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叶等待霜降。霜降之前,天要下几场雨,为霜准备原材料。
有的人整日板着脸,眉头紧锁,浑身郁气缠身;而有的人每天笑呵呵的,眼含暖意,看着平易近人,活力满满。
曾经,我对此很不解,同样的家庭背景和工作内容,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状态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饱满的人生需要剔除负能量,向外吸收营养成分,形成循环流转的正向磁场,而正磁场的强与弱,取决于你是否携带这三种“错觉”前行。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
随着交往加深,关系亲密,有些人会不知不觉跨过边界。
遇到不顺的事,不管白天黑夜,立马连发十多条抱怨的信息给他人。
没有得到回复,心里就烦躁不安,猜想对方在干吗,怎么那么久没回信息,然后继续发信息问为什么不回复自己。
再好的关系,一旦一方开始疑心、猜忌,时间久了,就会生出裂痕。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与其纠缠不休,烦心判断别人话语的真伪,何不选择相信,过好自己的日子。
朋友小何有个闺密,她们互相置顶对方的微信,分享隐秘的心事,吐槽上班通勤遇到的奇葩事。
突然从某天起,她们之前的聊天次数变少了,来回只有简单的几句“嗯,好哈”。
后来想想,闺密彼时正在创业初期,除了要四处奔波之外,还要照顾小月龄的孩子,实在抽不开身。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不是捆绑在一起,永不分离,而是既能无话不谈,也能共享沉默。
闲时你一言,我一语,聊至深夜;忙碌时彼此安好,知冷暖,懂苦乐,无声打气加油。
万千世界里,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我,没有谁会是谁的“全程陪跑员”。
当别人不联系你,关闭“胡思乱想”模式,慢一点,缓一些,别急着下判断、做决定。
满怀欢喜跟别人分享热门电视剧,却换来嘲讽:“年纪那么大了,怎么还看这种傻白甜剧。”
兴致勃勃展示新买的服饰,旁人却说:“你本来就不高,还穿大衣,显得人老气又臃肿,赶紧退了吧。你的眼光真的是一言难尽。”
于是有些人就慢慢陷入自证陷阱,承受与日俱增的精神压力,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很多时候,那些伤人的语言就像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又如无形的利刃,虽不见血,但刀刀入心。
高明的中年人,早已学会“装傻”,相信一切只是巧合,从不过度解读难听的话语。
她有段时间经常生病,每周都得去医院复查,花花绿绿的药片吃了一大堆。
朋友不安慰她也就罢了,还说她病恹恹的,受不了寒,忍不了热,一换季就得休息几天。还说医生开的一些药含有激素,吃多了容易发胖,还是少吃为好。
这些不中听的话,让她怒火中烧,生病又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谁想天天吃药。
但看着朋友千里迢迢赶来,脸上还挂着汗珠,她按下妄加揣测的心思,舍弃复杂的念头,顺口聊起其他话题,并感谢朋友的惦记。
此事翻篇后,她在朋友的指点下开始锻炼身体,搞起副业。
有的人心直口快,说话难免不中听,惹人嫌,但本意是好的,没有坏心眼。
他们刀子嘴,豆腐心,为人直率,能坦坦荡荡地表达对你的担忧,不会耍花招、说暗话,是真心对你好的人。
别想太多,保持内心空净清明,不纠结于别人的错误,任由敌意、误解穿过胸膛,以坦然之姿,静观身旁风景,享受当下的惬意,品尝时光本真的滋味。
单位以前新入职两位同事,一个内向,遇到问题不敢请教,生怕麻烦他人;
另一个不懂就问,从不畏惧别人的拒绝,深知人从陌生到熟悉,需要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常常是通过麻烦别人获得的。
就算是面对大家都怕的冷脸上司,他也大胆求助,借阅笔记。
慢慢地,前者形单影只、孤军奋战,这也导致他效率低、工作完成度不高,常需要别人来善后,最后只能以辞职收尾。
而后者通过虚心求教,与前辈们的关系熟络起来,遇事有人指点迷津,很快就能高效、低成本地完成工作。
心理学家吉姆·杰克尔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更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曾帮助过的人。
初识时,人们会产生一种 “弱连接力”,只有通过“烦扰”他人,加深互动,才能建立强关系链接,连贯力量,在紧急关头助你一臂之力。
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窗户般,需要时时擦拭,保持清洁。如若长久忽视,蒙了灰,变得生分,就很难再心贴心了。
只顾“埋头苦干”, 不愿向外借力,时间长了,风一吹,单薄的人脉网就散了,和他人的联系也就断开了。
有时候,路不通,是人脉不通,而人脉不通,是因为不敢麻烦别人。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多“用”身边的资源,在一借一还中,人脉会变为一种生产力,化作一张大网,网住商机、人才、资本,助你一路向前。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