然听得马蹄声四起,不知来了多少敌人,顿时一片混乱,互相踩踏、四散而逃。

等天色微亮时,尘埃落定,竟有五千余人已举手投降。

达瓦齐自知无力回天,仓皇逃亡,带着仅余的两千人匆匆向西而去。

不久,他逃至喀什噶尔与乌什交界处,终被乌什的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双手奉上,送至乾隆帝面前。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乾隆帝闻报,龙心大悦,命阿睦尔撒纳去伊犁接手达瓦齐的残部。

谁知,这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本就是一丘之貉,表面上顺从清廷,暗地里却野心勃勃。

到了伊犁之后,阿睦尔撒纳竟敢派人监视自己的上司班第将军,图谋不轨。

事情败露后,他索性破罐子破摔,不仅拒绝了乾隆帝召他进京解释的诏命,还大摇大摆地拉起一支队伍,公开反叛。

八月二十三日,阿睦尔撒纳率兵突袭伊犁,措手不及的班第将军手下人马稀少,只得带着亲随仓皇出逃。

天命不佑,逃至乌兰图库勒时被叛军追上,班第自知无路可退,自刎而亡。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阿睦尔撒纳攻占伊犁,劫掠了足够的粮草,战意高昂,接着一路东进,占据了巴里坤以西的大片地区。

乾隆闻听班第自杀,愤怒如雷霆,痛斥阿睦尔撒纳背信弃义,迅速下旨筹备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任命熟谙蒙古事务的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为定边将军,率大军自巴里坤出发,进军阿睦尔撒纳腹地。

成衮扎布心中早有一腔旧怨,喀尔喀蒙古被准噶尔欺压数十年,他此番誓要为班第报仇雪恨。

清军势如破竹,一路连战连捷,令那些曾与准噶尔部交好的部落纷纷噤若寒蝉,不敢再对阿睦尔撒纳施以援手。

眼见孤立无援,阿睦尔撒纳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逃到了沙俄境内。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心中抑郁成疾,次年便因痘病而亡,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

乾隆帝击溃叛军后,深知大清在西北的统治需得更加巩固,于是下令自巴里坤至伊犁沿途设立堡垒、关卡,派兵驻扎,屯垦戍边,定期游弋巡查,由伊犁将军统领。

至此,准噶尔贵族的叛乱,终被清朝彻底平定。风沙漫天的草原,在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战火洗礼后,终归一片安宁。

旧土焕新疆

中国历史上,自汉至清中晚期,今日之新疆天山南北,广袤的区域皆称作西域。

自汉武帝开疆拓土,这片沙漠、绿洲、雪山,便正式纳入中原版图。

从那时起,西域之地,无论远近,皆是天朝脚下,虽隔着茫茫戈壁,但每一朝王朝,心里都装着这块“故土”。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只不过,兴衰更替间,朝代对西域的管控时紧时松,或用兵,或怀柔,远观近守,时而施以怀柔,时而兵戎相见。

西域对历代王朝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疏时如游丝,密时如铁索,中央王朝的手总能不远不近地搭在那片土地上。

不论如何动荡,每一个朝代都未曾放下这片地区。

清代,随着准噶尔叛乱的平定,西北的国界终得确定。

清廷下定决心,将这片古老的土地更加紧密地纳入其统治体系中。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将军府成为那片土地的统治中枢。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西域之名自此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新疆,故土新归。

平定准噶尔,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实则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非同小可。

乾隆帝挥师西征,绝非好战,而是不得不为的国家大计。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

平定准噶尔,不是什么满、准之战,也绝非两个民族间的对立,而是清廷代表国家意志,击碎地方割据势力的必然之举。

在分裂与割据的威胁面前,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者,都不会坐视不管,任由国家四分五裂而不作为。

参考资料:

清代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部战争述评朱诚如

新疆问题的根源,竟是清朝一场七十年血战!清朝与准噶尔的生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