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以前的上海,当时还叫“松江府”,是江南地区的纺织、商业和艺术重镇,可谓人杰地灵、祥和富庶。有一户董姓人家世居于此,经过数代经营,已经是华亭县乃至整个苏、松地区的首富了。而到了明末,董家又出了一个艺术天才,不仅诗文书画俱佳,直到今天影响力依然很大,他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生于松江华亭。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十几岁时开始临习家中所藏的古人真迹。后来,董其昌被项元汴聘为馆师,更是眼界大开,遍临碑帖。

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广、福建提学副使、南京礼部尚书等职,还教授明光宗朱常洛书法。他的字于明末便享誉天下,到了清朝更是成了官方推广的范本,深受康雍乾三代帝王喜爱。

《明史·董其昌传》评价:“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康熙更是盛赞“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董其昌的字被学界称为“入门范本”,是学习晋唐宋元笔法的“跳板”。这是因为董苦练书法70余年,遍临古帖、转益多师,他的作品字字见法度,笔笔有来源,技艺纯正又不过于复杂,因此容易上手,出成果也比较快。

更关键的是,董其昌传世真迹很多,真实可靠,练起来无“后顾之忧”。他的作品论用笔之成熟精到,气韵之自然生动,则以“行书三赋”《读书赋》《梅花赋》《思田赋》为最。这件作品完成于明天启二年(1628年),此时董其昌已经74岁了,书艺成熟,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行书三赋》自完成以来,士林文人无不临摹,是享誉中外的“仙书”,时人称赞“赵孟頫得王(羲之)之秀逸,董其昌得王之冲淡”。全卷细腻空灵,美得直击心灵。尖锋入纸,再中侧锋并用行笔,既有筋骨又不失姿态。

此作结字舒朗开张,内紧外松,平和之中见险绝,重心的左右摇摆,内部结构的疏密变化,明显受米芾影响。章法自然有序,用墨淡雅萧散,以禅入书,境界超然,不沾丝毫俗气。纵观全卷,笔画、结构细腻精准,笔法深有古意,每个字都值得我们临摹千遍。

对于当代学书者而言,学习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迅速提升自己书法格调,对于传统笔法以及字法变化的领悟更能深入堂奥。