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定义
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动态扫描,以获得所选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 (timedensity curve,TDC)。并根据此曲线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转换和计算机伪彩处理得到局部脑血流流量(CBF)、脑血流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 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灌注图像表现,评价脑组织的灌注状态,是一种功能成像。
CT灌注理论基础
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1mg的碘使1m的组织CT值增加25HU。可以根据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通过定量测定局部脑组织的碘聚集量,经计算得出局部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脑缺血病灶中心血流灌注严重减少,rCBV的减少是最直观的指标,它反映单位质量内血容量减少。当脑局部灌注压下降时,脑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局部血管床扩张以增加血容量来代偿研究表明急性脑缺血发作后,过度灌注和持续的灌注不足可同时存在,且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原因。灌注成像可通过rCBF和MTT来了解局部组织的灌注情况有望帮助临床及时判断病变进展。
脑灌注成像的目的
01
明确有无脑局部缺血灶(梗死前期缺血、梗死外围的半暗带)。
02
对治疗方法及结果的评价。
03
了解脑血流动力学功能信息。
04
其他脑血管外的应用,例如评价脑肿瘤等。
CT灌注成像优势
01
CT设备简单,普及率高。
02
CT灌注操作方便,成像速度快,影响因素少。
03
CT图像的空间、时间分辨率高。
04
CT灌注不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05
CT灌注是功能成像:早于形态学改变。
06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
CT灌注成像参数
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 (cerebral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峰值时间 (time to peak,TTP)、表面通透性( permeability surface,PS)。
CT灌注成像参数意义
脑血容量(CBV)
指感兴趣区(ROI)内单位体积脑组织的血管床容积(包括毛细血管和大血管在内),单位为ml/100g。
脑血流量(CBF)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脑组织血管结构(包括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静脉窦)的血流量,单位为ml/(100g·min)。
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
指血液流经血管结构,如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窦时,通过的血管路径不同,时间也不同,所以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反映对比剂通过感兴趣区毛细血管的平均时间,单位为s。
血流峰值时间(TTP)
指对比剂首次到达扫描层面内的大动脉至对比剂在脑组织中达到团注峰值的时间间隔,单位为s。

(典型急性脑梗死CBF、CBV下降,MTT、TTP延长或无TTP出现。通过CBF与CBV的变化范围及程度的不匹配可帮助鉴别缺血可恢复区即半暗带。)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参数可以掌握组织血液供给的具体情况:
灌注不足
MTT明显延长,rCBV减少,rCBF明显减。
侧支循环信息
MTT延长,rCBV增加或尚可。
血流再灌注信息
MTT缩短或正常,rCBV增加rCBF正常或轻度增加。
过度灌注信息
rCBV与rCBF均显著增加。
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高灌注模式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急性脑卒中治疗后再灌注、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自身免疫性脑炎(急性期)、转移瘤高级别胶质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癫发作(发作期)等。
(左侧额叶肿瘤高灌注)
低灌注模式
急性脑卒中、克雅氏病(CJD)、淋巴瘤、炎性脱髓鞘(如炎性假瘤)、低级别胶质瘤、脑脓肿(有时脓肿壁可以表现为稍高灌注)、癫病发作(发作间期)等。
(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低灌注)
灌注多变
可逆性脑后部综合征(PRES);低级别少突胶质瘤 (1p/19q 杂合子共缺失)尽管是低级别胶质瘤可表现为高灌注;淋巴瘤和炎性脱鞘假瘤治疗后也可表现为高灌注。
总结与展望
CT灌注成像作为脑的功能成像,对于脑血管疾病以及一些肿瘤、炎症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相信随着CT技术软、硬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临床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供稿 | CT室 郑继周
审核 | 医务科
排版 | 综合办
往期回顾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