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宁海丛书》,是宁海有史以来历代遗献汇集,起于北宋,迄于民国。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三辑,末附补遗。各辑粗按经、史、子、集四部类编,总编有一百二十册,为宁海的四库全书。《宁海丛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宁海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文化工程,其功至伟,将流芳百世。
翻阅《宁海丛书提要》八十五页,有“《紫云庵、白云庵谱不分卷》,民国间印本”(见图一图二)“[清]叶兰编。叶兰,字伯履,号纡岸,生平事迹不详。”《提要》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开勇先生撰稿。我第一感觉这个叶兰应该是我们三门上叶(古称纡岸)人。
图一
图一、图二:为谱中所示白云庵地图
一、紫云庵、白云庵在哪里?
《提要》说:“紫云庵、白云庵,康熙《宁海县志》、光绪《宁海县志》皆乏载。是谱《白云庵地图》提及’凤山庙’、’黄蛇山’、’鸽山’、’岭头’,县志亦乏载。其云’凤山庙不隔’白云庵离凤山庙不远。凤山庙盖在宁海县北凤山。干人俊《增订宁海三记》卷一云’马山、凤山,在县北六十里长洋村旁,两山对峙,形态毕肖’,则紫云庵。白云庵亦当在宁海县北。又,《增订宁海三记》卷一云’紫云庵,在北三十里花园村前,民国十年李中元捐资兴建,有大殿三间,东西厢六间’,’白云庵,在北六十里柘坑村白岩山麓’。《民国宁海县续志稿》卷五云’白云庵在县北六十里横路葛’,自注云出自《宁海三记》;有言’白云庵,在县北四十里江瑶街,与横路葛白云庵同名’,’白云庵,在北六十里柘坑村白岩山麓。’所记错综重出。据其自注,横路葛之白云庵即柘坑村之白云庵。县北实有二白云庵,一在横路葛,一在江瑶街。据寂春《白云庵碑记》,紫云山在白云庵西十里。依次以推,紫云庵、白云庵或即干氏所记在花园村前紫云庵、江瑶街白云庵。年久湮没,民国十年李中元重建。”《提要》最后说“康熙、光绪邑志不载二庵,盖因其本为地方家庙野庵,不入史志典籍,理固宜然。”(引自《宁海丛书提要》八六–八七页)
查纡岸叶氏光绪丙戌旧谱,发现叶兰确实是宁海纡岸(今三门上叶下坑村)人,为叶兑后裔,桥亭小三房叶士圭之子,谱名叶永汤,字伯履,号瑞芝,为太学生(见图三——图八)。纡岸在清代为宁海南乡,叶兰虽是太学生,但未当官,怎么会到宁海县北几十里去写庵志?笔者认为这紫云庵、白云庵应该就在我们纡岸周边地方,总怀疑该《提要》说法有误。
图三
图四
图六
图七
图八
于是在纡岸叶氏群里发了寻找紫云庵、白云庵的信息。冬至日(2023年12月22日),老家里田湾村老书记表弟叶维永同我说:“小时候去大岗头村走亲戚拜岁,在牛游岭头到外山郑村的路上,唐公研地方,有庵堂破屋,好像是白云庵。”于是我们约定第二天去考察,并请金叶村副村长叶继满一同前往。
