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推出了秦晓静老师的课堂实录,在这个课堂实录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语文教学思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秦老师的执教感言。
执教感言言
教会“怎样读”,讲清“怎样写”
唐山市古冶区教育局教研室 秦晓静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7—8期
一堂确有实效的阅读课,其教学起点一定是基于文本特质、基于学生学情的;一堂确有实效的阅读课,其教学过程一定是求得文本内容理解的方法,教学生“学阅读”的;一堂有实效的阅读课,其教学内容一定是超越文本内容的理解,走向文本形式的把握的。《我的老师》的教学,就以此为追求。
寻找教学起点,确定教学内容。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讲过:“语文教学与数理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它们是从已知到未知。所以,教学的起点很明确。而语文学科就不是这样了,学生对新拿到的一篇课文,并不是完全未知的,而是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又不是完全的清楚和掌握。”所以,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我们都面临着,从哪里开始教,教什么的问题。
一堂课教学是否有实效,寻找到合宜的教学起点非常关键。海明威小说创作中有一个“冰山理论”,在确定合宜教学起点过程中,我们也应有一个“冰山理论”的原则。首先,我们要对“冰山”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发现它值得欣赏的地方,即基于文本特质,研读文本,挖掘它的教学价值。其次,我们必须弄清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看到“冰山”的哪些部分,哪些是学生视觉的临界点,哪些是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之下,师生一起潜入水底才能发现的内容。学生的那个“视觉临界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合宜的教学起点,文本需要教师带领着去发现的内容,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我的老师》是魏巍的名作,内容浅显,学生“一望而知”。这篇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是学生学习写人叙事文章的典范。作者为什么选择“七”件事、为什么选择“这七件事”,如何确定详写、略写的事件,略写如何饱含感情,详写如何突出中心。这些都是这个文本值得教的内容。
我执教时,学生已经学过这篇文章。对“选材典型”理解到位。对“详略得当”似乎明白,会表达这个术语,但文章怎样体现详略“得当”,又是怎样详写的,学生并不真懂,这是学生的视觉临界点。作者为什么选择“七”件事、如何确定详写、略写的事件,略写如何饱含感情,详写如何突出中心,是需要教师引领去发现的内容。
基于文章特质、基于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品味朴实的语言蕴含情感,学习怎样详写一件事。
教会“怎样读”。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学阅读”,一个个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正如叶老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文本是教不完的,掌握了文本解读的方法,学生则可以由此及彼的迁移,自主阅读更多的文本。
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要细读文本,但“细读”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他们不知道“细读”的方法。教师要在教学中示范、展示自己的细读的过程,引导学生重走教师的阅读之路,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读略写的五件事时,学生采用的是略读的方法,我用自己细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动手写一写,将自己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对照,在实践的操作中,学生迅速发现作者语言隐藏的美。
在读详写的第六件事时,我将段落分解:蔡老师做了什么,蔡老师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我”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一层一层、一句一句,甚至一个分句一个小分句地读,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懂段落内的层次、脉络。在教学生品读蔡老师援助“我”的那句话时,我让学生分析,只说概括性的语言可以吗?调换语序可以吗?换其他词语可以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步步感知了语言运用的精微与精妙。
在读详写的第七件事时,我让学生运用品析第六件事的方法,沉下心,按步骤读。两件事作者详写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我用问题引领学生比对着阅读。同时,告诉学生比对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讲清“怎样写”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潘和新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阅读应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阅读不能忽视作品在写作上的可模仿借鉴之处。”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这都启发我们阅读教学必须紧贴写作,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门道,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同步提高写作能力。
本文略写的五件事,看似很随意,但细细品味,那些朴实甚至觉得可有可无的词,其实一个都不能少。不仅不能少,而且有着独特的表现力。“从来”“仅仅”“还”等朴实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到极致,充分表达着蔡老师对学生的喜爱之情。不能品出,学生也就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们都笑了”语意一样,但韵味不一样。在“不一样”的比较中,学生感知“为什么这样写”。散落在叙事中的抒情的句子,学生在品读感知,它们似浪花,让叙事荡起涟漪。
作者详写的第六件事,具有典型性和可剖析性,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如何详写一件事”。我让学生先将直接写这件事的句子找出来,感知作者安排语序、精选内容的策略。在感知的过程中,学生悟出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再分析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一句一句感受作者对“我”焦虑心情的层层铺垫,让学生悟出这个铺垫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我”越焦虑、越悲伤,越能体现蔡老师对“我”的援助重要、及时;最后品读抒情语句,感受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一句句的分析,就像展示运动员动作的慢镜头一样,展示了作者“怎样写”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清晰地感知了怎样详写一件事。
整堂课,我一直将自己读的方法、步骤示范给学生,引领学生细读,引领学生剖析“怎样写”。讲课结束时,听课老师说,以前没觉得这篇文章这样好,没觉得有这么多值得教的地方。如果我的课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能让教师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大概就是一堂确有实效的课。
秦老师的课堂实录和执教感言
给您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