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知识点名称(细目/节)

一、贫血

1.概述

2.缺铁性贫血【相关】

二、白血病【相关】

1.急性白血病

2.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三、出血性疾病

1.概述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

            
  RBC红细胞          
  WBC白细胞          
  N中性粒细胞          
  Plt血小板          
  Ret网织红细胞
   

  

  

            
  

  

  贫血          
  
概论          
  贫血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贫血常是一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          
  
         
  红细胞是携氧的工具,将肺毛细血管内的氧输运至全身组织的毛细血管,并将组织中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输送至肺。          
  代偿功能包括:          
  ①组织增加氧的摄取;          
  ②器官组织中血液重新分布;          
  ③心搏出量增加;          
  ④肺功能的代偿;          
  ⑤红细胞生成功能的增强。          
  
   

         
  
一、诊断标准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定为:          
  成年男性HGB<120g/L,RBC<4.5×10
12/L及Hct<0.42;          
  成年女性HGB<110g/L,RBC<4.0×10
12/L及Hct<0.37;          
  孕妇贫血定为HGB<100g/L,Hct<0.3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举例

大细胞

>100

>32

0.32~0.35

巨幼细胞贫血、MDS

小细胞

<80

<26

<0.32

缺铁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铁粒幼贫血

正细胞

80~100

26~32

0.32~0.35

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分类          
  
(一)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细胞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          
  2)红系祖细胞异常: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引起的贫血。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1)骨髓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          
  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所致贫血:T/B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3)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肾功能不全、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病等均可因产生EPO不足而导致贫血;肿瘤性疾病或某些病毒感染诱导机体产生造血负调控因子,抑制造血导致贫血;慢性病性贫血。          
  4)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贫血: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再生障碍性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1)叶酸或维生素B
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性贫血: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1)内源性          
  1)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获得性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3)珠蛋白合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          
  (2)外源性          
  1)机械性: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化学、物理或微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性溶血,大面积烧伤,感染性溶血。          
  3)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增多:脾功能亢进。          
  
3.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二)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1.增生性贫血 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2.增生不良性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CD
8T细胞攻击造血干细胞(氯霉素)          
  1.免疫疾病;          
  2.三系少、网织红少,但淋巴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多;          
  3.重型再障:Ret<15×10
9/L、N<0.5×109/L、Plt<20×109/L;          
  4.无淋巴结肿大、无肝脾大、未见巨核细胞;          
  5.治疗:雄激素(司坦唑醇,康力龙)、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          
  
补充: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寿命缩短          
  ◇血管外是脾脏和骨髓,如温抗体、遗传球          
  ◇血管内严重(酱油尿、休克),如输血、冷抗体、PNH

1.蚕豆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G6PD)

生活注意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血管内;CD55、59;Ham试验

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脾切除

3.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渗透脆性增加;膜异常

脾切除显著疗效

4.自身免疫性溶血

Coombs试验阳性,狼疮

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脾切除

  (三)根据血红蛋白浓度分类          
  极重度<30g/L;重度60g/L;中度90g/L;轻度120g/L。

         
  
三、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情况;总血容量改变的程度;上述两种因素发生发展的速率;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贫血的临床表现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发生的速度相关,以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一)一般表现 疲乏无力是最多见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          
  
(二)心血管系统症状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分严重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查体可以有心脏扩大,心尖部出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三)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耳鸣、易倦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维生素B12缺乏时可有麻木、感觉障碍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四)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恶心较常见。舌炎、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病人。          
  
(五)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尿比重降低。部分病人可有蛋白尿、月经失调和性功能减退。          
  
(六)其他 有时伴发低热,可能与贫血的基础代谢升高有关。溶血性贫血常伴有黄疸。血管内溶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和高血红蛋白血症,可伴有腹痛、腰痛和发热。

         
  
四、诊断步骤          
  贫血的诊断步骤可分三步:          
  (一)确立贫血的诊断。          
  (二)明确贫血的类型包括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增生性贫血或增生减低性贫血)分类以及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三)病因学诊断。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Hb,RBC,MCV,MCHC,MCH,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血小板计数。周围血涂片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          
  
2.网织红细胞计数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骨髓检查 骨髓细胞形态、铁染色等。          
  
4.其他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检查。

         
  
六、治疗原则、输血指征及注意事项          
  
(一)贫血的治疗原则 除针对原发病进行病因治疗外,缺铁性贫血者用铁剂治疗,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者补充维生素B12或叶酸,肾性贫血者用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机制发生的贫血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环孢素A;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进行骨髓移植。          
  
(二)输血的指征 急性失血性贫血(血容量减少大于30%)、慢性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          
  
(三)输血的注意事项 宜推广成分输血;注意输血并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有时输血会诱发溶血,必要时可输洗涤红细胞。

  缺铁性贫血          
  铁是生命体的重要元素,为血红素合成所必须。体内铁缺乏可分为三个阶段:体内储存铁耗尽(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最后发生缺铁性贫血(IDA)。          