我们上叶经竹岭坑横路到桑洲这条大路,是台州宁海古道。由于多年失修,百姓出行已经不走这条山路。我们开车绕道桑洲镇里山季、红桐树、平园、罗家园到外山郑村,直接开车到一小庙(后知叫凤山庙)后面停车场。走了一百来米,即桑洲镇田洋卢村卢姓南宋驸马坟前面,维永说大约就在这里。只有遗址地基,还有一堵矮墙,已经没有房屋了(见图九)。不远处发现有碾米场的圆盘残片(图十)。从庵址到牛游岭头的路,也被柴草覆盖,很难寻找。我们钻过柴丛,走过茶园,到岭头(实际是半岭头),路廊还在(图十一),泥塑大老爷高大威武,寂寞地守卫在山岗上。通往平园的路已经拓宽,但未浇水泥。我们回到外山郑村部,遇到一老农,与之交谈。我们问:驸马坟前是否有庵庙?答曰:有。问:庵名叫什么?答:白云庵。问:边上一个庙,叫什么庙?答:凤山庙。问:黄蛇山在哪里?答:就庵前面横着的矮山。问:有碾米场吗?答:有。问:你们村碾米挑到那边吗?答:我们村自己有碾米场。问:那为什么庵堂建个碾米场?答:据说白云庵兴旺时,和尚有上千人,许多当官的隐居在这里。原来如此,看来这个白云庵还有些来头。
之后,我们一行又去山头槽考察。今天考察两庵之前,我们拜访了上坎头叶如茂先生,他是村里会念佛、喝山、祭祀的人,对周边的小庵小庙比较熟悉。但他说这个白云庵、紫云庵没听过。他叫来本村村民叶维虎,说维虎有个朋友是宁海桑洲南山章人,也做佛事的。维虎与其朋友通话后,得知紫云庵就是我们平时叫山头槽的庵。
图九:为白云庵遗址
图十:为白云庵碾米场遗址
图十一:为白云庵地图中的岭头路廊
我们从外山郑村经黄罗洋下到麻岙村,再走另一条路开车往山上爬。山脚到山头槽这段路还未浇水泥,是泥土路,一公里多。到山头槽,我们看到庵前挂着宁海县宗教局发的牌子:“宗教活动场所,宁海桑洲紫云庵”(见图十二)。这个紫云庵就在这里确定无疑了。我们找到俗名叫王廷格(法名叫慧启法师,现在主持庵事)了解情况。我们问:紫云庵有无谱志之类?答曰:有,宁海四库全书出版了。问:这叫《宁海丛书》。这材料是谁提供的?答:是我们提供的。问:这个书现在藏在何处?答:在下面村里。问:能否给我们看看原著?我们是三门上叶来的,是作者叶兰的族人。廷格法师说现在看不了。他带我们去看了一块嘉靖年间的石碑。由于烧香炉挡住,全文看不到,只能看到一些字。我们建议把这块石碑移到室内或用玻璃罩起来,防止石头进一步风化。我们与法师说好,下次下坑村书记和叶兰后人等一起来,希望能够看到原著。
图十二:山头槽的紫云庵牌照
紫云庵、白云庵确定就在桑洲南山外山郑、山头槽这两处,离纡岸仅翻过一座山,不十里地。历史上纡岸与它们有广泛联系。纡岸谱记叶兰的伯祖父贡生叶贤宰,曾在白云庵讲学,并写诗寄俞祥卿:“花宫玩易白云间,月窟天根相往还。此地依稀同捷径,鹿鸣春色满南山。(原注:讲学白云庵,地居南山,时届秋试。)”
由此可知《宁海丛书提要》这篇介绍文字有误。我把这考察情况反馈给《宁海丛书》主编浙江师范大学李圣华先生,并请他转告陈开勇先生,再版时将《提要》这个介绍改正过来。
二、叶兰其人其族
考纡岸叶谱,叶兰为纡岸叶氏名人叶兑的裔孙。《明史》卷一三五《列传》第二三为叶兑列传。叶兑(1307-1389),字良仲,宁海纡岸(今三门县上叶)人,号四梅先生、归根子,叶公第六十一世孙。出身于簪缨世家,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受祖父叶德象家教,在金山书院、马湖太平庵等地苦读四书五经,博通经史,尤其精通天文、地理、卜筮、神仙之学。叶兑中过乙榜举人,却与祖父叶德象一样,不乐仕进。居家教授乡里子弟为业,训释大义,孜孜不倦。经他授业学生,大多学业有成,名声远播。闾里右族争相以重礼聘请他为子弟师。
