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鲟鱼人工养殖业在国内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鲟鱼养殖国,鲟鱼养殖产量占世界鲟鱼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大规模、高密度、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导致疾病的频繁暴发和蔓延,严重制约了鲟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环境的污染、苗种及饲料厂商的参差不齐等因素都为鲟鱼肝脏疾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
1、饵料因素:
饲料中植物性蛋白过多或使用劣质原料替代,导致鲟鱼吃料后不容易消化,长期下来容易引发肝胆病,表现为肝脏发白、发黄。长期投喂来自污染严重、体内富积大量有毒物质的水蚯蚓等饵料,也可能对鲟鱼的肝脏造成损害。
2、投喂量过饱和:高温期鲟鱼食欲旺盛,如果投喂量过多,肝脏可能来不及消化吸收,超出其负荷,导致肝脏受损,进而出现白肝现象。
3、水质恶化:
水质恶化或饲料中微生物超标等,会导致细菌侵入鱼体,引起炎症反应,进而损害肝脏等器官,出现白肝和出血等症状。
4、高温应激:
鲟鱼是冷水鱼,对高温较为敏感。当温度过高时,鲟鱼会产生高温应激反应,加上饵料中植物蛋白过多,双重打击下容易引发肝胆病。
5、药物因素:
过度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对鱼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对肝脏等解毒器官产生负面影响,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进而引发白肝。
6、其他因素:
如藻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摄入、鱼体受到应激反应等,都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进而引发白肝病。
1、停料或减料:
发现鲟鱼出现白肝症状时,应立即停料或减料,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2、改善水质:
定期检查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及时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使用合适的消毒剂碘制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水中的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
3、合理投喂:
选择优质饲料进行投喂,避免使用劣质或过期饲料。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鱼体消化负担过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保肝护胆胆汁酸药物或中草药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药物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鲟鱼,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投喂或注射治疗。同时,可以使用中草药等天然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和防止病情恶化。
5、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定期观察鱼体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鱼体受到应激反应的影响,如减少拉网、捕捞等操作次数和强度。
6、调整养殖环境:
在高温季节,应适当降低养殖水体的温度,以减少鲟鱼的高温应激反应。同时,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提高鲟鱼的代谢能力。
综上所述,鲟鱼白肝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处理时应综合考虑饵料、投喂量、水质、药物、高温应激等多个方面。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鲟鱼白肝的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