         
  一、铁代谢          
  (一)铁的来源          
  1.来自食物,正常人每天从食物中吸收的铁量1.0~1.5mg、孕妇2~4mg。          
  2.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每天制造红细胞所需铁20~25mg。          
  (二)铁的吸收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食物中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          
  (三)铁的转运 借助于转铁蛋白,生理状态下转铁蛋白仅33%~35%与铁结合。血浆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的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浆铁除以总铁结合力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四)铁的分布 正常成年人体内含铁量男性为50~55mg/kg,女性为35~40mg/kg。血红蛋白铁约占67%,肌红蛋白铁约占15%,贮存铁占29.2%,组织铁、含铁酶则含量甚低。          
  (五)铁的贮存 有两种形式: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前者能溶于水,主要在细胞质中;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变性的铁蛋白。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等处。          
  (六)铁的排泄 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出汗、皮肤细胞代谢亦排出少量铁。正常男性每天排铁0.5~1.0mg,女性1.0~1.5mg,哺乳每天可排泄1mg铁。

  

贮存铁

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功能铁

肌红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

先减少

铁蛋白

先回升

网织红细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铁摄入不足和需要量增加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大,补充不足易造成缺铁。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 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三)铁丢失过多 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等。

         
  
三、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二)贫血表现 常见症状为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减退等。          
  (三)
组织缺铁表现 IDA黏膜损害较常见,易出现口炎、舌炎、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 Vinson征)及外胚叶组织营养缺乏表现为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或匙状甲等,以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发生异食癖。缺铁引起的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衰。          
  
         
  

         
  
四、实验室检查          
  (一)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体积较小,并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MCV、MCH、MCHC值均降低。          
  (二)骨髓铁染色
骨髓小粒中的铁称细胞外铁,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称细胞内铁或铁粒幼细胞。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          
  (三)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          
  (四)血清铁蛋白 是体内贮备铁的指标,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依据。          
  (五)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当幼红细胞合成血红素所需铁供给不足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值升高,一般>0.9μmol/L(全血)。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                    
中央淡然区扩大

骨髓象

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                    
骨髓增生活跃、核老浆幼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病史,红细胞形态(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蛋白和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检查及骨髓铁染色做出诊断。铁剂治疗有效也是一种诊断方法。确诊后必须查清引起缺铁的原因及原发病。          

         
  六、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治疗IDA的原则是:根除病因,补足贮铁。          
  (一)病因治疗 尽可能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如:恶性肿瘤者应手术或放化疗等。          
  (二)补铁治疗
首选口服铁剂。          
  
常用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铁剂应选择含铁量高,容易吸收,胃肠道反应小的铁剂。          
  
疗效评价: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上升达高峰,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再服药4~6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常用注射用铁剂为右旋糖酐铁,深部肌肉注射,其指征为:          
  
①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          
  
②消化道吸收障碍;          
  
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④妊娠晚期、手术前、失血量较多,急需提高血红蛋白者。

缺铁性贫血

血清铁

铁蛋白

铁饱和度

总铁结合力

游离原卟啉

  治疗:          
  网织红细胞↑  血红蛋白↑  铁蛋白↑          
  5~10天高峰→ 2月正常→再4~6月正常

  观察有无贫血,最可靠的查体部位是                    
  A.睑结膜、指甲及口唇                    
  B.耳廓皮肤                    
  C.面颊、皮肤及上腭黏膜                    
  D.颈部皮肤及舌面                    
  E.手背皮肤及口腔黏膜

『正确答案』A

  慢性失血性贫血的外周血实验室检查特点是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D.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E.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确答案』B

  常见贫血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面色苍白                    
  B.活动后心悸                    
  C.头晕                    
  D.乏力                    
  E.皮疹

『正确答案』E

  女,36岁。乏力,头晕,Hb 64g/L,检查提示红细胞体积减少,中间淡染区扩大。则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                    
  B.血液内转铁蛋白增加                    
  C.骨髓内铁没有变化                    
  D.总铁结合力增强,铁蛋白减少                    
  E.总铁结合力增强,铁蛋白增加

『正确答案』D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不符合的是                    
  A.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下降                    
  B.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C.总铁结合力升高                    
  D.血清蛋白低于正常                    
  E.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升高

『正确答案』A

  缺铁性贫血患者因组织缺铁而发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口腔炎、舌炎                    
  B.匙状甲                    
  C.吞咽困难                    
  D.头晕、乏力                    
  E.皮肤干燥、皱缩

『正确答案』D

  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有效的最早期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增高                    
  B.血红蛋白升高                    
  C.骨髓细胞外铁增多                    
  D.红细胞总数升高                    
  E.网织红细胞升高

『正确答案』E

  下列疾病中,骨髓有核红细胞出现“核老浆幼”现象的是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急性红血病                    
  C.缺铁性贫血                    
  D.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                    
  E.再障

『正确答案』C

  女性,18岁。1年来逐渐面色苍白,无力,检查: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5.0×109/L,血清铁400μ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感染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C

  关于铁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铁吸收减少                    
  B.植物食品铁较动物食品铁易吸收                    
  C.大量饮茶可增加食物中铁的吸收                    
  D.二价铁较三价铁易吸收                    
  E.维生素C不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

『正确答案』D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                    
  D.再障                    
  E.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A

  诊断缺铁性贫血铁减少期的敏感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血红蛋白                    
  C.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D.转铁蛋白饱和度                    
  E.血清铁

『正确答案』A

  女,30岁。乏力、头晕伴月经过多半年。化验:Hb 60g/L, RBC 3.1×1012/L,WBC 7.3×109/L,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该患者最可能的化验结果是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降低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D.血清铁增高,总铁结合力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降低                    
  E.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降低