元末,海内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叶兑虽身居海隅,却审时度势,知元将亡,料方国珍虽据浙东,却不足以成大事,认为朱元璋最有可能取胜。当时的朱元璋已经取得了江宁、浙江的部分地区,正在准备消灭张士诚、方国珍;而元朝廷察罕帖木儿的兵力颇盛,还专门派遣使者到南京向朱元璋伸出橄榄枝。鉴于当时的形势,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叶兑觉得自己不能熟视无睹,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年秋,他悄悄去到金陵(今南京)面见朱元璋,献上《武事一纲三目策》,陈述了争得天下的策略。即“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士诚),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划长江而自守。”这既有宏观大战略,称为“一纲”;同时又有具体行动方案,为“三目”,即取张九四、方国珍、闽越的具体方略。对此方略,朱元璋大为赞赏,立即屏退左右,亲自接见,相谈甚欢。并竭力挽留,希望叶兑能够当他的参谋,帮助他打天下。叶兑则以母老需侍奉为由谢绝。几年之后,朱元璋果然统一了中国,而且所实行的方略同叶兑所献的对策大体一致。明朝建立后,朝廷又多次征辟叶兑去当官,他都婉言谢绝而不肯去。“及天下大定,乃以照乘之隋珠,韬光自晦,长安道上不屑为得意马蹄人,宁盘桓纡岸,蹤疏园以成趣,托四梅以自况,弄花曼笑,乘月豪吟,长醉斗酒,于自家风月而忘世升平。”(见叶夷仲文)叶兑确实是个高人。作为布衣,正史为他立传,这在历史上都是极少有的。
谱记叶兰为叶兑的十三世孙。世传:“永汤:太学生。讳兰,字伯履,号瑞芝。生乾隆辛未(1751)五月十二日午时,卒道光九年(1829)五月廿七日戌时。娶朱溪生员陈国宾公次女,生乾隆己巳年八月初八日申时。生二子;三女:长适亭旁监生邵升平四子,次适亭旁任家,三女未字卒,葬长蓼坑。氏卒(空格)。葬北山虎尾巴。”修谱先生赞曰:“叶君之亭,迥超凡近。六逸齐踪,七贤同品。勿嗜诗书,忘食忘寝。痛父终天,事兄克敏。仲伯连荆,中年复殒。励志克家,孝善慈闱。蜚声太学,名著乡闾。议修宗谱,奕叶光辉。兼爱山水,放圹名区。与予倾盖,然诺不欺。书以赠之,嘉言在兹。秦雄声题。”这个叶兰很有才气,名声在外。
查叶兰的家族,其祖父叶贤林,没有功名,为乡宾。但其伯祖父叶贤宰(贤林之兄),字君相,号学海,别号吉菴,试名瑞,是个读书人,名气很大:“少精文学,长食廪饭。史书传记,无所不读。七赴乡闺,五荐不就。及耄,愈好学,兼习孙吴,有高志,著地理,儿孙福诸集,四梅先生可谓有传人矣。至七旬,外例授处州教授。”纡岸叶氏宗谱上录有叶学海许多诗文。
贤林公有五个儿子,叶兰父叶士圭为第三子。世传记:“士圭:贤林公三子,字信侯,号光邦,别号昆峯,由太学职授景州同知。生康熙壬午(1702)二月十一日申时,卒乾隆己亥(1779)三月初八日卯时,享年七十八岁。娶郑氏,生二子,一女适海游监生章元性。继娶郑氏,不育。又娶徐氏,生二子,一女适石马郑。葬北山虎尾之原。”这个士圭是个读书人:“涉猎书史,出笔惊人。本玉堂之佳客,作泉石之高士。杜门著书,绝迹尘市。风流潇洒,水月为邻。坡公称文举,乃人中之龙也。余于先生,当亦云尔。卓哉先生,禀姿不凡。丰隆体藐,端肃内涵。曾入太学,将莅官班。景州司马,帝宠攸颁。为亲衰迈,辞归门阑。嘉肴旨酒,侍奉承欢。庭植花木,俯仰宽闲。贻谋燕翼,丕振人寰。力学勤苦,作文敏捷。深探圣贤,秘旨抒其夙抱,科第不足云也。其时当道诸公,闻其品行端方,乃争举入太学,授职同知,选东省景州。因父年迈,辞而不受,事亲尽孝,时人因其品概,咸以文正公称之。淑配郑氏,复孝事姑舅。姑病笃,割股拯焉。姑愈,越数月而殂,痛哭流泪不及止。后事续姑葛氏,孝如初,洵足流芳彤管者。”士圭夫妻都是孝子孝妇。
