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上新闻单元是六篇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单元导读中说:

学习本单元,要结合历史背景研读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体验;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

显然,分号前的内容是“人文目标”,分号后的内容“工具目标”。“人文目标”的达成必以理解作品为前提;理解作品,那么,作品的风格特点、写作技巧、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都是很好的切入口。

从文体上说,这六篇文章有开幕词,有回忆录,有新闻;但从内容上说,都是中国的“重要时刻”,因此,可以说,都是“饱含深情”的,只不过因文体不同,这些情感的表达或隐或显罢了。另外,它们多是记叙性文字,多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所以,这个单元我提炼的两个大概念是:情理结合与事义相生。

所谓情理结合,就是指写作中情感与理性的交织。拿《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来说,其标题就是情理结合的典范。首先,不列颠尼亚的表层意思当然是指不列颠尼亚号舰艇,“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指不列颠尼亚号搭载英国查尔斯王子与彭定康驶离维多利亚港。其次,它的深层意思则丰富的多。

不列颠尼亚(英文Britannia),是罗马帝国对不列颠岛的古意大利语称呼,后据此设立不列颠尼亚行省。被罗马人神化后衍生为不列颠女神,后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是英国的别称和敬称。

英国有一首爱国歌曲《统治吧,不列颠尼亚》(作词者:詹姆斯·汤姆森,由托马斯·阿恩于1740年作曲)。歌词写道:“当英国第一次接受上天的号令,从蔚蓝的大海里崛起,这就是这片土地的宪章,守护天使唱出了这样的旋律:统治吧!不列颠尼亚!统治这片海洋!不列颠人永远都不会被奴役。……”《别了,不列颠尼亚》与之相呼应,宣告其殖民统治的破产,暗含讽刺意味。

另外,“不列颠尼亚号”游轮,1954年1月11日首航。是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艇。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选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参加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驶离维多利亚港湾。1997年11月退役。一语双关。船走了,船也要寿终正寝退役了,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也要完结了。

事义相生中的事是指典型事件,义是指普遍道理,用这两点来表现人物品格,就是事义相生。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来说,它就是经典的事义相生的文本。我们通过下面的表格就看得很清楚:

讲解完课文,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目:

以本单元所学课文为例,说明写作中如何做到“情理结合”或“事义相生”?

我们看看同学们写得怎么样?
庄依萱同学的“情理结合”分析:

罗晓妮同学的“事义相生”分析:

最近读黄华伟老师的一篇文章——《何为“必备知识”》。他认为,没有具体情境,就无所谓必备知识,我深以为然。所以我认为,语文学科只有确定了“关键能力”,才有所谓必备知识;不谈关键能力,就无所谓必备知识。通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在培养这个能力的过程中,要把这首诗理解透彻,则有一些必须知道的知识,是为必备知识。如果不需要培养某能力,单纯的掌握某个文本是没太大意义的。完全不知道《梦游天姥吟留别》,恐怕高考语文的得分也未必会低多少。既然单纯掌握《梦游天姥吟留别》文本没有意义,那么,关于此诗的一系列所谓“必备知识”也就没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想通过某个文本让学生掌握某种能力的时候,学习这个文本才有意义;学习这个文本有意义的前提下,才有这个具体文本衍生出来的必备知识。

知识无限,能力有尽。语文学科只有抓住关键能力狠狠训练,才是王道。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教研副主任,语文教师,王涛语文团队核心成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在河北、河南、重庆、广东各地举办线下讲座数十场。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100,000 次,担任北师大出版社《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副主编。策划撰写《读史记——学好文言文》等语文教辅书籍二十余种,参编《高考蓝皮书(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