『正确答案』C

  男,45岁。便血、面色苍白3个月,血常规Hb 60g/L,MCV 72fl,MCHC 27%,WBC 8.0×109/L,Plt 138×109/L,网织红细胞0.025。最可能出现的特有临床表现是                    
  A.皮肤瘀斑                    
  B.匙状甲                    
  C.酱油色尿                    
  D.巩膜黄染                    
  E.肝、脾肿大

『正确答案』B

  女,20岁。头晕、乏力1年。实验室检查:Hb 70g/L,RBC 3.0×1012/L,WBC 4.1×109/L,Plt 200×109/L,血清铁蛋白4μ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病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地中海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确答案』C

  女,20岁。头晕、乏力3个月,加重1周。近期月经量多。查体: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5×109/L,中性粒细胞0.20,淋巴细胞0.80,网织红细胞0.001,血小板11×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白血病                    
  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巨幼细胞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正确答案』C

  男,26,乏力,间断鼻出血3周,既往体健,查体:T 36℃,面色略苍白,双下肢可见数个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巩膜无黄染,舌尖可见血疱,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RBC 2.3×1012/L,HB 70g/L,WBC 2.9×109/L,分类N 0.30,L 0.65,M 0.05,PLT 22×109/L,网织红细胞0.001。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最重要的检查是                    
  A.血清铁和铁蛋白测定                    
  B.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
12测定                    
  C.多部位骨髓穿刺                    
  D.血细胞CD
55、CD59测定                    
  E.Coombs试验

『正确答案』C

  女,25岁,双手关节肿胀疼痛2个月,发热伴胸痛1周,查体:见口腔溃疡,血常规:血WBC 21.1×109/L,Hb 90g/L,PLT 65×109/L;尿蛋白(++),RBC(++);胸部X线片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肾小球肾炎                    
  C.结核性胸膜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E.类风湿关节炎

『正确答案』D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急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

细胞分化

停滞在较早阶段

停滞在较晚阶段

分类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1-3)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
0-7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一、分型          
  
(一)FAB分型          
  
1.LL分为三个亚型          
  (1)L
1型:原始和幼稚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μm)。          
  (2)L
2型:原始和优质细胞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μm)。          
  (3)L
3型(Burkitt型):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胞浆内有许多空泡。          
  
2.AML分为八个亚型          
  (1)M
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可呈阳性。          
  (2)M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90%以上,至少3%细胞MPO(+)。          
  (3)M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原始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单核细胞<20%,其他粒细胞≥10%。          
  (4)M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30%。          
  (5)M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占NEC的>30%,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单核细胞>20%。          
  M
4E0:除上述M4型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在NEC中≥5%。          
  (6)M
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30%,且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原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7)M
6(急性红白血病):骨髓中非原始细胞≥30%,幼红细胞≥50%。          
  (8)M
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阳性。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常以高热、感染、出血为主要表现,缓慢者以贫血、皮肤紫癜、拔牙后出血起病。          
  
(一)贫血 常为首发表现,进行性加重。          
  
(二)发热 白血病本身虽然可以发热,但是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三)出血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M3易并发DIC。颅内出血是常见死亡原因。          
  
(四)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多见于ALL。          
  2.骨和关节疼痛和压痛,常有胸骨中下段压痛。          
  3.粒细胞肉瘤(绿色瘤)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          
  4.齿龈和皮肤浸润以M
4和M5多见。          
  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多见于ALL,常为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          
  6.睾丸浸润多见于ALL,为仅次于CNS-L的髓外复发根源。

         
  
三、血象和骨髓象特征          
  
(一)血象 白细胞可升高、正常或降低。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有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低于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外周血分类幼稚细胞增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始细胞≥30%(FAB分型标准)或≥20%(WHO分型标准),可出现裂孔现象。少数病人呈低增生性白血病。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常有形态异常,Auer小体见于AML。

         
  
四、细胞化学染色在分型中的意义

ALL(淋)

AML(粒)

M5(单)

氧化物酶(MPOPOX

(-)

(+~+++)

(-)、(+)

糖原染色(PAS

阳性

(-)、(+)

(-)、(+)

特异性酯酶(NSE)

(-)

(-)、(+)

阳性,可NaF抑制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增加

减少或(-)

正常或增加

  吉林吃汤圆;单身汉被姊妹拿下俯首称臣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防治感染、纠正贫血、控制出血、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维持营养。          
  
(二)化疗 早期、联合、足量、分阶段(诱导缓解、巩固强化、维持治疗)。完全缓解(CR)指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其标准:          
  ①骨髓象:原始细胞≤5%,红系、巨核正常。          
  ②血象:Hb≥100g/L(男),或≥90g/L(女和儿童),WBC正常,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
9/L,Plt≥10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③相关的症状及体征消失。PR为1~2项未达标,NR为三项均未达标。          

         
  六、常用化疗方案          
  (一)ALL VP方案(长春新碱、泼尼松),儿童缓解率80%~90%,成人50%。成人常用VDP方案(VP+柔红霉素)或VDLP方案(VDP+门冬酰胺酶)。          
  (二)ANLL 标准诱导缓解方案为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此外还有HA方案(三尖杉碱+阿糖胞苷)。M
3(APL)使用全反式维A酸和(或)砷剂治疗。

         
  
七、CNSL防治          
  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甲氨蝶呤鞘内注射。此外可用颅脑脊髓放射治疗。          