谱记贤林公有五子,孙子辈有十数人,加上叶兰伯祖贤宰公有三子,十一个孙,几十个曾孙,这是一个大家族。读书人不少,后裔有太学生、邑庠生二十多人,可惜没有考取进士者。
叶士圭有成人儿子四个。《纡岸叶氏宗谱》中有叶兰《挽诸兄哀词》一文,详细记述其兄弟情况:“忆余兄弟六人,余最少,中间殇者有二,不具论。维仲兄参轩,才力过人,具韬铃,弱冠即蜚声黉序。时秋闱伊迩,友朋戚族咸以得售为期。乃岁行在亥,竞溘然长逝,年仅二十有八(谱记卒1761年)。余时方九龄,哀哀哭泣,犹不知深憾。越十年戊子(1768年),三兄洲同学于文英书斋,兄忽病欲辞归。余恐贻父母忧,辄解之曰:’偶尔违和,当不日霍然无过虑也。’岂意二竖(按:指疾病),交缠至八月十三,疏雨摧荆叶,朔风萼花,年仅二十五,遽作修文郎。”“长兄象川,因举余成均,得以同侍高堂,雁行虽阙,然莱衣随兄舞,姜被随兄眠,犹得苟延旦夕也。何期癸巳春(1773),兄谒武英殿总裁孙颐斋先生于敷文书院,归后染恙。余重丧仲叔,闻伯氏有疴,辄惊惮。延仓扁进参苓,百无一效,气息奄奄,终以不起。”
仅仅十二年,三个兄长年纪轻轻都不幸病亡。“呜呼痛哉!余自是无意于人世,岂复有志于功名哉。”这也许是叶兰无志于功名,徘徊于寺庙,为紫云庵、白云庵写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查阅,叶兰不仅纂辑《紫云庵、白云庵谱》,还参与一些家谱的纂修。如道光五年(1825)为《岭口叶氏宗谱》写序言一篇(见图十三——图十四),嘉庆乙丑(1805)、丙寅(1806)为娄坑村俞氏撰写《缑西嵝阳俞氏宗谱序》、《宾日公配卢氏儒人节孝传》、《任利公配郑氏孺人节传》、《节孝祠祭田小引》等四篇文章。叶兰为周边各姓修过多少宗谱,写过多少谱序和传赞等文章,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图十三
图十四
叶兰有二子,长世榜,太学生;次世藻,迁象山县。因光绪丙戌年(1886)修谱到现在快要140年了,要看叶兰的后代今天是哪些人,需要查新谱。经下坑村村长叶先总反复查找,终于发现叶兰有个六世孙,名叫叶维友,解放军团长转业,曾担任三门县委办公室主任,三门县政协副主席,现已退休。
三、《紫云庵、白云庵谱》保管与内容简介
按1997年高枧人灵岩贫士撰写的《山头槽紫云寺碑记》记载(见图十五),“明景泰,云山师太始创紫云(庵)寺”,“四世祖海寿禅師,授徒二十余众,广置寺产,兴兴隆兮。”“迄今五百年焉,与天台禅宗脉共而系分,历三十世传矣。”“清光绪六年,佛门不幸出败类,寺产典卖殆尽,界址竟至滴水,香火几绝。叹哉悲夫!幸国清方丈遣普淨、大智两僧來寺主持,逐滥僧。亦蒙钱塘县許越身助银洋壹仟陸佰圆,重赎寺产,使紫云之振,乃叨许公之德,永垂不朽!”“悟宗禅师乃二十九世裔孙也,暮年忧嗣乏人。麻岙王金助,中年丧偶,率子廷格,拜悟宗为师,祝发名会启,十五岁沙弥也,礼佛习经。宗师圆寂后,启年幼才疏,艱(难)承师钵,遂委生父主寺,虔赴粤南华寺受戒,继入天台山高明寺佛教学院深造,后至新昌大佛寺实踐释义,尔后返紫云执事。”现在紫云庵山门、大殿、生活用房等较完整,而白云庵则已坍圮。
图十五
