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摄影:王牌
图片

合肥的“数字地名”,实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单单一首相关的民间歌谣,便被媒体“挖”出多版本,继而逐个盘点,“翻过来、倒过去”。久了即成“无趣”,于是便传来一种声音:合肥用数字命名,如此潦草,也好意思大说特说?看来,单纯的“盘点”着实令人误解。回过头来,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文化?倒是值得深入解读。

——引子

图片
编者按:本篇(分上、下两篇)将探寻老城区以外区域(合肥市辖区),以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分幅,沿旧时庐州府城外的古官道、大道,记述现存及部分可考的数字地名。

图片

· 五里飞虹(2024年) ·

▲ 摄影:王牌

/ /

(威武门外古官道)

三里街,距城3里。旧称“三里坎”,因地处高冈(即“三里岗”),西侧至铁路为斜坡,故名。又因坟茔垒垒,亦有“三里坟”之说。新中国成立初期,铲平荒岗,迁移坟丘,建设民居、工厂、学校等,形成街道,遂称三里街。即今长江东路(铜陵路至淮南路段)。今有三里街街道、“三里街”地铁站

图片

· 三里街机场 ·

▲ 来源:资料图片

五里井,距城5里。旧称“五里堡(这里的“堡”同“铺”,读作“pù”,并非指土筑的小城或军事防守用的建筑物),即“金斗铺”——明隆庆壬申(1572)冬,知县胡时化移置于东五里冈,以便接应。至于五里之“井”,原为一口古井,1975年因建大庆影剧院(后称花冲剧院、花冲影城)被埋入地下。今有五里井社区(属铜陵路街道)、五里井小区、“东五里井”地铁站详见《花冲公园有座“先农坛”,什么情况?

图片

· 五里堡(2019年) ·

▲ 来源:瑶海发布

七里站,距城7里。旧称“七里栈”。栈,棚也,又竹木之车曰栈,或与“客货栈”有关,其北旧有“栈塘”(遗址在今站塘路西侧)。后以谐音讹称“七里站”,即东七里站。今有七里站街道、东七社区(属七里站街道)、“东七里”地铁站

图片

· 东七农贸市场 ·

▲ 摄影:康诗纬

二十埠,距城10里。旧称“二十里铺”,即“坡冈铺”。按县前总铺,距此20里。明初,设“坡冈驿”“坡冈铺”,因地处高冈(即“<斩>龙岗”)坡,故名。成化年间,坡冈驿并入金斗驿,坡冈铺保留不变。清代设“坡冈汛”,驻兵设防。亦有“坡冈桥”,一名北涧桥,跨“七里桥水”,即今二十埠河。后以谐音讹称“二十埠”。今有二十埠河、“东二十埠”地铁站等。

图片
· 时埠里(2023年) ·
▲ 摄影:王牌

十五里河桥,距城15里。今称小板桥。桥跨“五十里冈水”,即今小板桥河,系二十埠河支流之一。今地名已不存。

图片

· 小板桥河(2021年) ·

▲ 来源:合肥晚报

三十埠,距城20里。旧称“三十里铺”,即“汤棚铺”。按县前总铺,距此30里。后以谐音讹称“三十埠”。旧有小桥,跨三十埠水,即今三十埠河,系二十埠河支流之一今有三十埠河、三十埠社区(属肥东经开区)、三十里铺火车站“三十埠”地铁站

图片

· 三十埠(2024年) ·

▲ 摄影:孙诤

东南 /

(时雍门、南薰门外大道)

二里桥,距城2里。旧有小桥,跨二里河。二里河,亦因距城2里而得名。今有二里桥恢复楼(徽州大道441号)等。

图片
· “二里桥”(1919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五里冲,距城5里。旧以地貌得名。今有五里冲社区(属同安街道)、“五里冲”公交车站等。

图片
· 五里冲社区(2024年) ·
▲ 来源:合肥市同安街道
五里庙,距城5里。旧有庙宇,庙址在今五里小学附近。今有五里庙社区(属同安街道)、合肥市五里小学、五里庙装饰世界、五里庙建材市场、“五里庙”地铁站等。

图片
· “五里庙”(1918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

图片

· 五里庙(2024年) ·

▲ 摄影:王牌

/ /

(德胜门外古官道)

五里墩,距城5里。旧以地貌得名。1954年7月,安徽省中等学校教师研究班迁址于此(南五里墩新校址),即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1958年6月,以合肥师专为基础,原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等并入,成立合肥师范学院。1970年,中国科大下迁合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将其校园与教学生活用房全部让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今中国科大东校区。今地名已不存。

图片

· 中国科大东校区(2020年) ·

▲ 摄影:王牌

七里站,距城7里。旧称“七里栈(店)”,或与“客货栈”有关。后以谐音讹称“七里站”,即南七里站。今有南七街道、“南七里站”公交车站等。详见《合肥地广,何以南七?

图片

· 南七里站(2024年) ·

▲ 摄影:王牌

十三里姚(杨)公庙,距城13里。旧称“十三里店”。此地曾有“姚李二公庙”,“姚李二公”即南宋名将姚兴、李显忠,二人曾在庐州一带多次击退金兵。后经战火毁坏及重建,改祀姚兴父子,即姚公庙,庙址在十三里店西北侧,有两进平房,1958年拆除。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名称“十三里姚(杨)公庙”。后保留“姚公庙”名,省去“十三里”,即今姚公庙。今有姚公社区(属常青街道)、姚公新村、姚公路、“姚公庙”地铁站等。

图片

· 姚公庙(1919年) ·

▲ 来源:“中研院”人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