         
  八、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征          
  第一次完全缓解期,有HLA相合供者的成人ALL,高危型儿童ALL,除M
3之外的AML。病人年龄50岁以下。如无合适供髓者可选择自体骨髓移植(ABMT)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

AML(急粒)

AML-M3急性早幼粒:DIC、Auer成堆、PML-RARA、t(15,17)                    
AML-M
5急性单核:牙龈肿痛

DA、M3全反式维A酸

ALL(急淋)

L1:小细胞                    
L
2:大细胞                    
L3:大细胞+空泡

VP、DVLP

CML(慢粒)

巨脾、BCR/ABL、t(9,22)、Ph染色体

羟基脲、伊马替尼

  急粒——DA、IA方案——M3全反式t(15,17)早幼粒Auer小体、DIC出血          
  巨脾,慢粒,BCR/ABL,羟基脲、伊马替尼,t(9,22),Ph          
  打屁股的丽丽带bra救二儿子,一枪一马进费城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胸骨压痛+POX阳性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胸骨压痛+淋巴结肿大+糖原PAS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胸骨压痛+Auer小体+PML/RARA+t(15,17)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胸骨压痛+牙龈+非特异性酯酶Na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巨脾+Ph+BCR/ABL+t(9,22)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HA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VDL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VP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全反式维A酸

中枢神经

甲氨蝶呤 MTX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羟基脲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一、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          
  
1.年龄 都可发病,以中年最多,起病缓慢。          
  
2.脾大 以脾大最突出,可呈巨脾。          
  
3.白细胞显著增高 常>20×109/L,WBC极度增高时(>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血象分类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居多。原始粒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4.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 粒/红明显增高,以中性中晚幼和杆状粒细胞居多。原始粒细胞<10%,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活性明显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6.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二、Ph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标记          
  90%以上病人白血病细胞中有Ph染色体,t(9;22)(q34;q11),9号染色体长臂上c-abl原癌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集中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三、临床分期          
  可分为三期。          
  
(一)慢性期 病情稳定。          
  
(二)加速期 发热,体重下降,脾进行性肿大,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慢性期有效的药物失效。嗜碱性粒细胞增高>20%,血或骨髓细胞中原始细胞>10%。除Ph染色体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三)急变期 临床表现同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或原淋+幼淋>20%,一般为30%~80%;外周血中原粒+早幼粒>30%,骨髓中原粒+早幼粒>50%;出现髓外原始细胞浸润。慢粒急变多数为急粒变,也可转为急淋,少数转为M4、M5、M6、M7

         
  
四、诊断及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要点          
  
(一)诊断 根据脾大、血液学改变、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可作出诊断。          
  
(二)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要点          
  1.并发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          
  2.脾大不如慢粒显著。          
  3.WBC一般不超过50×10
9/L。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见中毒颗粒。RBC、Plt大多正常。          
  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反应增强。          
  5.Ph染色体阴性。          
  6.病因消除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除。          

         
  五、治疗          
  
(一)分子靶向治疗 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慢性期400mg/d、加速期600mg/d、急变期600~800mg/d。          
  
(二)化学治疗          
  
1.羟基脲 周期特异性抑制DNA合成,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常用剂量3g/d,分2次口服,待白细胞减至20×109/L左右时,剂量减半,降至10×109/L时,改为小剂量(0.5~1g/d)维持治疗。          
  
2.α-干扰素(INF-α) 起效慢,常用剂量300万~500万U/(m2·d),每个月连用10天。          
  
(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目前根治慢粒最有效的方法。45岁以下病人有HLA相合同胞供髓者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加速期、急变期或第二次缓解期疗效差。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老年,男女比例2:1,CLL起病缓慢,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往往因血象检查异常或体检发现淋巴结或脾肿大才就诊。          
  
1.一般表现 早起症状常见疲劳、乏力、不适感,随着病情进展而出现消瘦、发热、盗汗等,晚期因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宜并发感染。          
  
2.淋巴结和肝、脾大 60%~80%患者淋巴结肿大,颈部、锁骨上部位常见。          
  
3.自身免疫表现 合并免疫功能异常,伴发AIHA、ITP。          
  
4.其他 小部分患者有肾病综合征、天疱疮、血管性水肿等副肿瘤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50%,绝对值≥5×109/L,以小淋巴细胞为主。Coombs试验可(+)。          
  
(二)骨髓象 淋巴细胞≥40%,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三)免疫分型 多为B淋巴细胞标志,CD5(+),CD19(+),CD23(+),CD27(+),CD43(+);SmIg、CD20弱阳性;FMC7、CD22、CD79b弱阳性或阴性;CD10阴性。          
  
(四)细胞遗传学 常规核型分析仅40%~50%的CLL患者伴染色体异常,13q最常见。          
  
(五)分子生物学 50%~60%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VH)体细胞突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按IWCLL标准:          
  ①CLL时淋巴细胞绝对值>5×10
9/L且至少持续3个月,具有CLL免疫表型特征;或②虽然外周淋巴细胞<5×109/L,但有典型骨髓浸润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及典型的CLL免疫表型特征,均可诊断为CLL。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呈多克隆性和暂时性,淋巴细胞计数随感染控制可逐渐恢复正常。          
  
2.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侵犯骨髓的小B细胞淋巴瘤与CLL易混淆,其细胞形态、淋巴结及骨髓病理、免疫表型特征及细胞遗传学与CLL不同。          
  
