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元明
▲潘天寿
三、隶书临摹解析
▲“荣名卫生”,52岁
▲“无欲为善”联
▲“以文会友”斗方,67岁
汉碑上接先秦篆书,下开南北朝碑版书,是学书之关捩。潘天寿曾说过:“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学正楷要知道行、草书。学行草应先学草书,再学行书,行书介于正、草之间。隶书也要学,隶书可以用于题款,题在画上较好看,篆书题款不多。我们所以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形似。”潘天寿是篆隶不分家,篆中有隶,隶中有篆,但篆是篆、隶是隶。如果说篆书的风格变化主要是得力于多个子体系的话,隶书的变化主要是借助篆书、简书和《爨宝子碑》来加以变化,创造力极强,风格跨度大,所以沙孟海有评:“渊源于《秦诏版》、《莱子侯》、《褒斜道》、《大三公山》、《杨孟文》诸刻,融会变化。始则以奇取胜,终则以平取胜。”如前所述,篆隶书都是中晚岁之笔墨,个人风格明显,字距小而行距大,完全是“以临为创”。虽然风格成熟早,至老临池不辍,所以一直存在微调,精益求精。
▲《沁园春》选句,69岁
▲录《登庐山》,68岁
▲录《浣溪沙》,67岁
潘天寿隶书在取法《石门颂》的基础上,有细微的风格差异。《沁园春》和《六盘山》选句可以比照,似又非似,一时有一时之状态。“无欲为善”联和“容名卫生”两联融合了篆、隶、碑而成,线质匀整浑厚,掺以篆书之圆转用笔和北魏的结字形式,纯用中锋,不同于行草书侧锋切入,刚健波磔,字形斜中求平正,但平中寓奇,气骨凝重,唯有收笔有小动作,使得全联生出奇宕多变,但最终能做到很协调。对比两联中相同的“为”字,可以判断书写时间相近。《登庐山》竖幅有汉简风韵,甚至隐约有金农笔意。“以文会友”斗方,汉简笔意更浓郁,观其所作,在笔画的提按、收放和伸缩上,注重变化。67岁所作《浣溪沙》竖幅有马一浮笔意,马一浮隶书也是从《石门颂》出,收笔借助长锋变得愈加恣肆飞扬。
绘画题款字迹的变化,更能见证篆隶的互借乃至多体的协调,直至整件作品融为一体。由此可见,分析潘天寿的书法临摹创作,必须从多个横切面展开。众所周知,潘天寿的题款是整个画面的有机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局部单独拿出来欣赏,就是非常严谨的小作品。之所以不能断定为“画家字”的原因,是经过了严格的技法训练,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画家,另一方面,有的画家书法风格太强,与画面无法融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就是赵之谦,由此而言,偶然性和兼容性必须兼顾。不能不说,潘天寿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好。既得力于画家的技法,又不局限于这一技法体系。
▲左图,题款-记写雁荡山花,66岁;右图,题款-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69岁
▲题款-春兰新放两枝花
▲题款-访荷浪踏翻,66岁
▲题款-雨后江山铁铸成,68岁
▲题款-夕阳山外山,68岁
篆书题款严格来说就是缪篆,篆隶相杂,与相近风格的创作比照,多了一份随性。有纵横两种样式,横两行、纵单列,与行草书非常协调,这实质上展现了书法创作多体融合的功夫。“记写雁荡山花”字形纵长,呈现吴昌硕笔意,难得一见,“写李青莲《海榴世所稀》诗意”款字,已经冶多家于一炉。在留白处理上尤其非常精心,将字内留白和字与字之间的留白充分考虑到,如“春兰新放两枝花”的“枝”字“木”旁,“花”字的收笔尤为大胆,“访荷浪踏翻”中左右结构的错落,“雨后江山铁铸成”中的“后”字处理,都是点睛之笔,“夕阳山外山”中两个“山”字连笔的连断变化处理,都是匠心所在,皆平时临摹功夫所积累。对于书家来说,篆隶基本上要同修,不管是否以篆或以隶为单独的主创方向还是两者兼顾,如果再加上对汉简、魏碑等兼有隶意者的涉猎,围绕“隶意”做文章,在创作上可以游刃有余。
▲题款-录唐王维《田家》诗
▲题款-秋晨,62岁
▲题款-《西湖碧桃图》
▲题款-录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64岁
▲题款-《芙蓉图》,50岁
▲题款-题唐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诗
▲题款-熏风十里芰荷香,68岁
▲左图,题款-堪欣山社竹添孙,64岁;右图,题款-《夜静生明月》,66岁
▲题款-欲雪,66岁
隶书的款字变化更为丰富,原因在于隶书有承上启下特点,以及汉隶数百年的时间跨度,存在多个维度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后世提供了不可胜数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吃透,手上功夫自然可以分外出彩。王维《田家》诗“夕雨红榴拆”句含有篆意,亦篆亦隶,“秋晨”二字有构成意味,是典型的《石门颂》笔法,宽博疏朗,“五八年”三字的留白别见匠心,笔意一以贯之,字形蕴含八大的意味,比较纯正的隶书风格,与字少穷款有关,当字数多了之后,笔意和笔势逐渐展露奔放,“杂临”的笔意可以使得变化更多。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和《西湖碧桃图》款字,篆隶相融而偏于隶,《芙蓉图》题诗和《送梁六自洞庭山》《熏风十里芰荷香》等款字,皆有轻灵活泼的汉简笔意,但彼此间各见不同。林林总总这些变化,符合不同境遇下的创作状态。《堪欣山社竹添孙》和《夜静生明月》已经略微结合了《爨宝子》笔意,特别是“欲雪”二字中“欲”字捺画收笔,就是《宝子碑》中标志性的笔画,但也可以理解成汉简或汉隶波笔的夸张变异。这则款字正因为这一笔而动感顿生,但整体上并不突兀,展现了“融合”的力量,敢于融合、巧妙融合。
