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师讲语文》每周六连载
古代的揖拜礼仪
古代,人与人见面时,常常行作揖礼或跪拜礼,以表示敬意。
一
古代的作揖礼
(一)作揖礼的作法和种类
作揖,即拱手行礼,双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作揖礼,起源于周朝以前;周朝建立了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作揖礼便行于天下;此礼历经各朝而不衰,一直流传到现代,广为推崇和应用。
古代的作揖礼,君臣、官员或平民之间,均可使用。作法是:以站立的姿态,双手合拱于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身子稍向前俯。如《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后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作揖,也叫拜揖,简称揖。如李约《城南裴氏昆季》:“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裸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周礼》记载,根据使用的场合和双方的地位、关系的不同,作揖礼有天揖、时揖、土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天揖,是上揖,双手相合,前伸而稍上举;用于祭礼、冠礼等正式场合,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时揖,是中揖,双手相合,向前平伸;同辈日常见面、辞别时行此礼。土揖,是下揖,双手相合,前伸而稍向下;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对众人一次揖三下。
此外还有长揖,双手相合,举过头顶,自上而下,向人鞠躬,表示恭敬;不分老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如左思《咏史》:“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长揖有时也表示倨傲。如《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显示郦生对刘邦的不服气。
(二)作揖礼的几种变式
叉手礼,行礼时,双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及手掌根部,右手五指舒展伸直,表示恭敬,还要口念颂辞。这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男女老幼都可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性动作。如《水浒传·智取生辰纲》,写梁中书吩咐杨志押运生辰纲,杨志急忙“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杨志向梁中书回话时,行的就是叉手礼。
抱拳礼,源于古代军礼,多见于习武之人。行礼时,右手握拳,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在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坚守武德。如《管子·轻重乙》:“管子执枹而揖军士曰:’谁能陷陈破众者,赐之百金。’”管仲向士兵行军礼,行的就是抱拳礼。此礼在民间流行,始于周朝初,盛于明清朝,直到现代还被应用;在武术中,左掌抱右拳,成为一种标志性的礼节。
二
古代的跪拜礼
(一)跪拜礼的种类和作法
跪拜礼是古代一种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交际礼仪,它重于作揖礼。根据周朝礼仪规定,跪拜礼有九种不同形式。稽首、顿首、空首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三种。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稽,停留的意思。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手背贴于地面,头缓缓叩地,并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下对上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臣拜君、子拜父、生拜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用这种礼仪。如《左传·殽之战》:“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孟明稽首,是对晋襄公放走他们这些秦将战俘所表达的感激。
顿首,是拜礼中次重者。顿,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手背贴于地面,头快速叩地,稍停即起。顿首也称为叩头、磕头,通常用于地位相当者或平辈之间,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顿首,也作书信用语。如丘迟《与陈伯之书》开头:“迟顿首陈将军足下。”结尾:“丘迟顿首。”
空首,是轻于稽首、顿首的礼节。行礼时,屈膝跪地,挺直上身,双手拱合于胸前,再俯身向下,手背贴于地面,头不叩地,触手即止;因头不叩地只悬于半空,故称空首。此礼本用于国君答拜臣下,后用于多种场合,又称拜手、拜。如《列子·仲尼》:“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跪拜礼的九拜中,另外六拜为: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此外,再拜,即拜两次,表示礼节重。如《史记·鸿门宴》:“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穆天子传》卷五:“天子赐许男骏马十六,许男降,再拜空首,乃升平坐。”再拜空首,即行了两次空首礼。
长跪,由两膝着地而挺直上身,是行跪拜礼前的动作,亦可只跪不拜。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对唐雎表示敬意。
(二)跪拜礼的起源与演变
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人的起居方式有关。最早人们进食、议事、看书,是席地而坐:或双腿放在前面,盘腿而坐;或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后者为跪坐。席地而坐时行礼,只要先挺直上身,即长跪——跪起来,然后双手合拱,俯身向下。这样便逐渐形成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可见,跪拜礼本来是一种由坐姿派生出来的生活化礼节。
但是,随着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这种礼节逐渐制度化、繁杂化,成为一种规范礼仪。东汉以后,随着凳椅的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双足下垂坐在凳椅上。起居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跪拜礼习惯。不同的是,行礼时不再是从地面上跪起来,而是从凳椅上跪下去,或者从立着直接跪下去;然后完成拜的动作。向坐在高处的人行跪拜礼,地位的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这样,跪拜礼就变成了显示等级的礼仪,而广泛运用于官场,如大臣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
可见,跪拜礼的形成,虽然早期席地而坐是其重要原因,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才是其根本原因。民国初年,这种显示等级制度的跪拜礼被废除。但很多地区在祭拜祖先或逢年过节时,依然行跪拜礼。不过,其主要意义已经变为表达敬意。
课 后 练 习
解释下面各段中关于揖拜礼仪的文字。
1.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断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战国策·赵策二》)
2.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3.卓讽朝廷使光禄勋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乃引还长安,百官迎路拜揖。(《后汉书·董卓传》)
4.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孔雀东南飞》)
6.沉埋全死地,流落半生涯。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
7.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8.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三国演义·三顾茅庐》)
9.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10.范进再三推辞,张乡绅急了,……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附:课后练习答案
案
1.再拜,拜两次。稽首,行稽首礼。再拜稽首,行两次稽首礼,礼节很重。
2.揖,行作揖礼,此为抱拳礼。拜,行跪拜礼。周亚夫对文帝不行跪拜礼,只行军礼抱拳作揖,显示其恪尽职守的精神、刚正不阿的品质。
3.拜、拜揖,都是行作揖礼。
4.长跪,由两膝着地而挺直上身。
5.拜,行空首礼。再拜,第二次行空首礼。
6.手尽叉,全行叉手礼。柳宗元被贬官,叉手行礼,以表现自己的屈辱处境。
7.顿首,行顿首礼。此为书信用语,表示敬意。
8.避席拱手,离开席位拱手作揖。顿首拜谢,磕头(行顿首礼)拜谢。刘备听诸葛亮纵论大计,先行作揖礼,后行跪拜礼,对诸葛亮愈加敬重。
9.平磕了头,即行了顿首礼。
10.作揖、打躬,都是行作揖礼。
下期预告:姚老师讲语文·古代文化知识(17)|古代的君臣礼仪
往期《姚老师讲语文》课程精彩回顾,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