3.毛细胞白血病 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脾大,淋巴结肿大不常见,易于鉴别。但少数患者白细胞升高达(10~30)×109/L,外周血及骨髓中可见“毛细胞”,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反应阳性,CD5阴性、高表达CD25、CD11c和CD103。

         

血液系统疾病
  四、临床分期(Rai分期和Binet分期)

分期

标准

中位存活期

Rai分期

0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150个月

0+淋巴结大

101个月

Ⅰ+脾大、肝脏肿大或肝脾大

≥71个月

Ⅱ+贫血(Hb<100g/L)

19个月

Ⅲ+血小板减少

19个月

Binet分期

A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3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10年

B

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3个区域的淋巴组织肿大

7年

C

与B期相同外,尚有贫血(Hb:男性<110g/L,女性<100g/L)或血小板减少(<100×109/L)

2年

注:5个区域包括头颈部、腋下、腹股沟、脾、肝;肝、脾大专指体检阳性

         
  
五、治疗          
  
(一)化疗 苯丁酸氮芥(瘤可宁),4~8mg/(m2·d),连用4~8周,对C期患者可合用泼尼松10~20mg/d。环磷酰胺50~100mg/d。          
  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抑制腺苷脱胺酶作用,CR率20%~30%,连续3天或5天,每4周重复一次,亦可联合烷化剂,如环磷酰胺(FC方案),优于单用氟达拉滨。          
  
(二)放疗          
  
(三)生物治疗 如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α-干扰素(INF-α)等。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数不适合移植治疗,预后较差的年轻患者可作为二线治疗。

  非特异性酯酶(+),被氟化钠抑制见于                    
  A.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C

  男,高热伴皮肤淤斑1周,查体:T 39℃,胸部和下肢可见淤斑,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部分黄,胸骨压痛,右下肺可及少许啰音,心率110次/分,律齐,腹软,肝脾未及,检查:Hb 75g/L,WBC 2.8×109/L,Plt 20×109/L,骨穿示增生极度活跃,见大量细胞胞浆内有粗大颗粒,易见Auer小体,呈柴团状,POX染色阳性和强阳性,最可能诊断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E.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D

  最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疾病是                    
  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急性红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E

  男,25岁。高热1周,头疼,呕吐,血常规Hb 87g/L,WBC 33.5×109/L,Plt 3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见分类不明的原始、幼稚细胞占0.82,为鉴别该细胞的来源,目前最准确的检查技术是                    
  A.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B.细胞糖原染色                    
  C.流式细胞术检查                    
  D.染色体检查                    
  E.细胞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正确答案』D

  女,35岁。发热、牙龈出血20天。查体:左侧颈部触及一个2cm×2cm大小淋巴结,质韧,无压痛。胸骨压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血常规:Hb 105g/L,WBC 3.6×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大的原始细胞占0.80,细胞大小均一,胞浆内可见明显空泡,PAS细胞(+),其余细胞系受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
1)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
1)                    
  C.急性细胞白血病(M
2)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
1)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
3

『正确答案』E

  患者,男,36岁。5天前发热、咽痛,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下肢少许瘀斑。化验: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 16.0×109/L,血小板34×109/L,骨髓象:原始细胞占0.6。为明确诊断应做的检查是                    
  A.血小板抗体                    
  B.血清铁蛋白                    
  C.骨髓扫描                    
  D.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E.淋巴结活检

『正确答案』D

  不支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是                    
  A.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20%                    
  B.血小板进行性减少                    
  C.血小板增高                    
  D.血红蛋白逐渐下降                    
  E.外周血原始粒细胞<10%

『正确答案』E

  下列哪项不符合SLE的血液系统改变                    
  A.白细胞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正常细胞性贫血                    
  E.类白血病样改变

『正确答案』E

  男性,25岁。急非淋M2型经DA方案后部分缓解,近日自觉左下肢疼痛,腰椎4~5椎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应如何治疗                    
  A.腰穿脑脊液检查,鞘内注射MTX                    
  B.细胞因子,如IL-2或IFN-ɑ                    
  C.大剂量治疗                    
  D.放疗                    
  E.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A

  女,25岁。发热伴下肢和腹部皮肤瘀斑5天。查体:双下肢和腹部皮肤有多处瘀斑,双侧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活动无压痛,最大者为2.0cm×2.5cm,胸骨压痛(+),腹软,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化验:Hb 78g/L,WBC 18×109/L,分类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Plt 25×109/L,网织红细胞0.002。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D.霍奇金淋巴瘤                    
  E.系统性红斑狼疮

『正确答案』A

  男,25岁。头晕、乏力1周,发热伴牙龈出血2天。既往体健。查体:T 38.2℃,四肢及躯干皮肤可见出血点,胸骨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 78g/L,WBC 2.0×109/L,Plt 2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原始细胞占0.85,髓过氧化物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该患者应选择的化疗方案是                    
  A.VAD方案                    
  B.DVLP方案                    
  C.ABVD方案                    
  D.DA方案                    
  E.CHOP方案

『正确答案』B

  男,26岁。发热、乏力伴皮肤出血点2周。查体:贫血貌,牙龈肿胀,肝脾轻度肿大,化验:Hb 75g/L,WBC 28×109/L,Plt 57×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84%,过氧化物酶染色弱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红白血病

『正确答案』C

  易发生DIC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是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红白血病