四、《爨宝子》临摹解析
潘天寿青年时期受到清季碑学书风的影响,基于画家和金石家的全面素养,外加上个人的师承、经历,与当时的时代风潮自然密切相关,既有特定时代总体上的特点,最终又会具体的对某个人或针对某种代表性的经典碑刻加以发挥。最初主要是来自于康有为、吴昌硕的影响。要说到与《宝子碑》的缘分,则和李叔同、经亨颐相关。李对魏碑是博取,其中就有《宝子碑》,经是“独宗”《宝子碑》,尤为青睐,两人无一例外地通过“文气”实现“雅化”,避免笔画过于恣肆和气息的外露。这一点对潘天寿有很大的影响。考入“一师”是潘天寿书学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得益于擅碑的李叔同、经亨颐,教授专攻汉隶魏碑,此外还研习《石门颂》、《祀三公山碑》《二爨》、《张猛龙》、《莱子侯刻石》等。李叔同的艺格和人格对潘天寿影响极大。1920年夏天,潘天寿从一师毕业,李叔同曾赠偈语一首:“学无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着我?”潘天寿曾不堪世俗⽽萌发过出家做和尚的想法,足见其乃性情中人。李叔同告诫不要以为佛⻔清静,把持不住,⼀样有烦恼。潘天寿最终还是选择了艺术之路,在成名后仍记得李叔同所说过的:“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并以此作为终生奉行的艺术理念:“古之画人,好养清高旷达之气,为求心境之静远澄澈,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弃绝权势利禄之累,啸傲空山野水之间,以全其人格也。”
▲左图,《水墨山水图》,51岁;右图,《古松矮屋》,45岁
▲左图,《小园新雨后》,47岁;右图,《入山图》,32岁
▲《浅绛山水图》,49岁
▲左图,《白云飞瀑图》,45岁;右图,春深香到紫兰花,49岁
对于魏碑的学习,潘天寿有独到见解:“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昌硕先生即得力于此。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金石的朴茂与浇铸有关,魏碑的刚劲与刀刻有关,石鼓、汉隶,斑驳风蚀,苍古之气益醇。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是这种情况。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已经是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所以我们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形式。用现在的毛笔,去模仿斑驳的效果,或者要求用毛笔,写出刀刻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的,但高华苍古的神气要吸收”。潘天寿认为“金石味”要注重消化,但不必刻意模仿,拘泥于外形,强调应取金石书法的精神:“古韵出金石,隽逸迥天趣。一波一磔间,坚如生铁铸。”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提出:“魏碑挺拔刚劲,雅拙朴茂,但笔画露骨如刀刻,毛笔圆而软,欲写好魏碑,十分困难。清末康有为、包世臣提倡写魏碑,亦未写好。我认为应先学汉碑,再以圆笔学方笔魏碑。倘先学魏碑,不易写好,因偏笔临魏碑极难,且易有流弊。”潘天寿的碑学实践在结识吴昌硕后得以更加深入,由汉魏之碑上溯至甲骨、金文、石鼓,极为注重“金石味”。
▲《烟雨蛙声图》,52岁
▲《春塘水暖图》,65岁
▲《天末西风起》,37岁
▲《微风燕子图》,65岁
▲左图,《山中一夜雨》款,49岁;中图,《兰石图》,46岁;右图,《晴峦积翠图》款,65岁
潘天寿对《宝子碑》的取法,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分析:一是纯粹的《宝子碑》风格款字,如《入山图》《白云飞瀑图》《古松矮屋》《水墨山水图》《浅绛山水图》《春深香到紫兰花》《小园新雨后》等,不刻意模拟,但又笔笔到位,原碑中有的字,自然不在话下,没有的字,照样可以得心应手,这才是“临创合一”的高妙境界。二是与《石门颂》融合的一路,与《石门颂》的融合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宝子碑》为方,《石门颂》为圆。联系前文所阐述的观点,潘天寿倡导“以汉写魏”的思路,再来比照他的艺术实践,可谓知行合一。潘天寿有独到的方法,以笔画的细化减少针对方圆的绝对模拟和依赖,随心所欲,而收笔的顿挫和上翘动作巧妙搭配,浑融无迹,这些成功的款字如《烟雨蛙声图》《微风燕子图》《山中一夜雨》《兰石图》《春塘水暖图》等。三是在行书创作中的化用,实现有效的借鉴出新,师心不师面。这一类比较特别,就是成功运用到行书创作中,“以行化碑”或者说“碑体行草”,风格与常见的行书创作注意横势不同,字形瘦削取纵势,撇捺画尤其是捺画挑剔夸张,找到了四件作品为证,两横两纵,《读蒲作英西湖小隐图卷即赋》全诗墨色较淡,少了极度夸张之笔,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然笔断意连,神完气足。字里行间都是《宝子碑》笔意,然而又不是经意的。潘天寿此类创作,为“碑体行草”或“行草化碑”提供了经验。《芙蓉图》款字字形大小夸张对比,跌宕多姿,凸显了求变的宗旨。“天末西风起”款字风格放浪,几乎就是呈现“钉头鼠尾”,反而更加气势凌厉。《秋意瓦檐赊》款字更为率意,字形不相连属,笔断意连却笔意贯通,妙造无限,足堪玩味。
▲《读蒲作英西湖小隐图卷即赋》,61岁
▲《芙蓉图》款,49岁
▲《秋意瓦檐赊》,50岁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