《紫云庵、白云庵谱》一直保存在紫云庵里。上世纪“文革”破“四旧”风潮中,紫云庵主持悟宗法师将此谱藏于女信徒三门县珠岙镇里塘村陈素娥家里。陈素娥已于1997年去世。其女郑爱芬回忆,因其母亲在生她之前生了十个小孩,都夭折了,未能养育成人,所以就信佛,拜山头槽悟宗法师为师。郑爱芬五六岁有点懂事就是经常去山上庵里,和傍边村一小伙伴家里玩。“文革”结束后,寺庙有了开放,大约到悟宗法师去世的1987年,爱芬母亲说老法师去世了,这个书我们也没有用,送还庵里可用。于是送交还麻岙王金助,物归原主。这就是这个《紫云庵、白云庵谱》保管流传的故事。在特殊年代,破“四旧”之风盛行,能够把这个《谱》保管下来,是不容易的。紫云庵主持悟宗法师和信徒陈素娥劳苦功高,应大书一笔。2016年,宁海县编撰《宁海丛书》征集历代著作时,由慧启法师上送县里扫描影印,这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谱书。
《紫云庵、白云庵谱》不分卷。首为《白云庵地图》,图中有“凤山庙”、“黄蛇山”、“鸽山”、“岭头”,云:“凤山庙不隔”,意白云庵离凤山庙不远。按:“黄蛇山”即白云庵前横着的矮山。“岭头”即白云庵南边的路廊。“鸽山”尚不清楚是那一座山。其后为叶文熙嘉庆二十年撰的《序》,逸其首。按:这个叶文熙,自称“法弟龟山敬斋”,亦应该是纡岸人,只是还没有查到其生平事迹。其后为叶兰嘉庆二十年撰《修辑紫云庵白云庵谱序》,述修谱之义。按:表明这谱纂修于是年{1815年}。接着庵主持寂春于康熙三十四年撰《白云庵碑记》,述庵志历史;海寿康熙十八年撰《紫云、白云二庵》,乃抄自《谨记簿》,述二庵人物世系。《凡例》,凡十条;望云致寂暖《书》一通;光绪九年普净、大智受许越身捐资所具谱。按:这个“光绪九年”内容应该是光绪九年之后加到叶兰编的《紫云庵、白云庵谱》里的。接着是庵之产业清单,一为康熙二十年海寿所立,一为康熙四十二年主持寂晤所立,均抄自《谨记簿》;海寿、恒山、元达、心安、宝清、宝林、方雷、源茂诸禅师像及赞;《纪世》,为世系图;末为《紫云庵八景》、《白云庵八景》诗。《提要》说“此谱独具价值,诚难为可得之宗教史料。”
紫云庵八景诗中间,第二则八景诗第一首诗题目后有“叶景珍”三字。在纡岸光绪丙戌谱中查到:四梅公派下下达田二房叶永清(太学生)第四子叶世儒,字景珍。叶永清是太学生,有十多篇诗歌收录在纡岸谱里。但其子叶世儒字景珍,生乾隆癸未年(1763)九月初八日,卒年无记,没有功名,也没有记读书情况。另有四梅公桥亭派下贤才公子士凤有四子,其中第三子永庆,永庆儿子也名“世儒,字景珍,号华山。生乾隆甲午年(1774)七月廿五日,卒咸丰乙卯年(1855)八月廿一日,享寿八十三岁(应82岁)。公性至孝,母病笃,汤药勿效,遂割股以疗亲。其后承欢膝下复得廿五春,即人所难能,可以一节而概其余矣。”勤俭持家,不事浮华,礼貌必虔,复能唱首,善做好事。俩个叶景珍,同名、同字,都是叶兑后裔,究竟是谁作的八景诗,实在难以确定。
至于《提要》说这个《紫云庵、白云庵谱》是“民国间印本”,但我们看到的《宁海丛书》里是手写本影印。这是什么原因,尚不得而知。
(2024.1.5初稿,2024.7.2定稿)
【作者】叶维军,男,浙江三门人,杭州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毕业,学士,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退休前任台州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主编《台州市财政志》《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志》。电话:13905768911;邮箱rdyewj@126.com ;微信:wjy13905768911。
编辑: 叶长 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