『正确答案』C

  女,18岁。发热、鼻出血3天。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大者2.5cm×2cm大小,胸骨压痛(+),肝脾肋下均可触及边缘。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原始细胞占0.65,过氧化物酶(-),非特异酯酶染色(-)。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急性红白血病

『正确答案』D

  染色体检查结果为t(15;17)的白血病类型是                    
  A.AML-M
3                    
  B.AML-M
2                    
  C.CML                    
  D.AML-M
5                    
  E.ALL

『正确答案』A

  女,25岁。发热伴下肢和腹部皮肤瘀斑5天。查体:双下肢和腹部皮肤有多处瘀斑,双侧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活动无压痛,最大者为2.0cm×2.5cm,胸骨压痛(+),腹软,肝肋下1.5cm,脾肋下2cm。化验:Hb 78g/L,WBC 18×109/L,分类可见原始和幼稚细胞,Plt 25×109/L,网织红细胞0.002。明确诊断后,首选的治疗措施是                    
  A.ABVD方案化疗                    
  B.DVLP方案化疗                    
  C.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D.DA方案化疗                    
  E.CHOP方案化疗

『正确答案』B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首选的治疗是                    
  A.应用全反式维A酸                    
  B.应用干扰素–α                    
  C.放射治疗                    
  D.造血干细胞移植                    
  E.应用羟基脲

『正确答案』A

  (1~2题共用题干)                    
  男,25岁。乏力、消瘦、腹胀2个月。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cm,脾肋下8cm。化验:Hb 138g/L,WBC 96×10
9/L,Plt 385×109/L。分子生物检查可见bcr/abl融合基因。                    
  1.该患者的诊断是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C

  2.该患者应出现的染色体异常是                    
  A.t(9;22)                     
  B.t(8;21)                    
  C.t(9;11)                     
  D.inv(16)                    
  E.t(15;17)

『正确答案』A

  (1~3题共用题干)                    
  男,35岁。纳差、腹胀2个月。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8.5cm,质硬。化验血常规:Hb 100g/L,WBC 67.7×10
9/L,原始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2,中幼粒细胞0.13,晚幼粒细胞0.18,杆状核粒细胞0.08,分叶粒细胞0.37,E 0.06,B 0.09,L 0.04,M 0.01,Plt 543×109/L。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B.巨幼细胞贫血                    
  C.骨髓纤维化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正确答案』D

  2.该患者最可能的染色体改变是                    
  A.t(8:16)(p11:p13)                     
  B.t(9:22)(q34:q11)                    
  C.t(9:21)(q34:q21)                     
  D.t(8:21)(q22:q22)                    
  E.t(15:17)(q22:q21)

『正确答案』B

  3.应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羟基脲,甲磺酸伊马替尼                    
  B.亚砷酸,全反式维A酸                    
  C.苯丁酸氮芥,糖皮质激素                    
  D.维生素B
12,叶酸                    
  E.沙利度胺,红细胞生成素

『正确答案』A

  女,28岁。发热、皮肤出血点2周。查体:贫血貌,四肢皮肤散在出血点,胸骨压痛(+),左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腹软,脾肋下1cm。血常规:Hb 71g/L,WBC 3.0×109/L,Plt 6×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见原始细胞占比0.90,细胞化学染色:MPO(-),PAS(+),骨髓染色体检查为正常核型。应首选的治疗是                    
  A.全反式维A酸口服液                     
  B.DVLP方案化疗                    
  C.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                     
  D.DA方案化疗                    
  E.环孢素口服

『正确答案』B

  患者,男,36岁。5天前发热、咽痛,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下肢少许瘀斑。化验: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16.0×109/L,血小板34×109/L,骨髓象:原始细胞占0.6。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的体征是                    
  A.睑结膜苍白                     
  B.胸骨压痛                    
  C.浅表淋巴结肿大                     
  D.皮肤出血点                    
  E.心脏杂音

『正确答案』B

  女,65岁。常规体检发现脾左肋下5cm,化验:Hb 135g/L, WBC 117×109/L,分类中幼粒5%,晚幼粒12%,杆状核22%,分叶中性粒34%,嗜酸粒5%,嗜碱粒14%,淋巴细胞14%。Plt 560×109/L,NAP(-)。为确定诊断,首选的检査是                    
  A.腹部CT                    
  B.腹部B超                    
  C.肝功能                    
  D.血免疫球蛋白                    
  E.骨髓检查

『正确答案』E

  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疗方案是                    
  A.VP                    
  B.DA                    
  C.CHOP                    
  D.COPP                    
  E.MP

『正确答案』B

         
  
出血性疾病          
  
概述          

         
  一、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包括以下因素:          
  1.血管因素:血管收缩是最早的生理反应          
  2.血小板因素:血管受损后,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参与止血          
  3.凝血因素:内皮损伤后,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

         
  
二、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类。          
  
(一)血管壁功能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 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 如感染、化学物质、药物、代谢因素(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等)、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机械性紫癜、体位性紫癜等。          
  
(二)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          
  (1)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药物、放疗和其他原因骨髓抑制等。          
  (2)破坏过多:多与免疫有关,如ITP、其他原因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          
  
2.血小板增多          
  (1)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继发性: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失血或溶血)、脾切除术后、感染、肿瘤、创伤等。          
  
