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玉皮壳包浆时
经常提到一个词“氧化凸起”
也不知道何时何人先提出这个概念
有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
说是什么表面氧化受应力作用
形成的隆起
解释的对错先不说
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玉次生皮壳形成的原理
次生皮壳和沁色形成的原理相同
是古玉内外物质交换
在表面形成的胶结层
物质交换容易就形成了沁色
说明那个部位玉质结构相对疏松
而越是致密度高的地方越不容易沁入
相对玉器表面的钙镁元素流失越少
这样就容易形成所谓的凸起
因为埋藏环境中的土壤等物质也发生变化
其中的钙镁等活跃元素也会发生风化流失

有的玉器表面硬度高,致密度大
无法实现物质交换
就凝结在玉器表面
当某种元素较集中时就形成了凸起
这是一种状态
还有另一种形成的现象
玉器在初期打磨抛光时
就是古玉的原生皮壳
由于玉的结构不均匀
有的地方颗粒较硬
在打磨时就出现颗粒凸起
古代的工具借助砂子打磨
不像现代高速电动工具
再硬也会消磨平整
这些颗粒凸起没有被打磨掉
经过千百年的次生皮壳包浆
也形成了凸起,是颗粒状的凸起
这是两种凸起形成的原因
并不是所谓氧化凸起
其实现代仿古玉也在模拟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