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十大行书”里,排第二位的是颜真卿《祭侄文稿》,此作向世人展示了颜真卿出神入化的行草书功力。书法界不少名家都认为,颜真卿行书用笔自然高古,篆籀笔法丰富,论水平已经超越了“书圣”王羲之,更是达到了“人书合一”“书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颜真卿一生写了很多件行草书,绝大多数是书信手札,其中“颜氏三稿”最见功力,而这三件作品里,《争座位帖》又居于魁首,它不仅集三稿之奇,还与《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
米芾认为,《争座位帖》代表了颜真卿行书的最高水平:“秃笔,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阮元则称赞此作是行书的极致:“《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而何绍基的评价更有名:“此帖笔法之佳,当在《兰亭》之上。”目前市面常见的《争座位帖》,均为西安碑林的碑刻版本,由于时隔千年,碑面斑驳不清,有些笔画已经非常模糊,字口风化痕迹明显,临摹起来非常不便,而且很容易被误导。
而近些年,台北故宫公开了《争座位帖》的墨迹版,不仅克服了碑刻、拓本的诸多弊病,而且保存极为完好、一字不缺,卷面的批改涂抹痕迹都完美还原。据鉴定学家判断,此帖乃是颜真卿真迹无疑。书界关于此帖的记载较少,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私人或皇家内府收藏,上个世纪中期流入台博,始终未曾展出。
《争座位帖》墨迹版全卷纵31厘米、横342厘米,共1193字,字径大小约3厘米。此作是颜真卿气愤之下而写,不论章法还是布局,没有经过刻意安排,自然流露出雄健大气之韵,开辟出不同于王羲之妍美潇洒的风气。
此作公布,填补了《争座位帖》无墨迹稿的空白,弥补了书法史的一大遗憾。此帖整体呈现出盛唐气息,恢弘华美、书文双绝。用笔动作极为丰富,逆锋入纸,再按压、衄挫,笔笔中锋,字字采用篆籀之法,互相连属,意态纵横。
《争座位帖》字形的开合、欹侧、疏密、大小等诸般变化已经内化于心,落笔自然。章法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虚实结合,顾盼生姿。墨色浓淡对比强烈,枯笔飞白更显苍劲。这种境界的字,纵观整个唐代,除了颜真卿更无第二人能做到。

将这件墨迹本临摹通透,可以学到丰富的行书技巧,眼界、笔力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