3.血小板质量异常          
  (1)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颗粒性疾病。          
  (2)获得性:由于药物、尿毒症、感染、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三)凝血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友病和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Ⅳ、FⅩ缺乏症等。          
  
2.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和因子Ⅷ抗体、因子Ⅸ抗体。          
  
(四)抗凝或纤溶亢进          
  肝素样抗凝物质、抗凝药物(肝素、香豆素类)治疗、溶栓药物过量及蛇毒咬伤、水蛭咬伤。          
  
(五)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1.先天性或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vWD)。          
  2.获得性DIC。

         
  
三、诊断          
  
(一)病史和体征

出血性疾病病史和体征

项目

血管性疾病

血小板疾病

凝血障碍性疾病

性别

女性多见

女性多见

80%~90%发生于男性

阳性家族史

较少见

罕见

多见

出血后脐带出血

罕见

罕见

常见

皮肤紫癜

常见

多见

罕见

皮肤大块瘀斑

罕见

多见

可见

血肿

罕见

可见

常见

关节腔出血

罕见

罕见

多见

内脏出血

偶见

常见

常见

眼底出血

罕见

常见

少见

月经过多

少见

多见

少见

手术或外伤后渗血不止

少见

可见

多见

  (二)实验室检查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正常人不超过10个出血点;超过10个出血点为异常。          
  临床意义:束臂试验阳性者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血管壁病变,如坏血病、败血症、过敏性紫癜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性紫癜;          
  ④其他:如血管性血友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也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妇女,因而其诊断价值较为有限。          
  
2.出血时间(BT) Duke法正常参考值1~3分钟,超过4分钟为异常;Ivy法:参考值2~7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BT延长见于:          
  ①血小板明显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血管性血友病;          
  ④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⑤药物影响:如服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此检查结果易受检查技术因素影响,目前临床上已基本不用。          
  
3.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100×10
9/L为血小板减少;<50×109/L时,轻度损伤可有皮肤紫癜,手术后可出血;<20×109/L时,可有自发出血。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等;          
  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过敏性药物损伤、血小板同种抗体破坏等;          
  ③消耗增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④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等。          
  血小板>400×10
9/L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持续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病人、急性大失血或溶血后等。

  4.血块收缩试验 血液凝固后1/2~1小时血块开始回缩,于24小时回缩完全。          
  临床意义:血块回缩不良见于:          
  ①血小板减少;          
  ②血小板功能异常;          
  ③凝血因子缺乏:如Ⅷ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等;          
  ④纤溶亢进者,一度形成的血块又会重新溶解;          
  ⑤红细胞过多等也影响血块回缩。          
  
5.试管法凝血时间(CT) 正常参考值4~12分钟;<4分钟为高凝;>12分钟为低凝。凝血时间延长见于:          
  ①血友病、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明显缺乏时;          
  ②抗凝物质增多时;          
  ③抗凝药物,如肝素等的应用时。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①高凝状态;          
  ②血栓性疾病。          
  
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参考值30~45秒,与正常对照相差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APTT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项有价值的筛选试验。APTT缩短见于DIC早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凝状态。APTT延长见于:          
  ①因子Ⅷ、Ⅸ、Ⅺ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7.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参考值为11~13秒,与正常对照相差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活动度(PA)的正常参考值为80%~120%;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临床意义:P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项有价值的筛选试验。PT延长见于: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Ⅻ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②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的应用等引起的上述凝血因子缺乏;          
  ③可用作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8.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6~18秒,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          
  ①循环中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明显增高;          
  ②肝素样物质增多;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9.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这是检测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试验,是诊断DIC筛选指标之一。正常人应为阴性。3P试验阳性主要见于DIC,但应注意损伤性静脉穿刺、非DIC引起的腹腔内大出血或肌肉血肿等亦可以出现3P试验阳性;而DIC晚期FDP以小碎片为主,3P试验可出现阴性。          
  
10.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胶乳试剂)<0.5m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增高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显著增高,而原发性纤溶亢进患者正常,故D-二聚体检测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指标。溶栓治疗患者的D-二聚体可明显增高,当血栓完全溶解后,其含量可降至正常,故D-二聚体检测对溶栓治疗监测有重要意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迄今不明,发病机制如下:          
  
(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 ITP的发病机制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有关。50%~70%的ITP患者血浆和血小板表面可检测到血小板膜GP特异性自身抗体。自身抗体靶抗原为血小板膜GP,主要包括血小板膜GPⅡb/Ⅲa,GPⅠbα。抗原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          
  
(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生成不足 血小板膜GP特异性自身抗体可损伤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造成ITP患者血小板生成不足;ITP患者的CD8细胞毒T细胞可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凋亡,使血小板生成障碍。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相对不足,提示血小板生成不足是ITP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

         
  
二、临床表现          
  
1.起病 成人ITP—般起病隐匿。          
  
2.出血倾向 多数较轻且局限但易反复,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很常见,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较少见,女性可有月经量增多。          
  
3.乏力 部分患者有此症状。          
  
4.血栓形成倾向。          
  
5.其他 长期月经量过多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          
  4.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具备下列5项中的任何一项          
  ①泼尼松治疗有效;          
  ②脾切除治疗有效;          
  ③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④PAC3阳性;          
  ⑤血小板寿命缩短。          
  
