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毛主席的诗词,把歌咏、悼念和赠送人的诗词收拢一下,大约20首(时间原因,之后详细记录每一首)。就着下班前一点时光,写写感悟。
自勉联,是1914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时候题联自勉的,强调一个恒字,反对不顾健康的苦读书,反对一时猛用功的瞎读书,我想起来初中时候读到的:苦读书不如好读书,好读书不如乐读书。直到中年才知道乐读书的妙处,体味过思维带来的曼妙感受,绝不会在瞎忙乎中耽误读书时间。至此,工作依然成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上好途径,心思更加纯粹简单,何事可激起波澜?
悼七个同学,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沉痛感受和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虽然时白话写出,但通俗明了。清华倡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回响在脑海中,健康是根本,可是很多时候加班熬夜生气争吵都弥漫在周围,年轻时候我喜欢劝说别人,中年不惑之后我只乐意看着这些,劝不住的,真理的光芒太盛会灼伤双眼,人们不会直视它,并非人们不懂,而是不愿意。当人更为真实真切地感受过死亡,会激发出一种对自己的怜惜和爱护,生气不过是无奈的表达,争吵更是对无奈的无力,加班熬夜虽然不愿,却委屈自己就活着,也算是不会爱惜自己了。这些对现实的无奈无力都源于自我认知的不深刻不透彻,对现实外部力量和习惯的低头和妥协。或者说这本身就是现实老师上的一堂课,教你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做出选择。今天的思绪扯得太远,拉回来继续读诗词。
五古 挽易昌陶,七古 送纵宇一郎,都是写给求学时侯的朋友,恰同学少年时光,是那么意气风发,曾经的高谈阔论,毛主席竟然都实践和实现了。杂言诗 八连颂 和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是歌颂战士们的,人民领袖的人民本为和人民情怀尽显纸面,对人民的凝聚和情感的激荡将远超于文字。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赠叶剑英同志和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都是写给党内同志和革命战友的,每一首随用词不同,风格有异,但涌动的是对同志的赞美和鼓舞,领袖的力量在于可以抓住本质和直击人心。想具备这样的力量,先要读书做事撑大自己的胸襟,扩展开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的价值和长度又岂在具体的年龄和位置。也如冯契先生的哲学:转识成智,化智为德!莫名安静下来,听世界万物的歌声。
挽续范亭同志,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挽杨十三先生和挽葛太夫人,是缅怀纪念党外友好人士,都是人中豪杰,歌颂的词语也是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念所在。续范亭是加入过同盟会、国民党的认识,一直在抗日救亡的战斗中,遗书中申请入党,后被追认。戴安澜将军是黄埔三期高材生,参加国北伐,长城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桂南会战,后来赴缅甸增援而牺牲。杨十三先生是河北人,抗战后一直投身民族解放,组织民众武装抗日,去世后毛主席送了挽联。葛太夫人是葛剑豪,以为传奇女性,蔡和森和蔡畅的母亲,1914年带着全家赴长沙求学,自己也读书,1918年53随同女儿和向警予赴法国勤工俭学。三幅挽联都文字简洁,含义丰富,寓意深厚,作者功底了得啊!七绝二首 纪念鲁迅先生八十寿辰,毛主席对鲁迅先生评价极高,引为知己。年少时候读鲁迅觉得文字清洁,不懂的地方就会去看历史相关事件,导师很少和同学们一样读不懂的感受,反而很喜欢语言的精炼中摩擦出来的那种金属质感,我一直很喜欢鲁迅先生的文字,每每读起来都有一种触摸一块经典款的机械表的感觉,不知为何。那种刚硬其实很式温柔,一种规则美中浸透着柔美秀丽,很让人回味。十年前看到李书磊的文字,唤醒了这种感受,但不同的是,底色是柔美中的刚强感。
七绝 刘蕢,七绝 屈原,七绝 贾谊,七律 贾谊,是诵念古代先贤的,刘蕢是毛主席读旧唐书时写过批注:起特奇,这位中唐人杰,博学善文,直言时弊,终身不受大用。屈原和贾谊都是人所共知的人物,屈原是言语文字可杀人的,又给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汗颜自己从未真正读过他的文字,应该读读,如同娃建议的那样:这把年龄的人正好安静地读经典文字。好的,听话的人儿有书看。贾谊是少年天才,出手的都是大作佳作,那文字恣意汪洋,读着就热血沸腾。
读经典,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