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乾隆年间,书法艺术犹如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在这其中,有一位名叫伊秉绶的书法家,他的隶书作品犹如一股清流,气魄宏大、风格独特,被誉为“清代隶书第一人”。古人云:“字如其人”,那伊秉绶的字里行间,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启示呢?
伊秉绶,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父亲伊朝栋是乾隆三十四年的进士,官至光禄寺卿,精通程朱理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伊秉绶自小便聪颖好学,秉承家学渊源,饱读诗书,尤其是宋儒理学。后来,他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潜心研习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伊秉绶的隶书,那叫一个绝!他的字,横平竖直,结构严谨,如同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稳固而庄重。他的书写节奏平缓,没有大起大落,这得益于他“写字时甚敬”的书写观念。他笔下的隶书,既有沉稳冷静的体态风貌,又不失宁静之美,这种美,是不同于同时期飞动跳宕的隶书风格的。他的三十二字隶诀:“方正,奇肆,恣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乎腕下,应知凝神造意,莫可忘拙。”更是他多年参悟隶书作法的结晶,也是他书风面貌形成的秘诀。
伊秉绶不仅书法技艺高超,他的书法主张和理论也是独树一帜。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书法应追求“中和”之美,即气势恢宏而又平和含蓄,雄强稳健而又柔和自然。这种审美观念,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字,仿佛一个个忠厚稳重的托孤老臣,端服而坐,不动声色;又仿佛一个个和蔼的饱学之士,静静而立,极目远方,儒学气息盎然而生。
伊秉绶的书法人生,也是一段传奇。他在仕途上,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在书法艺术上,他更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最终成为清代隶书的巅峰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书法学习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伊秉绶的一段佳话。相传,他在惠州任职期间,曾意外地从墨池里发现苏东坡珍爱的“德有邻堂”端砚。后来,他把此砚带回汀州宁化老家,并把书斋命名“赐砚斋”。有人说,这块苏东坡用过的端砚给伊秉绶带来了无尽的灵气,他用这块端砚磨墨书写的字特别漂亮。这块端砚,如今珍藏于宁化县博物馆,成为国家二级文物,也见证了伊秉绶与苏东坡跨越时空的书法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