(二)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项目

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2~6岁多见

30~40岁多见

性别

无区别

女性多见,男:女约1:3

诱因

发病前1~3周多有感染史

不明显

起病

急骤

缓慢

出血症状

严重,常有黏膜和内脏出血

皮肤紫癜,月经过多

血小板计数

常<20×109/L

常为(30~80)×10/L

巨核细胞

增多或正常,幼稚型比例增高,无血小板形成

明显增多或正常,颗粒型比例增高,血小板形成减少

血小板生存时间

1~6小时

1~3天

病程

2~6周,80%以上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未见自行缓解

         
  
四、治疗          
  血小板明显减少、出血严重者,应避免应用减少血小板数量和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一)血小板减少急症的处理适用于:          
  ①血小板<20×10
9/L;          
  ②出血严重、广泛者;          
  ③疑有或已有颅内出血者;          
  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应予紧急处理。          
  1.血小板成分输注。          
  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4g/kg,静脉滴注,连续用5天。          
  
3.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20mg/d或甲泼尼龙800~1000mg/d,连续用3~5天。          
  4.血浆置换。

  (二)慢性ITP的处理          
  
1.糖皮质激素 为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约为80%,其作用机制为:          
  (1)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生成,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2)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对结合抗体的血小板的清除作用,使血小板寿命延长。          
  (3)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出血症状。          
  (4)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以泼尼松效果较好。每天用量为1mg/(kg·d),一次顿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小剂量(5~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少数病人可根据情况选用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若血小板在30×10
9/L以上而无明显出血者,可暂不予治疗。          
  
2.脾切除 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率为70%~90%。其机制为:          
  (1)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          
  (2)去除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          
  
3.免疫抑制剂治疗 一般不作首选治疗。其应用指征为:          
  ①对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效果不佳者;          
  ②不能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脾切除者;          
  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常用药物:          
  ①长春新碱;          
  ②环磷酰胺;          
  ③硫唑嘌呤;          
  ④环孢素适于难治性病人;          
  ⑤霉酚酸酯(MMF,骁悉)适于难治性病人,注意白细胞减少;          
  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4.其他 达那唑,分次口服,疗程在2个月以上。应注意肝功能。

  检查是否存在纤溶亢进的检查是                    
  A.肾上腺素试验                    
  B.凝血活酶生成及纠正试验                    
  C.D-二聚体测定                    
  D.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E.血小板聚集试验

『正确答案』C

  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内脏出血                    
  B.迟发出血                    
  C.皮肤黏膜出血                    
  D.关节腔出血                    
  E.肌肉出血

『正确答案』C

  男,17岁。双下肢出血点伴关节痛2周,水肿1周。实验室检查:尿红细胞30~40/HP,尿蛋白4.2g/d,血浆白蛋白28g/L,肾免疫病理示IgA沉积于系膜区,其病因诊断为                    
  A.IgA肾病                    
  B.狼疮肾炎                    
  C.过敏性紫癜肾炎                    
  D.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炎                    
  E.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正确答案』C

  下列支持ITP诊断的是                    
  A.肝脾肿大                    
  B.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C.PAIg阴性                    
  D.PAC3阴性                    
  E.脾切除治疗有效

『正确答案』E

  女,28岁。反复牙龈出血和月经增多半年。查体:轻度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査:Hb 82g/L,RBC 4.0×1012/L,WBC 5.6×109/L,Plt 13×109/L,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36%,巨核细胞明显增多,产板型巨核细胞少,骨髓内外铁均减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溶血性贫血                    
  B.慢性ITP合并缺铁性贫血                    
  C.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白血病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确答案』B

  女性,26岁。10天来全身皮肤出血点伴牙龈出血来就诊。化验Plt 35×109/L,临床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征支持ITP诊断的是                    
  A.皮肤有略高出皮面的紫癜                    
  B.面部蝶形红斑                    
  C.口腔溃疡                    
  D.下肢肌肉血肿                    
  E.脾脏不大

『正确答案』E

  女,40岁。皮肤出血点及瘀斑、牙龈出血1周。查体:肝脾不大。血常规:Hb 110g/L,WBC 4.0×109/L,Plt 10×109/L,骨髓细胞学检查:巨核细胞95个/2cm×2cm,产板型巨核细胞1个。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白血病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巨幼细胞贫血

『正确答案』B

  男,32岁。反复皮肤紫癜1个月,加重并腹痛2天。查体:四肢皮肤散在紫癜,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6次/分。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该患者目前不适合的治疗药物是                    
  A.维生素C                    
  B.泼尼松                    
  C.芦丁片                    
  D.山莨菪碱                    
  E.低分子肝素

『正确答案』E

  男,18岁。平素体健,因偶尔碰伤后流血不止,经检查为血友病甲型。则该患者缺乏的因子是                    
  A.Ⅷ因子缺乏                    
  B.Ⅸ因子缺乏                    
  C.Ⅺ因子缺乏                    
  D.Ⅶ因子缺乏                    
  E.Ⅴ因子缺乏

『正确答案』A

  男,65岁。畏寒、高热1周余,查体:T 39.5℃,P 132次/分,R 28次/分,BP 85/50mmHg,左臂皮肤可见瘀斑,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Hb 102g/L,WBC 16.8×109/L,Plt 45×109/L,PT 18秒(对照12秒)。纤维蛋白原1.19g/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结核                    
  B.脓毒症                    
  C.肺部感染合并DIC                    
  D.急性白血病                    
  E.肺血栓栓塞症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