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作者|冶莹(青海)
·点击收听本文音频·

人生是一场场赴约,一次次考验,一回回失败或成功中走过来的。活着,要生存、要成长、没有谁的人生一生阳光灿烂,花香宜人;没有谁的人生一生一帆风顺,收获满满;但,我们只要以稳定的情绪向阳而行,努力奋斗、不言放弃,终会迎来金色的收获。

恰逢十月,秋菊绽放、桂花飘香,空气里弥漫着节日的喜庆。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盘旋的大雁、欢快的落叶、金灿灿的田野,诉说秋的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享受完国庆假期的安逸,我有幸参加了由“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的“2024省培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推广应用”培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喜欢学习的我,也许有一次学习机会就有一点进步;有一次研讨平台就能结缘优秀。

这次一个多星期的培训聚焦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培育与推广应用,培训中,我不断给自己冲电蓄能。一份沉甸甸的借鉴与展望,使我明白: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要扎扎实实教书育人;做课题开发的先行者,就要勤勤恳恳做研究,从实践中产生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发挥团队精神,做幸福的教师。

2024年10月8号下午,南方的暖风吹到大美青海,草原上阳光温暖,格桑花露出甜美笑容,青海民族大学里花草树木喷洒果实的芬芳,来自不同州县的110名学校领导、教研员、课题研发教师在培训班班主任马智老师的组织和主持下给我们举行了开班仪式,随后青海民族大学的韩喜玉副教授给我们进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讲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为主题展开讲座。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者费孝通先生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

是啊,自古至今,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浑然一体,既不能用种族来分,也不必用文化来分。多少年来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在团结协作中夺得解放,实施改革开放,奔小康生活,实现了中国梦。教育教学也是如此,在育人的路上教师队伍要团结合作,创建共同体意识,构建文化自信,“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诚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发展到如今,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找准方向,组建团队、人心所向、筑牢共同体意识,合作中共赢、是大势所趋。

10月9日清晨秋雨绵绵,秋风飒爽,青海民族大学校园里弥漫着“润物细无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喜悦,千里迢迢赴约而来的重庆市教科院康世刚博士、研究员围绕“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的申报与培育”“数学文化推进小学教育的实践探索与推广”,详细地给我们讲授了教育成果名称怎样命名、成果奖的类别、成果申报流程以及数学文化的内涵特点、课标要求、教育现状、主要内容、内容探索、主题目标等模块。

康教授学问渊博、资历深厚、成果丰硕。他如此仁德优秀,是因为他从不言弃,一路风雨中昂首前进,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中泥泞前行。他的讲座: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分享、一幕幕深入实践探讨的成果展示,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精神的享受以及情感的熏陶;他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为我之前对课题研究的困惑开辟了新的思路,我收获满满,感悟良多。

的确,无论做一名普通的教师,还是教研员、课题研究开发者都应从自己遇到的突出问题找“跳起来,摘得着”的问题,通过添加具体化、清晰化的育人或研究对象为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育人而绽放生命之花!他的讲座为我提供了巧妙融合课题研究路径和学校常规教学研的方法以及成果如何申报的流程,使我耳目一新。

纸上谈兵,谈不出一片方土;脚踏实地,可踩八方世界。做课题研究,我认为教师要有想法,有计划,关键还是要有行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只为获奖而研究,要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课题是干出来的,干出来的课题才会结果、推广、应用,对育人才实现它正真的价值和意义。

10月10号我们听取了来自重庆市江津区滨江四牌小学校党支书记邹权伟和北京师范大学尹雄杰的经验分享。
绉老师,是一位退休教师,经历了“双基目标”,实践了“三维目标”,展望“核心素养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邹老师扎根乡村四十年,四十年如一日。“不破楼兰终不还”,四十年他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四十年他风里来雨里去“采菊东篱下”;四十年他以农村教育为己任“才了蚕桑又插田”;四十年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他一直坚守在农村小学“千淘万漉虽辛苦”,但“吹尽狂沙拾到金”了。如今,他的田园百花绽放,田埂上绿树成荫;他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终于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他笑了,笑得很美特甜。他在不断体悟幸福地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尹教授的经验指向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在教育课题探索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才华、抱负、成果,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成果奖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我明白教学成果奖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认可,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强大动力,一个杰出的教学成果需要具备创新性、实效性和推广性三要素。 
人生哪有不劳而获?“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两位教授的经验分享,我体悟:创新是教学成果的核心要素,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理念;实效性是教学成果的关键,教学成果必须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推广性则决定了教学成果的影响力,一个好的教学成果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借鉴价值,能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是学生的福音、社会的福祉。
我还体悟: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需求,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在实施后研究者如何将教学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使其更易于传播和推广,为更多的学校和师生带来福祉,幸福地育人,做幸福的教师。
10月11日上午,江苏省行知教育研究所所长朱德成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案例。
他们的成果分享我如同踏上了一段充满启迪与挑战的教育之旅,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对教育的本质和未来有了新的认识。我明白教学成果奖并非遥不可及的荣誉,而是源于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创新与积累。它是对教育工作者智慧与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强大动力。在聆听中,我被那些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实践所震撼,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手段,就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朱所长的经验分享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碰撞。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学习平台上,我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他高屋建瓴的讲解让我对教学成果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教学成果奖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探索和实践总结。它代表着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是引领教育发展的风向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成功的教学成果往往是由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教育教学生涯中,教师队伍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大家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分享成功的经验,共同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奋斗,才会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人才。诚然,一支优秀的团队,塑造出优秀团队文化,一个优秀的团队文化,酿造出优秀的人。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在这次培训中青海民族大学的何九甫副教授还强调了教学成果的申报流程、推广与应用区域。他从一个优秀的成果奖要做到“五得”,如:做得好、行得通、说得清、用得广、写得好等方面和我们做了愉悦的交流,给我们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说。

的确,优秀的教学成果不应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而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受益。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分享和传播的责任与担当初心。

从何教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中,我看到了教育者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径。有的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有的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些案例让我明白,教育应该是生动的、多元的,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总之,这次培训犹如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教育新征程的大门,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将积极与同事们交流探索,团结协作,在未来的教育路上,我将以教学成果奖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团队合作为支撑,以推广应用为己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点亮一盏明灯,为教育事业的繁荣添砖加瓦。

作者: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